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hMLH1基因表达和甲基化与胃癌的关系,旨在为胃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肠上皮化生34例、异型增生37例、胃癌41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收集病理组织,另选取同期医院门诊收集的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hMLH1基因甲基化率依次为肠上皮化生组20.6%,异型增生组43.2%,胃癌组51.2%,对照组3.3%;与对照组相比较,肠上皮化生组hMLH1基因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P均0.05)。组织样本中hML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肠上皮化生组73.5%,异型增生组54.1%,胃癌组31.7%,对照组100%;与对照组相比较,肠上皮化生组、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ML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MLH1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0.4675,P0.01)。结论 hMLH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通过调节hMLH1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组方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大鼠胃黏膜形态、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药物刺激的方法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并分组用药物干预.用酶标仪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无论是预防组还是治疗组,中药、西药的干预均可以使Caspase-3的表达增加,与模型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化瘀方要优于其他药物.[结论]各组中药均可以通过增加胃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达到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其中健脾化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要明显优于健脾益气方、活血化瘀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组方中药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黏膜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钙离子(Ca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药物刺激的方法复制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动物模型并分组用药物干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胃组织中ROS、Ca2+表达的变化。[结果]无论是预防组还是治疗组,模型对照大鼠胃黏膜细胞中的ROS、Ca2+明显减少,中药、西药的干预均可以使ROS、Ca2+的表达增加,与模型对照大鼠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化瘀中药要好于其他药物。[结论]各组方中药均可以通过增加胃组织中ROS、Ca2+的表达达到对胃癌前病变的组方作用,健脾化瘀中药的作用要明显好于健脾益气方、活血化瘀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对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方法]9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四君子汤组,增液汤组,0.85%氯化钠组.每组1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MNNG造模.喂养(28士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结果]83只(92.2%)大鼠完成实验.模型组大鼠胃癌发生率40.0%(6/15),显著高于加味四君子汤组5.9%(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增液汤组及0.85%氯化钠组与模型组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无胃癌发生.[结论]脾虚血瘀是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加味四君子汤健脾化瘀治疗能有效地抑制MNNG诱发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斌  曹俊  陈敏  刘文佳  邹晓平 《胃肠病学》2008,13(12):737-740
背景:DNA启动子区甲基化可导致肿瘤抑制基因表达沉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组织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7例异型增生和16例早期胃癌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早期胃癌组织中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43.8%对0%、7.1%和11.1%,P〈0.05),而后三者之间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无明显差异。DAPK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变部位均无关,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在由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展至早期胃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分为造模组50只,空白组10只。采用以MNNG为主的三因素联合造模。28周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10只。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死亡率及病理变化等。结果消痞颗粒组与空白组大鼠死亡率最低;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明显轻于空白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病理切片比较,消痞颗粒组和维酶素组较模型组均有所好转,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死亡率,还可有效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CAG伴异型增生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化痰消瘀方加减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疗程的前3个月加用炮山甲颗粒剂。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疗效、胃镜病理检查胃黏膜萎缩和异型增生的病理变化和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胃黏膜萎缩与异型增生的病理变化及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疗效显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化痰消瘀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类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组织和血清中MG7和胃蛋白酶(PG)的表达,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及对胃癌前病变癌变风险预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5例中正常胃黏膜12例,浅表性胃炎21例,胃黏膜糜烂溃疡24例,萎缩性胃炎15例,异型增生22例,胃癌31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胃黏膜标本中MG7和PG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MG7、PGA和PGC的含量.结果 1.从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MG7表达率依次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MG7含量亦有升高趋势(P<0.01),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346,P=0.001).2.从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PGC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MG7含量逐渐升高,PGA含量依次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GA/PGC比值依次下降,浅表性胃炎组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GA/PGC的比值随着其病变组织中PGC表达的降低而明显下降(P<0.05),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287,P=0.001).