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6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MIF和TNF-α的表达。结果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F水平分别为(9.56±1.65)μg/L和(5.18+0.81)μg/L,TNF-α水平分别为(2.38±0.37)μg/L和(1.78±0.21)μg/L,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MIF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9,P〈0.05)。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血清MIF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结论MIF和TNF-α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MIF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22及其相关因子IL-23p19、IL-6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血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PBMC中IL-22 mRNA、IL-23p19 mRNA及IL-6 mRNA的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对照者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中IL-22的分泌水平。结果 银屑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48 ± 2.64和2.35 ± 0.91;IL-23p1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07 ± 4.09和2.61 ± 1.46;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7 ± 1.49和1.48 ± 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ELISA检测发现,银屑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IL-22的水平分别为(86.23 ± 25.58) ng/L和(43.67 ± 14.82) ng/L(P < 0.01),PBMC培养上清中IL-22的水平分别为(119.11 ± 21.51) ng/L和(57.70 ± 13.17) ng/L(P < 0.01)。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PBMC和血清中过度表达IL-22,提示IL-22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6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MIF和TNF-α的表达.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F水平分别为(9.56±1.65) μg/L和(5.18±0.81) μg/L,TNF-α水平分别为(2.38±0.37) μg/L和(1.78±0.21) μg/L,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 0.0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MIF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9,P< 0.05).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血清MIF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结论 MIF和TNF-α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MIF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7、9 (TLR7、TLR9)mRNA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白癜风患者及25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TLR7、TLR9 mRNA的表达。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白癜风患者PBMC中TLR7 mRNA(目的基因绝对定量校正拷贝数为0.85 ± 1.90)、TLR9 mRNA(0.94 ± 2.2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44 ± 1.18和0.11 ± 0.31,P < 0.05和 < 0.01);稳定期与进展期、局限型与泛发型白癜风患者TLR7、TLR9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结论 白癜风患者PBMC中TLR7、TLR9 mRNA的表达均上调,TLR7、TLR9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白癜风皮损VDR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在白癜风皮损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RT-PCR方法首次检测了14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白损VDR mRNA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皮肤做对照。结果 与正常人皮肤VDR mRNA水平相比较,进展白癜风患者皮损VDR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进展期白癜风皮损VDR mRNA水平下降,可能对白癜风的发病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配体和可溶性Fa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Fas抗原与Fas配体(FasL)及可溶性Fas(sFas)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上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sFas的含量。结果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的表达(43.45%)较正常人(58.30%)显著降低(P<0.0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L的表达(58.40%)亦较正常人(64.65%)显著降低(P<0.05);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sFas水平(3.95±3.23μg/L)较正常人(1.51±0.71μg/L)明显增高(P<0.01),散发型白癜风患者进展期血清sFas水平(5.55±4.82μg/L)明显高于稳定期(2.94±2.29μg/L)(P<0.05),治疗后血清sF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结论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FasL及循环sFas的表达均有异常,淋巴细胞Fas/FasL异常表达及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白癜风的免疫异常及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与非白斑处皮肤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以及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方法 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收集白斑及正常皮肤的疱液,用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液中MCP-1及sICAM-1的水平;收集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液与正常人比较,流式细胞仪观察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 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与非白斑处皮肤吸引疱疱液MCP-1及sICAM-1水平比较均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型白癜风白斑与非白斑处MCP-1及sICAM-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皮肤微环境仍处于免疫异常状态,移植治疗的失败可能与局部微环境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皮肤红斑狼疮(C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血清以及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RAIL与CL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8例CLE患者PBMC、血清及皮损组织标本,另取28例健康体检者PBMC和血清、对应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法检测TRAIL mRNA在PBMC和皮损组织的表达,运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法检测血清s TRAIL浓度、分光光度法检测淋巴细胞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C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的TRAIL mRNA表达分别为:0.716和0.416,Z=-3.211,P=0.001,血清s TRAIL水平分别为:0.864μg/L和0.621μg/L,Z=-2.004,P=0.045;皮损组织与健康体检者皮肤组织TRAIL mRNA表达分别为:0.448和0.304,Z=-2.164,P=0.030。