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近视眼与AC/A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研究青少年近视眼与AC/A率的关系。方法 :用隐斜计测定 144名学生的AC/A率。结果 :近视眼各组AC/A率的平均值高于非近视组 ,并且随近视度增加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高的AC/A率反映了未矫正的近视眼调节与集合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1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的特点。方法用英国CCAS公司生产的2001型同视机测量14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根据屈光性质和平时有无戴镜分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裸眼AC/A比率低(1.43±2.16),从未戴镜者裸眼AC/A比率更低(0.93±1.49),戴矫正眼镜后AC/A比率(2.34±2.29)接近正常;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裸眼AC/A比率高(3.11±1.84),一直戴矫正眼镜者裸眼AC/A比率更高(3.28±1.09),戴镜后AC/A比率降低(2.54±1.53)接近正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AC/A比率低,与调节有关;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AC/A比率高,与调节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2例、早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前)组44例和迟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后)组26例。分别用+1.00D和-1.00D的镜片作为调节刺激,测量计算三组受试者的AC/A。结果 不同组别的调节滞后量、调节性集合和刺激性AC/A无论在正镜片还是在负镜片刺激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不同组别在正、负镜片刺激下的反应性A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正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在正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在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近视组在正、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6)。结论 无论是早发性近视者还是迟发性近视者,其反应性AC/A均高于正视者;不同性质的调节刺激测出的AC/A也有差别,与受试者的屈光状态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视眼戴镜对外隐斜与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陶利娟  张金梅  田密  何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4-2005
目的:探讨不同戴镜情况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外隐斜度及AC/A率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持续戴镜组、未戴镜组和间断戴镜组三组,隐斜测定仪测定外隐斜度,同视机测量AC/A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近视眼持续戴镜组近外隐斜度均值低于未戴镜组及间断戴镜组,而三组间远隐斜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持续戴镜组AC/A率均值低于未戴镜组及间断戴镜组。结论: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易发生外隐斜,近视伴外隐斜者经常戴镜可使外隐斜度降低,AC/A率下降,视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减轻眼的近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C/A比值检测对青少年近视防治验配的意义。方法选取8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近视、29例迟发近视、29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近视与正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杨宇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91-1292
目的:探讨测量梯度性AC/A比值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性近视、10例迟发性近视和20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的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84,P<0.01);早发性近视与正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71,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提示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 6 5位大学生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和结果 ,探讨和评价一种新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及其在研究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在Jiang和JaneGwiazda的反应性AC/A测量方法的原理基础上 ,逐步改进设备和方法 ,设计出测量方法。先选取 5位大学生进行预实验 ,每位都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次测量 ,两次结果无差别 (P >0 .0 5 )。然后用此方法测量计算出 6 5位大学生 (正视组 2 0位、迟发性近视组 4 5位 )的反应性AC/A值。结果 :迟发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值均比正视组高 ,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此测量方法所用的装置简单且部分可自制 ,测量方法设计合理 ,结果误差小 ,是研究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可以推广应用。测量反应性AC/A值在研究迟发性近视发生发展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AC/A比率与共同性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共同性斜视AC/A比率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计14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共同性内斜视73例,平均年龄10.48±7.85岁,平均斜视角度+40.90±20.70△。共同性外斜视72例,平均年龄12.96±8.29岁,平均斜视角度-39.78±15.90△。采用同视机法测定AC/A比率。按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行共同性斜视的分类,将各类斜视的AC/A比率同正常人作对比。结果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为4.24±2.23△/D,共同性外斜视的AC/A比率为2.80±2.57△/D。二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共同性内斜视除部分调节性和先天性同正常人的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它各类型同正常人的差异都有明显(P<0.05)和十分明显(P<0.01)的统计学意义。共同性外斜视除分开过强型高于正常人(P<0.01)外,其它各类型都明显(P<0.05)或十分明显(P<0.01)低于正常人。共同性内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36.99%;共同性外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43.0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高于外斜视,内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高于或近于正常人,外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低于正常人。AC/A比率失常是共同性斜视发病的重要因素。AC/A比率在斜视的分类诊断及手术设计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分析计算法和梯度法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在不同眼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就诊于眼科门诊的127例近视患者,采用近远距隐斜眼位得到计算法AC/A和近距附加+1.00D得到梯度法AC/A,比较计算法和梯度法AC/A在不同眼位中的差异。结果:计算法AC/A值高于近距+1.00D梯度法AC/A值(P<0.01);对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眼位组中比较发现,计算法AC/A和梯度法AC/A在不同眼位组中均有差异,内隐斜组AC/A最高,外隐斜组AC/A最低;对同一眼位组中的两种方法比较发现,在内隐斜组和正视组中计算法AC/A高于梯度法(均P<0.01),外隐斜组中两种方法测得AC/A值无差异(P>0.05)。结论:计算法AC/A高于梯度法AC/A,特别是在内隐斜患者和正视患者中使用计算法易得到高AC/A值,造成错误诊断,更推荐使用梯度法。  相似文献   

11.
近视患者LASIK术后AC/A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敏  贺瑞  冯熠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60-1161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矫正后AC/A的变化.方法:选取近视眼患者119例(238眼),常规LASIK术前检查,应用遮盖法及三棱镜联合Maddox杆法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裸眼及配戴矫正眼镜时固视33cm及6m处点光源时的偏斜度,并计算AC/A值,将所得数据应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近视患者119例中发现外隐斜82例(68.9%),显性外斜视35例(29.4%),内隐斜和内斜视各1例(1.7%).所有患者术前裸眼平均AC/A为3.24±2.01,术前佩戴矫正眼镜平均AC/A为4.20±1.97,术后裸眼平均AC/A为4.01±1.66,术前裸眼平均AC/A与术前佩戴矫正眼镜平均AC/A相比t=3.72,术前裸眼平均AC/A与术后裸眼AC/A相比t=3.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近视患者经LASIK手术后比术前裸眼时的AC/A高;配戴框架眼镜和角膜屈光手术后对AC/A值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12.
近视眼LASIK术后AC/A比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er in sf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的变化。方法将230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50~-3.00D、-3.25~-6.00D和-6.25~-11.00D分为A、B、C3个组行LASIK手术。采用同视机测定患者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3组术前戴镜AC/A值分别为3.02±0.79、3.03±0.69和2.71±0.47;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2.77±0.33、2.40±0.33和2.49±0.40;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分别为3.04±0.74、2.79±0.58和2.74±0.60。术后1个月裸眼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近视程度间各组AC/A值比较术前戴镜、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长期戴镜患者。近视程度对术前戴镜、术后裸眼Ac/A值均无影响;不同近视程度患者LASIK术后裸眼AC/A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眼科新进展21107;27(2):120-1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值的变化.方法 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按术前屈光矫正方式分为归为框架眼镜组17例和角膜接触镜组21例,采用VonGraefe法测量各组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1月及3月远距、近距水平隐斜,根据公式得到计算性AC/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框架眼镜组术后1个月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而术后3月计算性AC/A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月和3月AC/A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框架眼镜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AC/A值较配戴角膜接触镜明显减小,3月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计算性AC/A值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LASIK术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AC/A)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测定统一行标准LASIK术56例(112只眼)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C/A值,按患者年龄分为年轻组(≤30岁)和年长组(﹥30岁),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近视组(≤-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屈光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各时期的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屈光组及年龄组均表现为术后1周内AC/A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高度近视组AC/A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ASIK术后AC/A呈一过性的降低,然后逐渐恢复,与早期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