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瘤细胞系U266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G1a细胞内砷浓度与凋亡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s2O3)处理U266和KG1a细胞48 h,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细胞内砷浓度,AnnexinV-FITC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随培养液As2O3浓度增加,U266细胞内砷浓度和凋亡率也增加,KG1a细胞无此现象.1.0 μmol/LAs2O3处理时U266细胞内砷浓度高于KG1a细胞(P<0.01),2.0 μmol/L As2O3处理时U266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KG1a细胞(P<0.05).细胞内砷浓度与凋亡率之间在U266细胞呈正相关(r=0.883,P=0.002),在KG1a细胞无相关(r=0.594,P=0.092).结论:As2O3可诱导U266细胞凋亡而不能诱导KG1a细胞凋亡,对As2O3的敏感性U266细胞高于KG1a细胞,敏感性不同可能与细胞内砷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检测使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后患者骨髓和血液中砷的浓度,分析砷暴露及暴露时间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对30名砷暴露患者及28名非砷暴露患者进行调查,对30名暴露者,其中包括砷暴露1年半以上(13人)、一年半以内(17人)以及未暴露组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随机抽取7名暴露者,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骨髓和血液中砷代谢产物,对其骨髓和血液中砷浓度进行对比。结果 7例暴露组患者的骨髓与血液中砷浓度对比,骨髓砷浓度(7.99±0.15)μg/L;血液中的砷浓度(7.98±0.15)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暴露一年半以上,暴露一年半以内及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t检验的方法,其两两之间进行比较发现暴露一年半以上组与暴露一年半以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治疗ALP,砷可以到达骨髓并进行缓慢代谢,且在骨髓中的代谢与在血液中基本相同,随着暴露时间间隔的延长砷浓度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于2002年10月初体检时,胸片提示“前纵隔增宽”,当时患者无胸闷、咳嗽、发热、乏力等自觉症状,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32×109/L,血小板33.7×109/L,血红蛋白132g/L。CT示:①前纵隔肿瘤呈浸润性生长,②左侧斜裂胸膜增厚。为进一步确诊,患者于11月6日至上海某医院住院检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3.7×109/L,中性0.17,淋巴0.80。骨髓象检查: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原淋+幼淋90.5%)。给予MVP(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1次,无明显骨髓抑制、感染等,于12月2日出院。为进一步诊治于12月4日入住我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5.
砷化合物的治疗潜力早已被公认,最近在现代医学中又被重新重视和应用。早期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对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有独特的疗效。而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余年中,无论是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都已成功用于治疗APL患者。砷剂已成为其标准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其他类型的髓系白血病中也有一定作用。近年来,更加便利的砷化合物口服制剂也不断被研发并进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5 6岁。因腰背部疼痛1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1周,于1999年11月12日入院。查体:被动卧位,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结膜无黄染。左侧肋骨广泛压痛,无固定压痛点,双肺呼吸音清楚,未闻及干湿音。心脏、腹部未见异常。腰3~5椎体压痛阳性。双下肢未见异常。血常规:Hb 98g/L ,WBC 10 .8×10 9/L ,中性粒细胞0 .72 ,淋巴细胞0 .2 4 ,单核细胞0 .0 4 ,,RBC 3.2 0×10 12 /L ,末梢血涂片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BPC 12 0×10 9/L ,血沉15 0mm/h ;血钙2 .96mmol/L ,血磷1.9mmol/L ;血清总蛋白6 5g/…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凋亡和c-myc mRNA表达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苔盼蓝拒染法、DNA凝胶电泳和细胞周期凋亡检测,观察0μmol/L、0.5μmol/L、l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As2O3分别作用24h、48h、72h后,对K562细胞增殖及活力的影响。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s2O3处理后K562细胞c-myc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s2O3诱导后K562细胞核DNA凝缩,核片段化,最后形成凋亡小体。在一定范围内,随着As2O3浓度的增加和As2O3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As2O3诱导K562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细胞阻滞于G2/M期;As2O3处理后c-myc mRNA和c-myc蛋白表达均有先上调后回落的趋势。结论:As2O3可以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使细胞受阻于G2/M期而进入凋亡程序,c-myc基因参与了As2O3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主因骶尾部麻木、右下肢不能伸直,伴有大小便困难1个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入院后查体:骶尾部麻木,肛门反射可,右侧oppenhein征阳性,左侧膝腱反射活跃,脑脊液潘迪氏(-),红细胞10/μl,白细胞3/μl,蛋白0.44g/L,糖4mmol/L,氯化物122.33mmol/L,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抗酸杆菌未找到.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的一类疾病,完全缓解后复发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后转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罕见,我们遇1例,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ALL-trans-retinoic acid ATRA),as the first-line drug,induces complete remission CR)in80%to90%of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APL.1Although ATRA i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病人69例,如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给予羟基脲。如白细胞〉50×10^9/L,除给予羟基脲外给予高三尖杉酯碱,同时将As2O3剂量减半使用。并发DIC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69例初诊APL病人6例(8.7%)死亡,余63例均获完全缓解(CR),CR率91.3%。As2O3平均应用31.6 d(21~58 d)。As2O3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55例(79.7%),消化道症状32例(46.4%),水肿28例(40.6%),类维甲酸综合征13例(18.8%),过敏反应5例(7.2%),发热4例(5.8%),Q-T间期延长3例(4.3%)。其中类维甲酸综合征死亡4例(30.8%)。