CLE患者TRAIL mRNA在PBMC表达与在皮损组织的表达、血清s TRAIL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TRAIL mRNA在PBMC和皮损组织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CLE患者caspase-3活性为(33.48±7.18)×10~(-9)nmol/(mg·h),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57±4.63)×10~(-9) nmol/(mg·h),t=4.375,P=0.000,caspase-3活性与PBMC和皮损组织TRAIL 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s TRAIL水平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AIL在PBMC、皮损组织、血清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CLE发病,其机制可能与TRAIL通过caspase-3调控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CD146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CD146(sCD146)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CD146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sCD146水平分别为(0.84 ± 0.49)、(0.52 ± 0.15) 和(0.23 ± 0.08) ng/L,急性期高于恢复期(t = 3.44,P <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 = 8.90,P < 0.05)。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6.34 ± 2.55、14.18 ± 2.49和10.08 ± 2.08,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18.69,P <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 = 6.92,P < 0.05)。结论 CD146可能在HSP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与非白斑处皮肤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以及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方法 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收集白斑及正常皮肤的疱液,用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液中MCP-1及sICAM-1的水平;收集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液与正常人比较,流式细胞仪观察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 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液中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与非白斑处皮肤吸引疱疱液MCP-1及sICAM-1水平比较均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型白癜风白斑与非白斑处MCP-1及sICAM-1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皮肤微环境仍处于免疫异常状态,移植治疗的失败可能与局部微环境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CLEC2B( 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2, member B)基因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白癜风患者皮损区及外周血中CLEC2B mRNA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病期、病程CLEC2B 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 白癜风患者组皮损中,CLEC2B mRNA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表达量分别为1.21 ± 0.0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32,P < 0.05)。白癜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LEC2B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表达量分别为1.02 ± 0.05,1.00;t = 1.435,P > 0.05)。寻常型白癜风皮损组中,CLEC2B mRNA表达量高于节段型白癜风组(1.21 ± 0.03,1.02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330,P < 0.05)。不同病程白癜风患者皮损中,CLEC2B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组皮损中CLEC2B mRNA表达量高于稳定期患者组(1.25 ± 0.05比1.08 ±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46,P < 0.05)。结论 CLEC2B mRNA的差异表达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 【关键词】 白癜风; CLEC2B mRNA; 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IL-6R)与白癜风患者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疗效的关系。 方法 对53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进行自体培养黑素细胞移植,收集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的疱液,移植后6个月观察疗效,用ELISA的方法测定白癜风患者皮肤组织液中IL-6及sIL-6R水平,比较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白斑区及非白斑区组织液中IL-6及sIL-6R水平。 结果 白癜风患者白斑区IL-6(113.22 ± 81.20) ng/L与非白斑区(84.40 ± 48.78) ng/L,及白斑区sIL-6R(56.28 ± 24.87) ng/L和非白斑区(53.96 ± 25.67) ng/L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失败组与成功组比较:白斑区IL-6(153.61 ± 100.26) ng/L的浓度明显高于移植成功组(88.75 ± 55.75) ng/L(P < 0.05);非白斑区浓度(100.26 ± 55.17) ng/L与(74.78 ± 42.50) 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sIL-6R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稳定时间 < 1年的白斑区IL-6(148.46 ± 88.00) ng/L与非白斑区(114.82 ± 64.66) ng/L均高于稳定时间 ≥ 1年的白斑区(93.54 ± 71.07) ng/L与非白斑区(67.40 ± 25.23) ng/L(P < 0.05),而sIL-6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节段型白斑区IL-6(77.33 ± 61.70) ng/L明显低于非节段型(131.68 ± 84.54) ng/L(P < 0.05),非白斑区IL-6及sIL-6R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节段型患者的移植成功组非白斑区IL-6(78.25 ± 40.30) ng/L、白斑区(96.27 ± 53.390) ng/L与失败组非白斑区(107.02 ± 42.48) ng/L、白斑区(178.90 ± 96.48)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IL-6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6在组织液中的异常表达对白癜风患者皮损区的微环境改变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与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探讨白芍总苷在寻常性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对42例银屑病患者应用白芍总苷4周后及23例应用8周后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5.32 ± 0.80、2.79 ± 0.76;IL-23 mRNA分别为-5.43 ± 0.68、-3.77 ± 0.86,两组比较,均P < 0.05);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52,均P < 0.05)。经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2.24 ± 0.61、-5.30 ± 0.78;IL-23 mRNA分别为-1.97 ± 0.74、-5.44 ± 0.68;PASI分别为5.8 ± 2.7、9.4 ± 4.2,两组比较,均P < 0.05);治疗8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比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1.51 ± 0.78、-2.21 ± 0.59;IL-23 mRNA分别为-1.27 ± 0.81、-1.89 ± 0.72;PASI分别为3.8 ± 1.8、7.3 ± 2.5,两组比较,均P < 0.05)。 结论 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IL-17和IL-2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且PASI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维A酸ECPIRM及全反式维A酸(ATRA)对白细胞介素17(IL-17)刺激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IL-1β表达的影响。 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CPIRM及ATRA与IL-17共同作用于HaCaT细胞后对其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IL-17(20 μg/L)刺激HaCaT细胞或与ECPIRM(80 μmol/L)、ATRA(5 μmol/L)共培养24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提取总RNA,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蛋白及IL-1β mRNA水平的变化。