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生素K缺乏作为婴儿期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1997年7月~2002年1月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5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维生素K族的进一步研究,在维生素K族的临床新运用以及对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原因、治疗进展和预后随访观察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本文对近来多方报道的有关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病因、诊断、防治以及预后随访等方面做一综述。1 病因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主要原因为摄入不足、合成障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K缺乏(Vitamin K deficiency,VKD)是引起新生儿和婴儿出血症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可突发颅内出血,致死率和病残率极高.我国7省自治区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率平均为2.4‰,病死率为30.39%[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2月收治的3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母乳喂养、腹泻、使用抗生素和肝功能异常有关(P〈0.01)。本组28例治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针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伴颅内出血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率;一旦发病,在使用维生素K止血的同时进行输血及对症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6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病历分析,此病多发性于生后1-3月婴儿(87.79%)。由于母乳中维不K含量仅为牛乳的1/4及产后乳母很少进食绿叶蔬菜和水果,使维生素K摄取不足,故母乳喂养儿的发病(75.76%)高于人工喂养儿及混合喂养儿。另外小年龄组婴儿在患有腹泻乳儿肝炎,反复感染等疾患时,由于影响了维生素K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及合成,更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因此预防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8.
我院收治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4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14例。3周~2月42例,大于3个月2例,早产儿3例,剖腹产1例,余均为足月正常分娩儿。母乳喂养38例,混合喂养6例。12例前数日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及服药史。所有病  相似文献   

9.
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是近年来受到临床极大关注的一类小儿出血性疾病。由于该症临床上常早期出现颅内出血 ,起病突然 ,病情来势迅猛 ,病死率高 ,存活者多有明显后遗症。为提高对该症的认识 ,力争做到有效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 ,降低发病率、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现将我院1990~ 1996年收治的 32例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作简要总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 32例 ,男 2 5例 ,女 7例。发病年龄 2 8d~ 2 4例 ,2月~ 3月 8例。母乳喂养 30例…  相似文献   

10.
周招美 《浙江预防医学》2005,17(6):59-59,60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起病突然,病情来势凶猛,且可被误诊,生存者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约有40%致残[1].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方法:对7年间所诊断的3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26例),其次为硬膜下出血(21例)、脑内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少见(5例);多部位混合出血多见,有两个以上出血部位者23例,占69.7%,可出现大片脑梗塞及脑缺氧缺血性病变、脑水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较大,特别是伴有大片脑梗塞者可有脑软化灶和后遗症.结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起到定位定性的作用,并且对临床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亦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将36例晚发维生素K缺乏引致颅内出血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单纯予儿科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早期予微创手术治疗,并随访至1~2岁。结果:手术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死亡率明显降低,后遗症也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可提高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治愈率,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晚发 Vit 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患儿血清钠离子 (Na+ )水平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 3 8例确诊晚发 Vit K缺乏症合并颅内出血患儿 (出血组 )于入院当天及 3 0例入院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婴儿 (对照组 )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Na+水平及 Bun、 Cr。结果 :出血组患儿 Glasgows评分 >7分、 5~ 7分、≤ 4分组血清 Na+均低于对照组。 >7分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5~ 7分组与对照组及 >7分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4分组与对照组及 >7分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Glasgows评分越低 ,血清 Na+下降越明显。单纯颅内出血组血清 Na+与合并有脑梗死及缺氧缺血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两组测定 Bun、 Cr均正常。结论 :颅内出血患儿病情越重血清 Na+水平下降越明显 ,血清 Na+测定对病情判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76例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症的病因,探讨该病的预防方法,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存活残疾儿。方法:回顾分析了1991年3月-2003年8月收治的76例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症病人的发病诱因、实验室检查及防治与转归等资料。结果:该组病例的病死率为14.47%,颅内广泛性出血和脑疝是造成死亡和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结论:该病是可以预防的,患儿以单纯母乳喂养多见,感染和用药等是其重要的发病诱因,大力提倡孕妇和乳母口服Vit K,新生儿生后肌注Vit Kt,减少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Vit K缺乏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郭文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868-4869,4871
[目的]探讨婴儿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5例临床特点分析及防治方法. [方法]所有患儿确诊后立即给予维生素K1 5~10 mg静脉,连用3~5 d,重者可输血10~15 m/kg/次,1次/d,共用1~3 d.颅内压明显增高或反复惊厥者,联合应用甘露酵和地塞米松,并给予镇静剂和其他止血剂以及抗炎、营养支持等疗法.必要时,部分患儿根据症状给予侧脑室穿刺或前囟穿刺放液.急性期后使用神经节苷脂促进神经生长和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复方丹参液,对部分有侧脑室扩大者,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醋氮酰胺,以减少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防治及预后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患儿35例,放弃1例、死亡1例,转院2例,出院1年后随防24例,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1例.临床表现方面,74.29%患儿面色苍白,65.71%患儿前囟饱满或隆起,37.14%患儿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62.86%患儿注射部位出血,31.42%患儿惊厥抽搐,8.57%患儿意识障碍伴瞳孔不等大,20.00%患儿呕吐,4例患儿血红蛋白32~59 g/L,8例60~90 g/L,23例90~120 g/L.35例患儿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9例,脑实质出血7例,脑室内出血3例,混合性出血10例.并发脑水肿14例,脑疝9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结论]该病致残率较高,若不积极正确治疗,死亡率高,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降低其死亡率及致残率;对具有患该病危险因素的婴儿,应早期使用维生素K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血清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Ⅱ)来研究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late vitamin K deficiencybleeding,LVKDB)患儿及其母亲维生素K营养状况,观察不同剂量维生素K对PIVKA-Ⅱ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18例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LVKDB患儿及其母亲组成观察组,患儿又分为5 mg和10 mg治疗组。20例同期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其母亲组成对照组。各组分别化验PIVKA-Ⅱ水平,观察组患儿在应用维生素K24 h3、d7、d三个时间检测。PIVKA-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结果】①应用维生素K24 h3、d、7 d观察组患儿PIVKA-Ⅱ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P<0.01);②观察组母亲PIVKA-Ⅱ水平与对照组母亲无差异(P>0.05);③观察组患儿维生素K 5 mg和10 mg治疗组血清PIVKA-Ⅱ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LVKDB患儿维生素K严重缺乏,而其母亲不存在维生素K不足,在LVKDB患儿治疗中没有必要应用大剂量维生素K。  相似文献   

