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肿瘤患者的化疗开辟了一条安伞、高效、无痛苦给药途径,临床上已广泛使用[1].但如何解决PICC引起的相关感染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我科救治1例HIV抗体阳性伴PICC相关感染患者的过程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蔡艳华 《吉林医学》2012,33(15):3301
<正>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痛苦小,置入时间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果导管使用和维护不当会出现导管断裂现象,若处理不及时,可迅速导致患者死亡[1]。2011年6月6日收治1例带管回家导致PICC导管断裂进入右心室的患者,并通过急诊介入血管内异物抓捕术取出断裂在体内的导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PICC管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它是一条由高等医用硅胶制成的柔软的、有弹性的导管,由专业护士自肘窝附近的较大静脉穿刺进入,一般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然后沿着静脉系统达到上腔静脉。它在体内最长可留置1年,不但可以消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静脉血管,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大大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罗君  江珊珊  陈程 《西部医学》2011,23(8):1621-F0003
病例男,88岁,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衰Ⅲ°入院。入院时右臂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导管47d,患者右前臂中段以上至右颈肩部及同侧胸部密布红色疹子,并散布黄豆般大的水泡,伴有触痛感。右臂穿刺处周围也有红色疹子及水泡3个。在给予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经皮肤科会诊除PICC置管穿刺处周围10cm范围以外,全部选用黄柏液及紫草油外用治疗,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病人痛苦少,不需要局部麻醉,节约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尤其是肿瘤患者应用化疗药物时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因车祸伤及右下肢致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软组织严重挤压伤,行清创,胫腓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术后48小时,病人病情恶化、出现休克征象,右小腿肿胀,有水泡,按压有捻发感,皮肤呈紫红色,并有恶臭,初步诊断有气性坏疽的临床征象,应予紧急截肢手术,以控制病情恶化,抢救生命。现就此手术将手术室工作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PICC导管异位1例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玲  王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08-108
PICC(peripherauy inserl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此技术在肿瘤化疗中较常见,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降低了因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在PICC置管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影响患者的治疗,现介绍1例导管异位的护理教训。  相似文献   

8.
PICC置管因患者血管生理性变异而导致置管异位,为提高置管成功率,建议置管前行上肢血管彩超检查,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周婵 《基层医学论坛》2016,(8):1156-115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化疗患者置管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风险,穿刺点渗液就是其中的之一,给护理工作及患者带来不小的困扰.PICC渗出液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或淡黄色液体,病程为数天至数月,置管术后至留置导管任何时间段均可发生,穿刺点周围皮肤多无红、肿、热、痛等现象,无全身感染症状.现将1例PICC反复渗液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特点 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三向瓣膜式PICC具有一种革命性的专利设计,用于5天以上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和/或静脉注射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最长可留置一年,无需使用肝素封管,治疗间歇期只需每7天维护一次,大大降低医护工作量,我科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送入困难,采取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身高176cm,胃癌根治术后21天,拟行化疗行PICC置管术,选择巴德4fr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经左肘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置入长度51cm,X线提示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六周期化疗完毕,无并发症发生,导管已顺利拔除.  相似文献   

