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其异位的部位 ,可分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盆腔和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 )。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提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1]。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9月共行子宫切除术 2 5 35例 ,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181例 ,其中有 16 6例术前误诊 ,误诊率 91.7%。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最小 31岁 ,最大 5 8岁 ,平均4 4 .7岁 ,以 4 0~ 5 0岁多见。本组 2例为原发不孕 (其中1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 ) ,余平均孕次 3.5次 ,平均产次 2 .8次 ,有人工流产史或放置宫内节育…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其异位的部位,可分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和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提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我院1990年1月~1999年9月共行子宫切除术2 53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181例,其中有166例术前误诊,误诊率91.7%。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及CA125的测定,对临床上的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腺肌病的患者45例,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41例,并临床排除两者并发的患者,术前测定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及CA125。结果: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水平为100.21±20.56u/ml,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80.46±10·12u/mL;子宫腺肌病组阳性率为64·4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阳性率为39·02%,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子宫腺肌病组阳性例数32例,敏感性为71·11%,特异性为83·2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阳性例数25例,敏感性为60·79%,特异性为79·11%。两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CA125的测定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很好的特异性,但不同部位的敏感性有明显区别;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测定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无区别。两者联合测定对不同部位的病灶检测有相互协同的作用,特别在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上,大大提高了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后者为异位内膜仅侵入部分肌壁,与周围正常组织无分界(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U形病灶挖除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病灶和子宫周围深部内膜异位病灶保留子宫的可行性。方法 31例子宫腺肌病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开腹手术U形挖除子宫腺肌病病灶,缝合子宫创面后,钝性加锐性分离切除骶韧带,阴道直肠隔,输尿管周围异位病灶。比较手术前,术后1、3、6、12个月子宫体积变化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1例均保留子宫,顺利切除子宫以外的深部内膜异位病灶;术后12个月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术前;术后12个月痛经、性交痛、肛门坠胀VAS评分(2.08±1.58、1.35±0.68、1.34±0.92)均低于术前(9.06±1.08、3.96±1.84、5.11±1.96)(P0.05);术后12个月血清糖链抗原125水平[(16.28±6.62)u/L]低于术前[(98.26±18.65)u/L](P0.05);术后12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月经正常来潮,月经量较术前减少;术后发生尿潴留2例,经持续留置导尿管7~10d,排尿功能恢复;乙状结肠腹壁瘘1例,换药2个月,瘘口自行闭合;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1例,再次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后痊愈。结论子宫腺肌病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U形病灶挖除术效果确切,可保留子宫。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类型 ,其发病率近几年有明显上升 ,但临床漏诊率高。现将我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 2 81例子宫腺肌病 ,作临床及病理分析如下 ,并对治疗提出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在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妇科子宫切除术 984例 ,术后病理确诊子宫腺肌病 2 81例 ,年龄 36~ 5 5年 ,平均 4 6岁。1 2 临床表现 痛经 10 6例 ,月经异常 187例 ,下腹坠胀 4 7例 ,其他症状 2 4例 ,无症状 15例。1 3 术前诊断 子宫腺肌病 76例 ,子宫肌瘤 14 1例 ,子宫腺肌病合并肌瘤 17例 ,合并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病灶旋切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病灶旋切术治疗,残留病灶采用单极法电消融术.对合并子宫肌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者行粘连分离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电灼术.术后现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9±19)%,23例(76.7%)痛经完全消失,9例(16.6%)痛经明显缓解,2例(6.7%)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病灶旋切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iss-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异位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异位组织中kiss-1表达差异。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异位组织中kiss—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75%、35%、52.5%,kiss-1蛋白在异位症及腺肌症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1)。结论kiss-1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的低表达可能与侵袭、转移相关,检测kiss-1蛋白有助于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妇科常见病 ,但临床误诊率高 ,多被误诊为子宫肌瘤 [1 ] ,现对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 146例就其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进行比较 ,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0 1~ 1999- 12我院施行的子宫切除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腺肌病者 146例 ,为腺肌病组 ,其中单纯子宫腺肌病 6 9例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 40例 ,子宫肌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37例 ,患者年龄 2 7~ 5 3岁 ,平均 42 .76岁。随机抽样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者 146例 (除外子宫腺肌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 ,为肌瘤组 ,患…  相似文献   

10.
当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时,称之为子宫腺肌病[1],以往曾将其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在组织发生学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被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腺肌病在基层医院临床术前诊断中常常误诊为子宫肌瘤。为提高子宫腺肌病临床术前诊断率,我们将其与子宫肌瘤从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选择1995年1月一1998年12月我院子宫切除术后标本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患者22例为腺肌病组。随机抽取同期于它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22例(不包括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及内膜异位症患者)为…  相似文献   

