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气含菌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空气采样样本,通过培养不同时间的观察表明,培养24小时,时间过短,细菌生长的菌落数仅达最终菌量的70.73%,培养72小时,时间过长,大部分样本菌落数不再增加;培养48小时,细菌菌落数可达最终菌量的96.02%,基本代表了空气中细菌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医院感染又以侵入性操作和手的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故医务人员手指含菌量的监测对防止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使手指含菌量的检测方法进一步规范化,笔者特进行了培养时间长短与检出菌落效关系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种测定苯扎溴铵消毒液污染菌量的方法。方法将染菌样品、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的样品、用无菌D/E中和肉汤中和后的样品分别在20℃和35℃条件下用涂抹法和倾注法两种方法测定其细菌总数。结果在同一温度下,各个样品由涂抹法测得的消毒液染菌量基本一致,中和作用对其影响较小;温度对于苯扎溴铵污染菌量的测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同一样品用同一方法在20℃条件下测得的染菌量比在35℃条件下要多;同一样品在同一温度下用涂抹法要比倾注法测得的染菌量要多。结论在20℃(室温)条件下,用涂抹法测定苯扎溴铵消毒液原液的细菌总数,可以方便、快速、较准确地知道消毒液染菌量。 相似文献
4.
〖HT5”H〗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温度下常用含氯消毒液的稳定性,为医疗机构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提供参考。 方法 采样理化分析法,对不同温度下含氯消毒液连续使用稳定性进行观察。 结果 将有效氯浓度为500 mg/L、1 000 mg/L和2 000 mg/L的消毒液分别置于4 ℃条件下,在1周内有效氯浓度下降率在0.3%~6.0%范围;置于20 ℃至第5 d可保持有效氯浓度下降率<15%;置于35 ℃至第3 d可保持有效氯浓度下降率<15%。 结论 使用浓度下含氯消毒液在常温下仅可保持3 d。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涂抹法与倾注法对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检测结果,以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采用活菌计数方法评价了涂抹接种法与倾注接种法的准确性。结果对已知含菌量为100、300、500、700、1000 cfu/ml的5组样液用两种接种方法进行接种培养,一式20份。涂抹法接种组生长菌数与已知含菌数符合率范围为100%~85%,随着含菌数增加误差率增大。倾注法接种组生长菌数与已知含菌数符合率范围为100%~95%,符合率比较一致,误差率较小。结论两种常用接种方法对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检测,以倾注法接种培养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6.
临床使用后的输液器、注射器,常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在对浸泡注射器消毒液的浓度化学监测中,常发现配制后不久的消毒液浓度下降,观察发现是由于注射器残留的药物直接影响含氯消毒剂浓度。为了减少残留药物对有效氯浓度影响,保证消毒效果,试验观察了30种药物对有效氯浓度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锦州市各级医院使用中消毒液状况,加强消毒液使用的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方法 2011年4-11月对锦州市各级医院使用中消毒液现场采样进行染菌量测定。结果 26家医院共采样132份,总合格率为78.79%,其中民营医院消毒液染菌量合格率最低,为68.18%。结论锦州各级医院尤其民营医院存在院内感染的隐患,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相关要求,加强消毒管理,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部分含氯复方消毒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部分含氯复方消毒液存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用碘量法检测存放前、后其有效氯含量。结果,在54℃存放14 d,含有效氯≥57.0 g/L的产品,有效氯下降率≥55.61%,含有效氯15.0~15.2 g/L者下降率1.90%~14.51%(含有效氯均为15.0 g/L的2种产品,有效氯下降率分别为1.90%与14.51%),同种产品含有效氯30.6 g/L、15.2 g/L时的下降率分别为24.02%与3.12%;含有效氯57.0g/L的爱特福“84”消毒液,54℃存放7 d、37℃存放14 d、4~10℃存放730 d的有效氯下降率分别为30.65%、11.34%与8.12%。结果表明,有效氯含量较高者,一般稳定性较差;存放温度较高时稳定性较差;不同产品所用稳定剂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对血糖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血采集后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对血糖测定的影响。方法空腹抽取5ml静脉血,分装于四支试管中,在1h内离心,并于1h测定血糖一次。然后把其中两支试管中的血清吸出,分别放于另两支试管中。把1支试管的血清标本和1支试管的全血标本放于4℃冰箱。另1支试管的血清标本和另1支试管的全血标本室温(15-18℃)保存。于2h,3h,4h.6h,32h,48h测定血糖。结果全血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结果明显减低.随着温度的升高减低尤为明显;分离血清的标本在4℃时,结果逐渐减低,在48h内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1),在室温时,血糖的结果略低;室温时血清标本因没有密封措施,致使血清标本因室温干燥挥发而使结果偏高。结论全血标本在室温时应在1h内测定,放入4℃冰箱,也应在2h内测定完毕;血清标本在4℃和室温时,密封保存可放置较长时间。4℃时保存可集中到第二天或更长时间测定血糖。 相似文献
10.