17.
小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3970例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全面了解我国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状况和发病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光盘检索系统,结合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国医学文摘等检索工具,以维生素K为主题词,检索1979~2000年全部含有维生素K的文献。从中挑选出涉及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病例报告文献。【结果】得到165篇原始文献,报告符合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病例3970例,男童2874例,女童1096例,男女之比为2.62:1;母乳喂养3555例(89%),混合喂养300例(8%),人工喂养115例(3%)。发病年龄低于4周316例(8%),高于8周506例(13%),4~8周3148例(79%)。3970例中3674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2%;死亡891例,死亡率22%。【结论】我国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发病形势严峻。母乳喂养是发病的高危因素;发病的峰年龄4~8周;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诊断及手术。[方法]针对血肿的部位分采用开颅小骨瓣血肿清除,钻孔血肿外引流,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结果]1例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轻微抽搐,余患儿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对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患儿,特别是对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患儿早期诊断,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术后采取远期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生素K滴剂-Orakay(凯欧凯)口服对改善新生儿的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结果。【方法】将84例新生儿分为试验组59例(出生后口服Orakay 1mg)和对照组25例(未用Orakay),于6~7d时检测血循环中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含量。【结果】生后24h内,59例试验组新生儿中,17例可检测到PIVKA-Ⅱ,阳性率为28.81%。服用Orakay(凯欧凯)后,第7d时17例PIVKA—Ⅱ阳性的新生儿全部变为阴性。25例对照组新生儿,6d时10例可检测到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阳性率为40%。【结论】出生24h内口服1mg Orakay一次,能保证小儿7d时不出现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山东省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区6县28 156名活产婴儿,调查其6个月内的出血情况,按照统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VKDB病例与同期健康婴儿按1:2配对作病例对照分析。结果:VKDB总发病率为3.27%,农村(4.96%)高于城市(1.19%),VKDB病例多数为母乳喂养儿(95.57%),早产儿VKDB发病率(22.52%)高于足月产儿(2.96%)。母亲妊娠期服药、婴儿出生窒息和生后2周患病是VKDB的危险因素,出生后使用维生素K、非母乳喂养是保护性因素。结论:与国内同期调查相比,山东省为VKDB高发区。因此,预防工作极为重要,重点应放在农村、早产儿、母乳喂养儿和出生后患病的高危婴儿,要常规应用维生素K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