结论 1.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与MG7表达呈正相关而与PGC表达呈负相关,有望将MG7、PGC作为胃癌前病变随访、进行癌变风险预测以及早期癌诊断的预警标志物.2.血清中MG7与组织中MG7表达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中PGA/PGC与组织中PGC表达亦有良好的相关性,以血清为标本代替组织检测具有取材方便、依从性好等优点,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两组①DGR模型组55只.根据手术造模方式及反流量大小分为全反流组与部分反流组.②假手术对照组20只.采用pH监测仪测定胃液pH,用酶法测定胃液胆汁酸(TBA),确定DGR模型成功.进行为期3个月和9个月胃黏膜损伤的动态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分析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Cycli nD1、p16蛋白的表达.结果DGR模型大鼠胃液pH及TBA明显升高(P<0.01),证明DGR模型成功.模型大鼠病理政变出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动态演变过程.萎缩性胃炎组及异型增生时Cyclin D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P<0.05),癌基因Cyclin D1为高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与异型增生之间Cyclin D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p16蛋白表达则相反,在假手术对照组最高,在异型增生组最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癌基因p16在异型增生时为低表达.Cyclin D1与p16表达呈负相关(r=-0.53).结论Cyclin D1、p16蛋白表达异常是DGR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解毒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以化瘀通络解毒颗粒进行干预,造模8 w后,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TGF-β1的表达;RT-PCR法检测Smad3 mRNA的表达。结果病理学观察表明化瘀通络解毒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均能明显降低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胶原含量,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RT-PCR和免疫组化显示治疗后TGF-β1、Smad3的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化瘀通络解毒颗粒能逆转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化瘀通络解毒颗粒具有促进肝脏胶原降解和抑制TGF-β1及其下游信号Smad3的表达,进而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健脾活血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每日白酒灌胃连续5天,复制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中药干预组予健脾活血方灌胃.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和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病理改变.结果:健脾活血方显著降低大鼠肝脏/体重比,降低血清ALT、AST和肝组织γ-GT活性,减少肝组织TG含量,明显减轻模型大鼠肝内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的脂肪性病理改变.结论:健脾活血方干预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影响。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9·1g/kg、28·76g/kg、57·55g/kg)、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通过机械法分离肝细胞,阳离子染料JC-1染色后分别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y,FM)、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观察各组大鼠△Ψm的稳定性。结果:FM检测发现空白组主要呈现点状的红色荧光,阳性组镜下呈现大量弥散性的云雾状绿色荧光,解毒化瘀Ⅱ方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红色荧光量明显多于阳性组;FCM定量分析显示阳性对照组绿色荧光强度为28·4±2·92,解毒化瘀Ⅱ方高剂量组为16·21±2·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解毒化瘀Ⅱ方可能是通过稳定肝线粒体膜电位,抑制肝细胞发生异常凋亡来实现其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5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组给予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胃黏膜形态学及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41%;2组治疗后胃黏膜萎缩病理学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为显著;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61%高于对照组的61.02%;2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R均上升,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HP相关CAG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根除HP感染、调节胃蛋白酶原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Fas、ICE)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维甲酸治疗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建立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模型,设立空白组、造模组和维甲酸治疗组,对大鼠胃粘膜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Fas、ICE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组、维甲酸治疗组和造模组癌前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26.67%和73.33%,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8.3±3.1、7.8±2.6和2.2±0.4,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3.3%、33.3%和66.7%,过量表达率分别为6.7%、6.7%和33.3%,治疗组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46.7%、40%和6.7%、过量表达率分别为13.3%、26.7%和13.3%;ICE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60%和13.3%,过量表达率分别为0、13.3%和6.7%.治疗组与造模组比较,表达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过量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维甲酸治疗可抑制大鼠胃粘膜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促进Fas基因蛋白的表达,ICE基因蛋白表达增强,从而使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生正常凋亡,逆转或阻止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癌形成过程中p16INK4a、Runx3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状态,同时检测MGMT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抑癌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透明帽法进行首次黏膜病变切除者43例,其中异型增生27例,早期胃癌16例.选择胃镜活检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14例.另取20例正常胃黏膜活检组织作为对照.