11.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 80例血液标本 ,分两组测定凝血指标 ,分别室温及 4℃放置 2h和 4h后再测定凝血指标 ,与即时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 室温及 4℃放置 2h或 4h后测定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和Ⅻ因子测定结果有差异 ,凝血酶原时间、Ⅴ因子、Ⅷ因子和Ⅸ因子测定结果均缩短 (P <0 0 1) ,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Ⅶ因子和Ⅻ因子测定结果延长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凝血指标测定应在采血后 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对AC-30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保存的血标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4℃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24h内无明显变化:MPV8h内无明显变化,811后升高。20℃条件下保存的血标本,WBC、RBC、HGB、HCT、MCV和PLT的测定值在12h内无明显变化;MPV的测定值在6h内无明显变化,6h后明显升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在12h(4℃)和8h时(20℃)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抗凝血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20℃(室温)保存的标本应在8h内完成检测;如果室温大于20℃,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用不同抗凝剂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对血糖测定值的影响。结果提示,凡抗凝剂中加入氟化钠者,均可阻止血细胞对糖的酵解作用。一般1~9或1~12小时测定对血糖前后测定值影响不大(p>0.05),其后血糖值有下降(p<0.05)。在三种抗凝剂中,以抗凝剂Ⅰ(新抗凝剂)优于抗凝剂Ⅱ(草酸钾+NaF)与抗凝剂Ⅲ(肝素+NaF)。温度(2~4℃及15~18℃)对血糖测定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水温对消毒液有效氯含量的影响。方法:用10~50℃的蒸馏水做溶剂,每隔10℃为1组,采用塑料容器盛放,充分溶解5 min后,采用消毒液有效氯含量试纸对有效氯含量进行测试。结果:浓度为1:1000的配比下,水温≤20℃有效氯浓度能达到消毒的要求,随着温度的增加,有效氯浓度逐渐下降,当温度>30℃时,有效氯浓度<0.05%,低于消毒要求;当含氯消毒液剂量为1.5:1000和2:1000后,分别在30℃和50℃的水温下,有效氯浓度能达到消毒的要求。结论:配制含氯消毒液的水温过高可使有效氯含量降低,影响消毒效果;经常测定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是保持消毒液有效浓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季铵盐类消毒液杀灭细菌芽孢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季铵盐消毒液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效果。结果季铵盐消毒液在≤40℃时,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几乎无杀灭作用。三种季铵盐消毒液在温度升到60℃时,对悬液内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效果逐渐达到明显提升。将作用温度升到80℃时作用2 h和3 h,肉豆蔻和双辛葵基对悬液内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均>5.0,达到高效消毒要求;而十二烷基在相同条件下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对数值仅为3.87。结论三种季铵盐类消毒液在作用温度升到40℃以上,随着温度升高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效果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PT、APTT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存储温度和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 将血浆分离后存储在4℃、室温(22℃)、37℃、-20℃,前三者分别于1h、2h、4h、6h;后者于7d、14d、28d、60d测定PT、APTT。并与即刻测定结果做配对T检验。结果 P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APTT测定结果在37℃2h后、22℃6h变化显著,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P〈0.05。结论 分离血浆后PT、APTT应在两小时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本实验主要探讨标本保存温度、时间及溶血对NSE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正常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和肺癌组各10例的每人双份血液标本分别在4℃和25℃下放置0 h,3 h,6 h再进行NSE水平测定;分别对正常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小细胞肺癌患者各1例的不同浓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测定,计算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与NSE含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温度下,放置不同时间,NSE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4℃下3 h与6 h无显著性差异;3例受检者因溶血每增加1 g血红蛋白就可分别测定出29.28,25.66,36.47μg/L的NSE。【结论】NSE的测定会因溶血,测定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增高而使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19.
陈美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2):158-160
目的探讨血清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溶血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置于4℃和-20℃,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放置当天、第3天、第5天的NSE水平,比较不同保存温度、保存时间条件下,非溶血血清与溶血血清中NSE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相同温度下,放置第3天的NSE检测结果高于当天的检测结果(t分别=2.99、6.90,P均<0.05);而放置第5天检测结果较放置第3天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升高(t分别=1.97、2.04,P均<0.05)。在相同放置时间下,只有在放置第5天,4℃组的NSE检测结果高于-2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5)。不同保存时间、不同保存温度及两者交互效应对于NSE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均<0.05)。在相同保存温度、相同放置时间下,当天-20℃、放置第3天4℃和-20℃、放置第5天4℃和-20℃的溶血标本和非溶血标本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6、3.49、2.60、13.66、8.42,P均<0.05)。结论血清NSE含量会因溶血、全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保存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解冻时间与解冻温度对分装冻存的质控血清的酶类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英国朗道(RANDOX)公司原装冻干粉质控物进行溶解、分装后,保存于-20℃冰箱中.冻存后第3 d起,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温度取出复融,复融时间分别为10,20,30,45 min,复融温度分别为室温(RM,22±2℃)和37℃.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ALT,AST,ALP,GGT,CK,LDH的浓度,并与初次溶解测得的靶值相比较,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复融条件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ALT,AST,LDH在37℃解冻时测得的值显著低于相应的靶值,ALP,GGT在37℃解冻时测得的值显著高于相应的靶值(水平2,水平3均P〈0.05).ALT(水平2,3)和LDH(水平2)室温解冻时测得的值显著低于相应的靶值(P〈0.05),AST(水平3),ALP,GGT,CK(水平3)室温解冻时测得的值显著高于相应的靶值(P〈0.05).GGT(水平2)解冻30 min和水平3解冻10,30 min的测定值显著高于靶值(P〈0.05),LDH(水平2)解冻10 min的测定值显著低于靶值(P〈0.05).结论 解冻时间与温度对临床化学质控血清酶类测定结果有影响,应在临床质控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