11.
PICC导管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恩艳  刘素杰 《吉林医学》2008,29(12):1010-1011
近10年来PICC导管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期输液、给药等临床实践。尽管在PICC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技术上不断取得进步,但PICC导管感染仍很常见。为探讨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对182例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发生感染24例,感染率13.2%,感染时间为置管后3—96d,感染全部治愈,20例保留置管,4例拔除置管,对引起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有着操作便捷、应用安全性高以及留置方便等优势,能够减轻反复静脉穿刺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保护患者静脉,防止药液外渗。在PICC导管临床应用的过程中,PICC导管断裂是最为严重的不良事件,可随时威胁患者生命,为了有效防止患者PICC导管断裂的发生,保证患者置管期间的安全,积极对PICC导管断裂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的干预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基于此,本文对PICC导管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有效处理预防策略做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例PICC置管患者导管破裂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采取多学科会诊,予以拔除PICC导管,中药及土豆交替外敷,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防血栓治疗等处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右上肢皮肤软组织感染得以治愈。结果/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PICC导管破裂,同时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外敷用药操作,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导管破裂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翀  孙峰  李光 《广东医学》2004,25(9):1028-1028
患者 ,女 ,6 7岁。因左侧腰部肿物1年于 2 0 0 3年 6月 2 5日收住我科 ,并行肿物切除术。术前一天行PICC置管术 ,采用法国众邦兴业 4F导管 ,从右侧正中静脉穿刺置管 ,操作过程顺利 ,患者无不适反应 ,液体滴注良好。术后第 6天 ,患者突发寒战 ,体温由 37 2℃突升至 38 6℃ ,急查  相似文献   

16.
17.
患儿,男,因早产出生后1h余于2014年1月22日入院。患儿系G3P2,胎龄27+1周,顺产出生,出生体重1.0 kg,身长36 cm,生后轻度窒息、紫绀、气促、呼吸困难、胸廓塌陷,经清理气道、复苏囊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处理后,患儿气促、紫绀渐改善,轻度吸气三凹征,胸廓稍塌陷。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57次/min,呼吸60次/min,血压61/29 mmHg,复苏囊加压给氧下血氧95%,呼吸急促,轻度三凹征,皮肤红润,四肢指端皮肤紫绀,稍凉,桡动脉搏动弱,前臂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心音有力,心律整齐,无杂音;腹平,肝、脾肋下2 cm可触及肿大,质软;四肢肌张力低下,深反射减弱。查血常规:WBC 8.47×109· L-1, NE 29.8%,LY 61.4%;血气分析:pH=7.55,PCO230 mmHg、PO2107 mmHg、HCO326.2 mmol/L、BE 5.1 mmol/L;心、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2.3 mg/L;凝血功能:PT 18.2 s, APTT 99.8 s;尿常规:尿蛋白+;胸片无异常。患儿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抗感染、改善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患儿精神、反应渐好转,全身皮肤渐红润,四肢末端皮肤暖,桡动脉搏动正常,前臂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无呼吸急促及吸凹征。患儿于入院第3天给予PICC 置管术,选择外周中心静脉导管,REF A0101011(1.9F),选择右侧腋静脉,置入长度7.0 cm。置管后胸片提示PICC管头部位于下腔静脉平T10椎体上缘,因置管深度深,1月24日退管1 cm,退管后未再摄X线片检查。护理上,除基本护理外,经常将患儿置于俯卧位,以保持气道通.,维持血氧稳定。2月19日发现患儿颈部周围肿胀,右侧为主,渐增大,精神差,烦躁,频繁呼吸减慢,呼吸不规则及血氧下降,最低降至80%,血压及心率未见下降,给予即停经PICC管输注静脉营养液,俯卧位,弹足底及面罩加压给氧,患儿病情改善不明显,即行胸片检查:心、肺、膈未见异常,PICC管端在C7水平,测患儿身长40.5 cm。将PICC管退出1 cm,再次行胸片检查提示PICC管端在T4椎体上缘。经上述处理后,患儿很快恢复安静,无烦躁,精神明显好转,眼睛转动灵活,颈部肿胀渐消退,呼吸渐改善,血氧饱和度渐稳定。抽血查感染指标未见升高,置患儿头高脚低位,吃奶可,无腹胀,无血便,查腹平片未见异常;头颅B超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血气 pH =7.39, Na+131 mmol/L, Hb 116 g/L。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胡古月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7-187,189
探讨PICC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并发症,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由于PICC置管操作简单,并且安全,有效的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使病人保持一个轻松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病人的尽快康复。但PICC置管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为降低这种并发症的产生,关键是落实严格的预防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的掌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