11.
P16、PR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P16、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PR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状况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P16、PRB的表达,10例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标本中P16的核阳性表达率为16%,PRB核阳性表达率为32%.子宫腺肌病标本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6%;PRB不表达.在10例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标本中P16不表达,PRB的核阳性表达率为80%.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肿瘤形成过程,具有恶性转化的潜力;(2)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ELISA技术检测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端粒酶的表达情况,并与2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研究组重度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3)研究组异位内膜端粒酶表达情况与在位内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轻中度腺肌病异位内膜灶端粒酶表达情况与周围正常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的活性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剔除术后患者妊娠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妇科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部位分为单侧组及双侧组,单侧组91例,双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24h及术后半年的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及患者的妊娠率,并探讨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单侧组术后24h、术后半年FSH、E2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术后24hFSH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且明显高于单侧组,E2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单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半年FSH、E2水平恢复至术前水平.单侧组总妊娠率为56.04%(51/91),明显高于双侧组33.33%(18/5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妊娠与年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单房或双房方有关,而与是否合并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囊肿大小无关.[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中单侧较双侧患者妊娠率更高,且患者年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单房或双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妊娠.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 ,卵巢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约占 80 %,由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误诊率亦较高。本文对 34例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 1995 - 0 1~ 2 0 0 0 - 0 6 5 a间妇产科住院患者 ,同期住院的异位症 (不含子宫肌腺病 ) 12 7例 ,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98例 ,误诊 34例 ,占异位症的 2 6 .8%,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 34 .7%。年龄 2 4~ 49岁 ,平均 35 .6岁。未婚 1例 ,已婚 33例 ,已婚未孕 1例。主要症状体征 :以下腹部包块为多计 17例 ,占 5 0 %。其他症状有下腹坠痛 ,…  相似文献   

15.
张信美  石一复 《新医学》2001,32(8):500-500
收集2000年2月至8月住院行子宫切除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标本100例,患者年龄32岁至64岁,中位年龄40岁。其中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子宫肌瘤21例,卵巢肿瘤8例,子宫内膜增殖病11例,宫颈癌1例。病程3个月至32年,中位病程5年。对次全切除术标本的子宫体下切缘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子宫体下切缘有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缘阳性的发生率为12%。切缘阳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最大厚度、临床症状以及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切缘阴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MRI影像表现。结果 44例弥漫性子宫腺肌症中20例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呈类球形;局限性子宫腺肌症12例,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和相应部位结合带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16例共21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一般手术联合骶骨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方法对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行腹腔镜下一般手术联合骶骨韧带切断术治疗,对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瘤患者同时行囊肿剥除术和子宫腺肌瘤电消融术,盆腔局部病灶予以电灼,术后观察痛经程度。结果12例(75%)痛经完全消失,3例(18.8%)痛经明显缓解,1例(6.3%)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一般手术联合骶骨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多因素分析腹腔镜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联合不同药物治疗中重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复发因素.方法 收集116例Ⅱ~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住囊肿剔除术.术后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三组:A组:55例,术后诺雷德治疗3~6个月,B组31例,术后用孕三烯酮3~6个月,C组30例,术后未用任何药物.比较三组术后复发率并用Lohidc回归法分析与复发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总复发率为30.2%.三组复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A组复发率最低(P<0.05).既往子宫内膜异住的药物治疗、最大囊肿直径和r-AFS高评分与复发有统计学相关,术后药物治疗(诺雷得)和术后妊娠与低复发率相关,而年龄,不孕,疼痛,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既往卵巢子宫内膜异住的手术治疗,多发囊肿,双侧或单侧卵巢受累以及是否同时存在深部子宫内膜异位与复发无关.结论 中重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术后加用诺雷德治疗以及术后妊娠对降低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9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不孕时间、病理类型、不孕类型、术后性激素药物辅助治疗、合并子宫腺肌病,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2年内,9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中妊娠55例,妊娠率为59.14%;未妊娠38例,未妊娠率40.86%;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不孕时间、不孕类型及合并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年龄大、不孕时间长、原发性不孕症及合并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患者经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年来子宫腺肌痛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7例子宫腺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子宫腺肌痛患者占我院同期妇科住院人数的9.6%、妇科子宫切除手术的21.3%。术前痛经者58例(66.7%),月经过多者35例(40.2%),人流后急性腹疼3例(3.4%)。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51例,诊断符合率为58.6%,B超诊断符合率为49.4%,血CA125测定阳性率为69.2%。除3例行腺肌瘤剔除术外,其余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其中32例术前曾使用内美通、丹那唑、米非司酮、避孕1号等治疗达3个月以上,76.0%痛经明显缓解,但73.7%患者停药后第1个月经周期痛经即复发。结论:子宫腺肌病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腺肌病痛经均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