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归纳针灸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繁杂多样的选穴,以期化繁为简,便于临床推广和推动针灸治疗的规范化,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数据库2000/20065年间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相关学术论文,涉及的杂志包括《中国针灸》《中国临床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上海针灸杂志》等。纳入标准:治疗方法以针灸治疗为主,治疗疾病为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实验研究。对纳入的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发现所搜寻的13篇现代文献中,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42个穴位聚为3大类:①其中足三里、曲池、合谷为一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从除燥热入手治疗消渴,又能健脾益气,以助消除痰浊瘀血;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经所变动所生的疾病,在此类穴位中,足三里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上肢症状时可按照局部选穴的原则选用曲池、合谷。②三阴交、太溪为一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可调脾经之气,既可健脾统血、活血化瘀,又可健脾助运、化痰祛浊;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原)穴,以滋肾阴,取此穴乃从滋阴以固其本入手,兼消其兼症。③其余37个穴位为一类,聚类无明显规律。糖尿病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气阴双亏、痰浊瘀血痹阻脉络”。分析讨论3类穴位的主治规律,发现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合可有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之功效。结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三穴为主组穴处方,符合″标本兼治″的原则,随症加减,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处方简练、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先于糖尿病症状而出现,其发生率高达60%~90%。西医治疗DPN尚无理想药物,且药物多有明显副作用或价格昂贵。近年来,人们对DPN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不断深入,针灸疗法在这一领域显示出一定优势,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DPN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针灸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不但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是DM较常见的合并症,可见于4%~5%的DM患者,因诊断标准的不同,也有高达49.5%的报道;不少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先于DM症状出现,尤以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神经元、神经纤维等变性或坏死引起的神经障碍,其病机是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糖尿病神经再生障碍。DPN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上升。研究发现,国内外DPN的患病率基本一致,均在60%左右[1-2],而50%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33%( P <0.01)。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医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且治疗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是糖尿病三大并发症之一,其神经功能损伤可以涉及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溃疡,甚至致残.中医治疗DPN临床疗效较好,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就中医治疗DPN的进展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选择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1例,对其进行6周的有氧运动。观察到患者血糖、临床症状及电生理值均有明显改善。提示有氧运动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的慢性并发症,常见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症状,以双下肢多见。我科自2000年6月采用糖尿病治疗仪进行穴位刺激治疗DPN,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用宝安区中医院收治的34例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力求针刺为惟一的治疗因素,1次/d,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采用分值表述,并采用VIKING-Ⅳ型NICOLET肌电图测定其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体征的积分分别为(20.74±3.7),(11.09±5.18)分,与治疗前(23.18±5.1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76,3.425,P<0.05,P<0.01)。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的值分别为(41.39±6.85),(46.59±3.86),(45.08±3.04)m/s,治疗后的值为(45.44±3.25),(50.5±4.55),(49.96±4.49)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622,3.178,4.921,P<0.01)。结论:针刺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在临床症候、体征及神经速度方面的改变较明显,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灸对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4例MM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28例和针灸组26例。采用肌电图(EMG)记录神经传导速度(NCV),评估治疗效果。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妇科肿瘤组-神经毒性评价工具量表(FACT/GOG-Ntx)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腓浅神经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FACT/GOG-Ntx量表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治疗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后FACT/GOG-Ntx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是多发性骨髓瘤CIPN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的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相关的文献,采用检索词“面瘫”和“针灸”分别与“时机”、“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组合后进行5次检索,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时机的研究。纳入标准: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研究。②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③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特点的论述。资料提炼:就检索到的173余篇文献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8篇。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主要表明:针灸应尽早介入面神经瘫痪急性期的治疗;急性期取穴宜少,刺激宜轻,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可配合特种电磁波照射或艾灸,应慎用电针或采用弱刺激;恢复期治疗应针刺宜深,手法宜重,可采用透刺法或电针,选穴宜多;后遗症期以补法为主,针刺以重刺为主,可在患侧局部刺络放血。结论:根据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5的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相关的文献,采用检索词“面瘫”和“针灸”分别与“时机”、“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组合后进行5次检索,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从资料中选取有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时机的研究。纳入标准: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研究。②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的比较研究。③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特点的论述。资料提炼:就检索到的173余篇文献进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8篇。资料综合:28篇文献主要表明:针灸应尽早介入面神经瘫痪急性期的治疗;急性期取穴宜少,刺激宜轻,留针时间不宜过长,可配合特种电磁波照射或艾灸,应慎用电针或采用弱刺激;恢复期治疗应针刺宜深,手法宜重,可采用透刺法或电针,选穴宜多;后遗症期以补法为主,针刺以重刺为主,可在患侧局部刺络放血。结论:根据面神经瘫痪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f a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plantar soft tissu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peripheral neuropathy (PN) compared with age-matched controls. DESIGN: Case-control study with a parallel 3-element 1-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model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indentation data. SETTING: Data collection performed in an academic physical therapy laboratory. PARTICIPANTS: Fort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into 2 groups (20 subjects with DM, PN, and history of plantar ulcers; 20 control subjects), matched for age (DM: 55.22+/-9.39 y; control: 55.91+/-10.97 y), gender (DM: 14 men, 6 women; control: 14 men, 6 women), and body mass index (DM: 32.96+/-8.39 kg/m(2); control: 32.58+/-7.69 kg/m(2)). INTERVENTIONS: The plantar soft tissue stiffness was measured over the first, third, and fifth metatarsals, and heel of each subject using an indentor system that accurately measures force/displacement (F/D) data. A parallel 3-element viscoelastic mechanical model was then used to transform the F/D data into values that were used to make stiffness assessments. MAIN OUTCOME MEASURE: The element coefficients of our model indicated the stiffness of the plantar tissue. RESULTS: The plantar tissue of the subjects with DM over the metatarsal heads was stiffer than the control population as indicated by one of the spring constants in the parallel 3-element model (first: 1.13+/-0.55 N/mm vs.72+/-.32 N/mm; third:.96+/-.32 N/mm vs.79+/-.17 N/mm; fifth:.90+/-.31 N/mm vs.69+/-.28 N/mm; P<.05). CONCLUSIONS: The plantar tissue of subjects with DM, PN, and a history of ulcers was stiffer than control subjects. However,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creased soft tissue stiffness, plantar pressures, and skin breakdown.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DN最重要的治疗是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提高组织特别是神经细胞的血供及氧供,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铺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本院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甲钴胺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痹症组方的铺灸治疗。记录患者通过神经肌电图测定治疗前后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调查统计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表(BP)评分、VAS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BP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BP评分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的VAS评分、B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铺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凸显了中医优势,减轻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胰高血糖素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本观察组患者分为:针刺组(n=16):针刺治疗;针药组(n=43):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加用常规降糖药;单药组(n=37):不加针刺治疗,单独使用降糖药物,同时分别进行中医分型,观察3组治疗前后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的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照。结果:针刺组、针药组、单药组治疗后均能降低症状评分量值,总有效率分别为50%,67%,30%;降低空腹血糖,GL水平效果以针药组最为突出(t=2.95~6.67,P<0.01),单药组次之(t=2.99~3.95,P<0.05~0.001),两组气阴两虚型效果又优于阴虚热盛型(t=3.92,6.32,P<0.01~0.0001)。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益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而调节GL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