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一种前炎症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其与银屑病的发病和治疗有密切联系。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检测40例银屑病患者血浆TNF含量和IgA、IgG、IgM、C_3水平。结果:银屑病组血浆TNF较正常组显著升高,男性高于女性(P<0.05),进行期高于静止期,伴甲部损害者TNF明显升高,TN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IgA、IgG、IgM、C_3无明显线性关系。结果分析表明TNF参与银屑病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是其进展中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PCOS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仍未明确,故其治疗也缺乏针对性及特异性.但慢性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证实,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与炎症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5.
【摘要】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矛盾的药物不良反应,即其可诱发部分患者出现银屑病样表现,称之为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病理表现可为银屑病样改变,也可为海绵状改变,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和Ⅰ型干扰素之间平衡失调、白细胞介素23/Th17细胞轴参与、感染有关。本文对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组织学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做一阐述,为识别和治疗TNF-α抑制剂诱导的银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包括sTNF-R1(p55)和sTNF-R2(p75)两种类型,其最重要的生物学活性是能拮抗、抑制TNF的生物学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多功能调节因子。为探讨他们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sTNF-R1、sTNF-R2和TGF-β1水平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7.
8.
银屑病患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生物活性测定法对4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体外产生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能力及其血清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患者PBMC产生IL6、TNFα的能力及其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BMC产生IL6、TNFα的能力与其血清水平呈正相关;血清IL6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提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存在失调;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可能与PBMC产生IL6、TNFα能力增强有关;IL6、TNFα在银屑病发病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TGFβ、TNFα生物活性,以探讨银屑病中医分型的本质。方法 按中医理论将22 例银屑病患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组,以培养的敏感细胞株ccL64 、L929 分别与三组患者的血清共孵,并置标准TGFβ、TNFα对照,比较光密度值。结果 银屑病患者TGFβ、TNFα生物活性皆低于标准对照。血热型TNFα抑制活性最强,与血燥、血瘀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01) 。结论 银屑病患者TGFβ、TNFα活性异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反应的变化,中医分型更接近于反映病机变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为代表的生物治疗已在银屑病中得到广泛引用。受限于伦理审查,妊娠期银屑病使用TNF-α抑制剂多以个案报道为主。针对妊娠期使用TNF-α抑制剂的安全性评价和注意事项能够为银屑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 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 采用ELISA方法对 3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GF - β1及EGF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 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TGF - β1的平均血清浓度为 18.4 8± 3.13(ng ml)及 18.0 1±3.2 1(ng ml) ,两者之间的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EGF的血清浓度分别为 2 4 .72± 11.4 8(ng ml)及 18.11± 2 .19(ng ml)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 EGF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TNF-α,LIF和HGF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差异,揭示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异常。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与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代3次后又培养72h的骨髓基质细胞及培养上清,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并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LIF和HGF的水平。结果90%以上细胞表面抗原高表达CD29,而CD34,CD45及HLA-DR表达阴性,即骨髓基质细胞纯度在90%以上;患者组骨髓基质细胞分泌TNF-α,LIF和HG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表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ELISA方法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GF-β1浓度的改变与PASI评分、病情变化、治疗、预后及复发有无关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治疗前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GF-β1平均血清浓度为7.94±1.09(ng/mL),正常人TGF-β1的平均血清浓度为11.10±0.97(ng/mL),两者相比P<0.001;患者PASI评分越高,TGF-β1的血清浓度越低;且TGF-β1的血清浓度随病情及治疗好转而升高,病情复发而降低,复发时基本降至治疗前水平。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GF-β1的血清浓度可能与PASI评分、治疗、预后与复发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Ⅱ)及CD105的基因(mRNA)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胍法抽提皮肤组织中的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TGF-β1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均低于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及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银屑病皮损组织CD105的mRNA表达量高于非皮损组及正常人(P<0.05);非皮损组织和正常人皮肤组织比较P>0.05。结论 银屑病皮损中TGF-β1及TGF-βRⅡ表达降低和CD105的表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的表皮过度增殖及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6.
阿维A酸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阿维A酸(新体卡松)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新体卡松的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新体卡松犤0.75mg/(kg·d)犦口服治疗6例严重银屑病,症状缓解后,剂量逐渐减为0.50、0.25mg/(kg·d)服用,维持剂量为10mg/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及其生物学活性,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6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平均起效时间为(9.83±1.72)d;平均痊愈时间为(105.50±23.08)d;正常人血清TNF-α浓度为(0.55±1.34)pg/mL,生物学活性为(2.22±3.59)%;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TNF-α浓度分别为(76.49±42.27)pg/mL、(12.50±7.67)pg/mL,生物学活性分别为(68.82±8.00)%、(20.72±8.94)%;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体卡松治疗严重银屑病患者的效果较好,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形成而起到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BMdisc等电子资料库,纳入所有研究TNF-α与银屑病关系的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由3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结果共纳入33个研究,993例银屑病患者,710例正常人。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及其使用的检测方法的特异度。银屑病组的血清(或血浆)中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MD1.04,95%CI(0.62,1.45)],细胞培养上清中稍高于对照组[SMD0.82,95%CI(0.10,1.5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与TNF-α升高有关,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偏倚、混杂偏倚和测量偏倚的中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期待将来高质量的临床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生物学活性检测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琢)与寻常性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症状典型的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浓度,应用L929细胞检测血清中TNF-α的生物学活性,并与患者的病情、病程、年龄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正常人的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人血清中TNF-α浓度及生物学活性分别为(3.1±6.3)pg/mL及7.9%±5.6%;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NF-α浓度及生物学活性分别为(45.3±86.2)pg/mL及61.8%±10.5%。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的总分与血清中TNF-α浓度及生物学活性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TNF-α水平及其生物学活性与寻常性银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的发热与白介素(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发热组与不发热组患者血清IL-1、IL-6及TNF—a的水平。结果GPP患者体温与GPP病情严重程度评分(r=O.858),白细胞计数(r=0.429),中性粒细胞计数(r=0.518),血清IL-1(r=0.518)、IL-6(r=0.484)及TNF-α(r=0.587)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GPP发热组发热时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GPP发热组体温平稳时血清IL-1(t=3.639)、IL-6(t’=2.276)及TNF—α(t=2.880)水平;GPP发热组出院时血清IL-1(t=5.129)、IL-6(f=3.348)及TNF-仪(t=4.775)水平;GPP不发热组人院时血清IL-1(t=2.154)、IL-6(t’=2.476)及TNF—OL(t'=2.582)水平。GPP不发热组出院时血清IL-1(t=3.212)、IL-6(t’=3.309)及TNF-α(t=4.566)水平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L-1(t=4.768)、IL-6(t=4.539)及TNF—o【(t:8.478)水平(P〈0.05或P〈0.01)。GPP患者各试验组血清IL-1水平与其IL-6水平(r=0.575)和TNF-仪水平(r=0.790)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GPP患者血清IL-6水平与TNF—d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1)。结论IL-1、IL-6和TNF—Ot及其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GPP患者发热的免疫学机制之-;中性粒细胞在GPP患者发热中起-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儿童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理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儿童寻常型银屑病患儿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IL8的水平,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儿童银屑病组血清中TNFα、IL6、IL8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寻常型银屑病组患儿血清中TNFα与IL6、IL8含量的升高均呈正相关。提示在儿童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TNFα可能是IL6、IL8升高的重要促进因素,它们有可能互相诱导或存在某种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银屑病的炎症性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