类维甲酸综合征发生时与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As2O3治疗初诊APL可获得较高的CR率。类维甲酸综合征是As2O3治疗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与治疗后白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病人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ECR1)基因密度多态性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白血病46例,正常对照50例,采用PCR-RFLP法测定RBC-CR1基因型。以红细胞黏附花环试验测定RBC-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C ICR)。结果:①与对照组比,急性白血病病人RBC-C3bRR下降,RBC-C ICR上升(P<0.01);②急性白血病病人HH型、HL型LL型分别是60.87%、30.44%、8.69%,突变率是39.13%,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急性白血病组内,HL型的RBC-C3bRR为17.23±5.74,低于HH型的26.06±6.21;RBC-C ICR为7.36±2.45,高于HH型的4.63±2.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RBC免疫功能低下,ECR1基因缺陷对病人的RBC免疫能力下降有一定影响。不同ECR1基因型的人群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差异,HH型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强于HL型。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用体外实验探讨加压氧 (HBO)对阿糖胞苷 (Ara c)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细胞凋亡的影响。②方法 在AML病人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Ara c,观察经HBO处理和未经HBO处理两组凋亡细胞形态 ,并测定各组细胞活性、Bax/Bcl 2积分比值和原位细胞凋亡 (TUNEL)阳性率。③结果 药物加HBO组具有典型凋亡特征的AML细胞活性明显低于药物未经HBO处理组 (F =7.75 ,q =2 .4 1,P <0 .0 5 ) ;Bax/Bcl 2积分比值明显高于未经HBO处理组 (F =10 .0 6 ,q =3.97,P <0 .0 5 ) ;TUNEL阳性率明显高于未经HBO处理组 (F =30 .79,q =4 .4 4 ,P <0 .0 1)。④结论 HBO增强了AML细胞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 ,使得阿糖胞苷体外诱导AML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AL)和恶性淋巴瘤(ML)免疫表型与其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将标本(骨髓液、外周血或实体瘤组织)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单克隆抗体(McAb)处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分型;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③结果 241例AL中B细胞性白血病(B-ALL)147例,T细胞性白血病(T-ALL)14例,混合性急性白血病(HAL)1l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9例。11例ML中非霍奇金病(NHL)9例,其中BⅢ型3例,BⅣ型1例,BⅥ型1例,TⅡ型2例,TⅢ型1例及非T非B型1例;2例霍奇金病均为A^ B^ 型(BⅣ/TⅡ及BV/TⅡ)。HLA-DR阳性是影响AML化疗的不利因素,CD34阳性在ALL中标志着预后良好,但在儿童髓细胞白血病中是预后不良的标志;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病理类型的恶性程度一致。④结论 AL与ML免疫表型与临床预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膜瘤1(MN1)基因和PTEN基因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8例AML病人(初治组16例,缓解组12例,复发组10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N1和PTEN mRNA的表达水平,另取非恶性血液病病人及正常人骨髓共13例作正常对照组。结果 MN1和PTEN mRNA在AML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和60.5%。初治组MN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TEN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2.385、2.054,q=2.305、2.867,P<0.01);缓解组MN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TEN mRNA表达水平上升,与初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121、2.756,P<0.05);在复发组中MN1 mRNA的表达水平复又升高,PTEN mRNA的表达水平复又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361、2.723,P<0.05)。MN1和PTEN基因在AML中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21,P<0.05)。结论 MN1和PTEN基因的表达与AML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AML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细胞凋亡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AO EB荧光染料双染法 ,检测 30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病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指数 (AI)。③结果 ALL病儿治疗前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t=5 .4 17,P <0 .0 1) ,标危型治疗前AI高于高危型(t=5 .0 0 2 ,P <0 .0 1)。治疗前AI与外周血WBC呈负相关 (r =- 0 .6 32 ,P <0 .0 1) ;泼尼松及诱导缓解治疗后 ,随着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 ,WBC逐渐下降 ,标危型组WBC下降明显 (t=3.14 8,P <0 .0 1) ;标危型病儿经诱导缓解期治疗完全缓解率高 (P =0 .0 0 2 5 ) ;随机动态观察标危型及高危型ALL病儿各 5例 ,高危型病儿 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例骨髓复发 ,而 5例标危型骨髓检查为持续完全缓解 ,并且无髓外浸润表现。④结论 细胞凋亡可作为评价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系列特异性抗原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设门流式细胞术检测120例A M L患者幼稚细胞表面及胞浆抗原表达。结果在A M L中细胞膜抗原CD13、CD33和CD117表达最常见,分别为95.0%、95.0%和79.2%, CD117特异性高于CD13和CD33( P <0.01);胞浆抗原cM PO敏感性和特异性与CD117、胞浆抗原CD19敏感性与cCD79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20.05),但cCD79a的特异性高于CD19( P <0.01)。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数检测细胞系列特异性胞浆抗原表达是诊断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一项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9.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中对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②方法 随机选择AML化疗病人51 例,其中化疗后应用G-CSF治疗的27 例为治疗组,未应用G-CSF治疗的24 例为对照组,动态观察骨髓抑制期和恢复期的血细胞变化。③结果 治疗组骨髓抑制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 2.32,P< 0.05)。两组缓解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 2.010,2.031,P> 0.05)。④结论G-CSF对化疗后骨髓的恢复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