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及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4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的46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小儿的血清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小儿,且观察组中轻度、中度及重度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较大,且不同严重程度者的水平差异也极为明显,可作为疾病监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磷酸肌酸钠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其中男32例,女33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1,6二磷酸果糖0.2 g/ (kg·d) 治疗,连续用药2-3周,观察组采用磷酸肌酸钠1.0 g/(kg·d)治疗,连续用药2-3周,比较两组患儿在心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上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心脏指数(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FS、CI 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NK细胞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明显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现将我们4年来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52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小于1岁5例,1~6岁12例,7~12岁35例。 1.2 临床表现发热24例,胸闷14例,心悸4例,乏力12例,伴有上腹痛10例,昏厥1例。查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部分病例可伴有心包炎或心内膜炎。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病预后大多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  相似文献   

5.
周惠明  梁慧  谢嘉儿 《中国医药》2011,6(1):117-117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是儿科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多数患儿无法准确表述或被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所掩盖,动态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1-2].现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19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VMC、58例非病毒性心肌炎(NVMC)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血清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肌红蛋白(MYO)]浓度和4种心肌酶活性.结果:入院当日VMC组cTnⅠ(0.41±0.19)μg/L、CK-MB mass(6.02±3.89)μg/L、MYO(102.33±41.42)μg/L,均明显比NVMC组和对照组高(P<0.01);联合检测cTnⅠ、CK-MB mass和MYO对VMC心肌损伤的诊断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预报值(PPV)、阴性预报值(NPV)和准确度(AC)分别为71.15%、96.30%、90.24%、87.39%和88.13%:SE和NPV与联合检测4种心肌酶相近(P>0.05),而SP、PPV和AC却明显比联合检测4种心肌酶高(P<0.01).结论:联合并动态检测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联合检测4种心肌酶能够为VMC心肌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转归判断提供更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炎性反应,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渗出。儿童与青壮年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婴幼儿的表现更不典型,从无临床症状到猝死轻重不一、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使得本病的确诊难度大[1]。心肌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心肌酶逸出,血中心肌酶谱水平升高,通常早于心电图改变,所以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能够  相似文献   

8.
郑家红  陈海兰 《安徽医药》2015,19(9):1757-1758
目的:分析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儿心率变异性( HRV)与心率减速力( DC)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为VMC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9例VMC患儿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入院体检的39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全程24 h动态心电图追踪检查,并对两组儿童HRV与DC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儿童比较,观察组患儿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各项参数均明显减低(P<0.05),其中主要包括RR间期总体标准差( SDN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 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 RMSSD)、低频功率( LF)和高频功率( HF);观察组患儿DC水平与SDNN、SDANN、RMSSD、LF及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患儿的HRV和DC水平均减低,HRV与DC水平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系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性病变,往往同时影响心内膜、传导组织、心包以及冠状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音、心律失常及/或心功能损害,临床变化多端。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量作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患病率相对增加,而诊断治疗比较困难,故须加以重视。一、病因及流行病学 1947年美国纽约州流行脊髓灰质炎,在哈德逊河名叫Coxsackie的小镇上2例小儿麻痹的粪便中首先分离出这种病毒,故因地命名为柯萨奇病毒。1952年Jchannecharg报告3例死于急性循环障碍的新生儿,均从心肌中分离出柯萨奇B病毒。将2例未死病儿的粪便和2例已死病儿的脑组织进行动物接种,结果亦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实验室技术的进步,为准确鉴别病毒性疾病提供了条件,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日益增多。过去被认为原因不明的所谓孤立性心肌炎或斐特拉氏心肌炎,经过近年的研究,认为即系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在自然人口中的死亡率,每年均为0.4/10万人口。有人对平素健康而遭意外死亡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病毒感染与心脏病,特别是与心肌炎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目前虽已报导多种病毒可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但以柯萨奇 B 组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多见。关于柯萨奇 B 组病毒引起心肌损伤的免疫学机理,经动物实验表明,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关于人体细胞免疫与发病过程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  相似文献   

13.
1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其中部分患儿起病隐匿、长年不愈,可形成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故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报道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有所上升,但重症病例较少,大多数为轻型病例。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轻重悬殊,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如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发生死亡,家长非常担心感冒后引发病毒性心肌炎,长期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心肌炎,甚至其他更严重的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15.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不要产生过重的精神压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加上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治愈。但也不要治疗过度,背上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男,17岁,因发热、睾丸肿痛伴有胸闷、心悸三天而于1981年4月16日入院。入院前10天有二侧腮腺肿痛,未经洽疗,4~5天消退。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时体温39.4℃,血压114/74mmHg,心率100次/分,律齐,无杂音,二肺呼吸音清。右侧睾丸肿胀如鸡蛋  相似文献   

17.
6~13岁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玲娟 《淮海医药》2003,21(5):405-405
目的 探讨 6~ 13岁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特点。方法 对 5 9例患儿进行症状和身体的评估 ,确保有效的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合理的饮食护理 ,正确的心理指导 ,是使患儿尽快康复 ,预防并发症的良好保证。结果  5 9例患儿中无 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 准确评估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重视 6~ 1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对治愈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利萍  吴鹏英  黄丽华 《安徽医药》2015,36(9):1144-1146
目的 探讨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干预组出院后针对不同康复阶段,将宣教内容有计划的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半年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总结通过计划性电话回访延续家庭护理的经验。结果 对照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10例(27.78%),二次住院8例(22.22%),复查3次3例(8.33%),无一例复查4次(0.00%),治疗和护理不满意8例(22.22%)。干预组中,病情反复或加重3例(8.33%),二次住院2例(5.56%),复查3次21例(58.33%),复查4次13例(36.11%),治疗和护理不满意2例(5.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计划的电话回访可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测量QT间期的离散度(QTd),并与1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QTd及用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而治疗结束后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QTd及QTcd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前后明显增高,在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QTd及QTcd对于反应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