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 结果 低浓度ECPIRM可促进HaCaT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和时间的增加,对HaCaT细胞生长出现抑制现象,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ATRA抑制HaCaT细胞生长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IL-17刺激HaCaT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蛋白及IL-1β mRNA水平(20.312 ± 2.053 ng/L、4.05 ± 0.47)与对照组(11.427 ± 0.929 ng/L、1.00 ± 0.03)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CPIRM作用后IL-1β蛋白及IL-1β mRNA水平(12.470 ± 1.897 ng/L、0.82 ± 0.12)与IL-17刺激组(20.312 ± 2.053 ng/L、4.05 ± 0.47)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TRA作用后IL-1β蛋白及IL-1β mRNA水平(12.694 ± 1.478 ng/L、0.87 ± 0.16)与IL-17刺激组(20.312 ± 2.053 ng/L、4.05 ± 0.47)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ECPIRM处理组、ATRA处理组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L-17可促进HaCaT细胞分泌IL-1β,ECPIRM及ATRA对其诱导的HaCaT细胞IL-1β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hPEDF)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和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HaCaT细胞分4组进行不同处理,分别为100 μg/L rhPEDF组、50 μg/L rhPEDF组、25 μg/L rhPEDF组及对照组(只加RPMI 1640培养液)。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rhPEDF作用于HaCaT细胞24、48、72 h后对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rhPEDF对HaCaT细胞IL-6、IL-8、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统计分析方法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25、50、100 μg/L的rhPEDF作用24、48、72 h后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和rhPEDF浓度的增加,rhPEDF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均逐渐增强(F = 1115、329.9,均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00、50、25 μg/L)rhPEDF作用于HaCaT细胞48 h后,VEGF、IL-6、IL-8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rhPEDF浓度的增加,各浓度rhPEDF组VEGF mRNA、IL-6和IL-8蛋白表达均出现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0 μg/L rhPEDF组的IL-6、IL-8 mRNA表达明显低于25 μg/L rhPEDF组(P < 0.05);100 μg/L rhPEDF组VEGF蛋白表达分别低于50、25 μg/L rhPEDF组(P < 0.05),而50与25 μg/L rhPED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rhPEDF可抑制HaCaT细胞体外增殖,并可在mRNA及蛋白水平下调IL-6、IL-8、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谷氨酸信号通路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及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R的非竞争性拮抗剂MK801对健康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表达及IFN-γ水平的影响;NMDAR的激动剂NMDA和拮抗剂MK801对淋巴细胞内活性氧簇水平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癜风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MDAR亚型NMDAR1和NMDAR2A表达差异。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白癜风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组织中NMDAR1和NMDAR2A的表达。结果 MK801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表达(7.28 ± 0.18)%较阴性对照组(16.02 ± 0.42)%明显下降(P < 0.01);MK801组淋巴细胞中CD25+ IFN-γ+ 比例(1.79 ± 0.09)%较阴性对照组(0.78 ± 0.06)%明显增高(P < 0.01)。NMDA组淋巴细胞内ROS水平(101.1 ± 3.50)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69.80 ± 2.08)(P < 0.01)。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MDAR1的表达(3.85 ± 2.17)较健康组(0.97 ± 0.55)明显增高(P < 0.05)。结论 谷氨酸信号通路对活化淋巴细胞的IFN-γ分泌及ROS水平的影响有可能是白癜风的免疫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7(IL-27)、白介素35(IL-35)及其共同亚基EBI3 mRNA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集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22例)、静止期(20例)、消退期(2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ELISA法检测血清IL-27、IL-35表达水平,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I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内IL-27和IL-35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IL-27(226.72 ± 71.32 ng/L,160.80 ± 20.02 ng/L,181.93 ± 27.36 ng/L)表达与健康对照组(138.66 ± 33.93 n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 0.01);进展期、消退期血清IL-27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消退期血清IL-35(355.78 ± 49.82 ng/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309.36 ± 36.10 ng/L)、静止期(299.14 ± 31.98 ng/L)、健康对照组(292.43 ± 36.2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1,< 0.01),进展期、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单一核细胞EBI3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高20.15、16.17、19.74倍。 结论 IL-27、IL-35、EBI3作为抗炎因子可能参与寻常性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人黑素细胞中的表达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人黑素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普通的合成培养基与添加一定浓度rhG-CSF的合成培养基培养健康人的黑素细胞,并对黑素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进行观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黑素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红白血病细胞(HEL 92.1.7)中G-CSFR的表达率。Western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黑素细胞、中性粒细胞及HEL 92.1.7中G-CSFR蛋白及G-CSFR mRNA的表达情况;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hG-CSF(200、400、600、800 μg/L)对黑素细胞增殖作用。多巴氧化法检测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 结果 黑素细胞G-CSFR的表达率(76.81% ± 10.70%)较HEL92.1.7(2.53% ± 1.54%) 明显升高(P < 0.01),略低于中性粒细胞(85.76% ± 15.71%,P < 0.05);黑素细胞可表达G-CSFR蛋白和mRNA,不同浓度rhG-CSF处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黑素细胞G-CSFR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EL 92.1.7 (P < 0.01),低于中性粒细胞(P < 0.05或P < 0.01)。rhG-CSF在200 ~ 800 μg/L时均有促黑素细胞增殖的能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在200 ~ 600 μg/L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P < 0.01),600 μg/L时的效应(164.04% ± 13.0%)与20 μg/L的TPA作用(165.62% ± 10.6%)相当(P > 0.05);200 ~ 800 μg/L的rhG-CSF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人黑素细胞可表达G-CSFR;rhG-CSF具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对酪氨酸酶活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