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每例组织中p16INK4a、Runx3和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对所有甲基化p16INK4a产物进行测序,免疫组化检测MGM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p16INK4a基因甲基化率依次为14.3%(2/14)、22.2%(6/27)和37.5%(6/16);Runx3基因甲基化率依次为14.3%(2/14)、48.1%(13/27)和50.0%(8/16);MGMT基因甲基化率依次为7.1%(1/14)、48.1%(13/27)和50.0%(8/16).20名正常对照均未检出基因甲基化,与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和MGMT两种基因在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各组病变中三种基因甲基化联合分析发现,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甲基化的基因种类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甲基化与息者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病变部位无相关性,但p16INK4a和MGMT基因甲基化与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3和0.039).MGMT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其蛋白失表达密切相关(χ2=12.821,P=0.001).结论 抑癌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p16INK4a、Runx3和MGMT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扶正化瘀方预防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用CCl_4诱导Wistar雄性大鼠造成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将其分为模型组、扶正化瘀方组、秋水仙碱组,分别灌胃给药,第6周末处死。肝组织标本作HE染色,用PAP法作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同时测肝组织Hy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扶正化瘀方组大鼠肝组织结构破坏不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轻(P<0.01),Ⅰ、Ⅲ型胶原和肝组织Hyp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P<0.05,P<0.001),肝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与秋水仙碱组相比,扶正化瘀方组各观察指标的变化似略占优。结论:扶正化瘀方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左金丸及其拆方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CAG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替普瑞酮、黄连、吴茱萸、左金丸组,设立空白和假手术组,治疗1月后,各组取三只,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中Hsp70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Hsp70/Hsp72蛋白表达量,余大鼠HE法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其胃黏膜体积构成比明显下降(P0.01)。各治疗组均可以提高胃黏膜体积构成比,但各组间无差异。吴茱萸及左金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可以显著增高HSP70mRNA水平(P0.05)。在蛋白水平,各治疗组蛋白的表达高于模型组,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吴茱萸及左金丸可以改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萎缩状态,诱导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DNA甲基化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了能尽早发现并纠正DNA甲基化异常,阻止胃癌的发生,胃黏膜癌前病变中DNA甲基化状态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表明,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多种基因中存在甲基化异常,而且基因的甲基化异常程度与年龄、性别有关,还与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活动性炎症、肠化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叶酸缺乏可导致DNA甲基化的紊乱和DNA修复机制效率的减弱, 叶酸摄入量不足患胃癌的相对危险度增高;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体内叶酸不足,黏膜细胞总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经叶酸治疗后,体内叶酸升高,黏膜细胞总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上升,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因此,叶酸缺乏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及时纠正叶酸不足,可逆转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减少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健脾解毒方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基因的作用机制,为中医健脾解毒法治疗大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健脾解毒方药对SD大鼠进行灌胃,采集动脉血制备健脾解毒方药物血清,在体外培养人结肠直肠腺癌耐长春新碱细胞HCT-8/V,分别加入培养液配制的5%、10%、15%、20%健脾解毒方药物血清,采用MTT方法检测各组HCT-8/V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 健脾解毒方药物血清对HCT-8/V细胞有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20%的药物血清和VCR在24、48、72 h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作用时间延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健脾解毒方可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基因,并伴随相关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 2、Fas、ICE)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维甲酸治疗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N 甲基 N 硝基 N 亚硝基胍 (MNNG)建立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模型 ,设立空白组、造模组和维甲酸治疗组 ,对大鼠胃粘膜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 2、Fas、ICE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组、维甲酸治疗组和造模组癌前病变发生率分别为 0、2 6.67%和 73 .3 3 % ,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8.3± 3 .1、7.8± 2 .6和 2 .2± 0 .4 ,Bcl 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13 .3 %、3 3 .3 %和 66.7% ,过量表达率分别为6.7%、6.7%和 3 3 .3 % ,治疗组与造模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空白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Fa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4 6.7%、4 0 %和 6.7%、过量表达率分别为 13 .3 %、2 6.7%和 13 .3 % ;ICE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2 0 %、60 %和 13 .3 % ,过量表达率分别为 0、13 .3 %和 6.7%。治疗组与造模组比较 ,表达率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过量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与空白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维甲酸治疗可抑制大鼠胃粘膜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 ,促进Fas基因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