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中高位直肠肛门畸形(ARA)行后矢状路直肠肛管成形(PSARP)和瘘管保留(FPT)术后肛门内括约肌(IAS)的结构形态,对14例此类患儿运用磁共振影像(MRI)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分3组:A组14例中高位ARA患儿,均行PSARP和FPT...  相似文献   

2.
高、中位无肛畸形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后随访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无肛畸形患儿26例,高位15例,中位11例,全部行保留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随访平均6.28年。通过临床评分、肛管直肠测压、肌电图、钡灌肠等客观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定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后肛门功能临床和综合评定优者分别由过去的23.1%、26.9%提高到73.3%和66.7%(P<0.01和P<0.05),而术后肛门功能差者由过去的23.1%、23.1%分别下降到6.7%和0。结论:多数无肛畸形包括有直肠泌尿生殖道瘘的无肛畸形,在直肠远端有内括约肌,手术尽量保留和利用,以便获较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ETU)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有瘘型肛门闭锁及低位肛门闭锁直肠远端或瘘管内覆未角化的复层上皮或角化的鳞状上皮,为正常肛管的异位。肛门闭锁畸形鼠仔外括约肌缺如、异位或正常,肛提肌薄弱。肛门闭锁畸形术中应充分保留瘘管近端及直肠盲端组织。  相似文献   

4.
肛门畸形外括约肌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约1/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其原因与盆底肌肉(肛提肌及内、外括约肌)、骶骨、神经等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有关,肛门畸形位置越高,这种改变越明显、越严重;也与术式选择和手术损伤有关。肛门畸形患儿肛门外括约肌可有以下改变。1.外...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鼠仔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  相似文献   

6.
不同型别的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直肠测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为其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FC患儿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平日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不透光X线硫酸钡条测定结肠传输指数(TI),依据TI将FC组分为出口梗阻型(OOC)亚组、慢传输型(STC)亚组和混合型(MIX)亚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分析FC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结果研究期间FC组纳入25例,其中STC亚组10例,OOC亚组15例,未发现MIX患儿;正常对照组纳入10名。FC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TC亚组(P<0.05)。FC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STC亚组与OOC亚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OOC和STC患儿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存在差异。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协助诊断FC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高位直肠闭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位直肠闭锁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7个月。患儿出生时 X 线检查均提示直肠闭锁,肛窝如漏斗状,新生儿期均行横结肠造瘘。二期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直肠,远端予结扎;然后经肛门环形切开肛管盲端黏膜,电刺激确定肌肉中心点,在腹腔镜监视下建立盆底隧道,将直肠盲端拖出与肛管黏膜吻合。2~3个月后行结肠造瘘关闭术。结果5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直肠肛管吻合术,手术时间70~90 min,无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所有患儿肛门外观正常,排便功能均为优,无肛门失禁、污粪等。随访期间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本组病例肛管静息状态平均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肛门内括约肌(IAS)压力分别为(25.7±8.4)mmHg、(16.8±6.5)mmHg。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结肠肛管吻合术,避免了骶尾部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可以获得较好的肛门外观,达到良好的排便控制,可作为高位直肠闭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改良式Mollard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式Mollard术即前矢状入路结肠经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18例。结果:无手术死亡,18例全部存活。腹部切口及会阴前矢状切口均工期愈合。临床评分5~6分为优,共11例,占61.1%,3~4分为良,共6例占33.3%,0~2分为差,1例占5.5%。结论:采用前矢状入路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治疗高位肛门闭锁,一期完成手术,既保留了直肠盲袋及发育不全的内括约肌,又防止肥厚宽大的盲袋拖出时对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所造成的损伤,保留了直肠盲袋肌层内的神经反射功能,防止了直肠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及吻合口瘘,前矢状入路准确的对合会阴外括约肌复合体及会阴体,术后获得较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后人字入路直肠肛门及外括约肌成形术治疗中低位肛门闭锁合并会阴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本院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肛门闭锁合并会阴瘘患儿47例,均采用限制性(3 cm 以内)切口,显露瘘管及直肠下端,在直肠下端的后方,将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部分切开,将两侧的肌纤维环包于直肠下端半周,完成外括约肌成形术。在中线后切瘘管及直肠壁2 cm,与正常肛隐窝处完成肛门成形术。结果本组47例肛门闭锁合并会阴瘘患儿经该术式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除2例因瘢痕体质出现肛门瘢痕性狭窄和1例因继发直肠扩张术后发生便秘外,全部患儿恢复自主排便,无便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并发症,肛门外观良好。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局部创伤小,术后避免了直肠回缩,并发症少,不需扩肛,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直肠肛管测压法一直是诊断及鉴别直肠肛门疾病的重要手段,笔者用自行研制直肠肛管测压装置对实验性肛门内、外括约肌完全性损伤的家兔进行研究,提出直肠肛门指数(rectoanalindexRAI)这一量化指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一、材料和方法选14只...  相似文献   

11.
排便感受器是排便控制反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定位对小儿直肠和肛门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排便控制反射南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反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和便意反射组成.传统的观点认为上述感受器位于直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直肠切除的患儿仍然存在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和便意反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肛管内超声检查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IAS)、肛门外括约肌(external anal sphincter,EAS)功能,并与正常儿童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括约肌受损程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2例肛门直肠畸形手术后患儿的肛管内超声资料及临床资料,同期纳入50例消化系统功能正常儿童作为对照,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受试对象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儿童IAS、EAS的厚度与性别、年龄无关(P0. 05);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IAS、EAS最大厚度与正常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不同类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IAS、EAS最大厚度无显著差异(P 0. 05);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括约肌受损程度与肛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 728,P 0. 05)。结论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管内超声结果提示其IAS、EAS最大厚度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别,但存在局部缺损或变薄,其完整性、受损程度与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解剖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肛管周围解剖关系的观察,分析肛管直肠角形成和维持的解剖机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参考依据。方法 从盆部侧方对59例小儿肛直肠周围相关结构进行了层次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会阴体是由会阴深、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前列腺提肌(或耻骨阴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前部纤维交绢面成的腱质结构,肛管前壁上部的直肠纵肌和肛门内括约肌也向前呈角状突起,融合于会阴体。耻骨直肠肌与前列腺提肌(或耻骨阴道骨)共同起于耻骨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褚先秋用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年龄8个月~3岁。7例为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前庭瘘,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经X线瘘管造影显示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窝为2.0~2.5cm者6例,3.0cm者2例;瘘管长1....  相似文献   

16.
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无肛前庭及会阴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在我国的发生率是2.81万,约2/3是合并瘘口的低位无肛。治疗以往多采用后切或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因不能保证位于瘘口近端的肛门内括约肌的完整性和保留位于瘘口近端的齿状线区域分布的高度特化的神经终末组织,因而外观或控便功能不理想。自1997年7月~2004年3月,我们采用保留肛门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手术治疗无肛前庭及会阴瘘54例,效果满意。现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肛门失禁的括约肌重建:—实践与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肛门失禁(主要为儿童)行括约肌重建的临床经验并针对性提出括约肌重建的方法。方法 回顾1992 ̄1997年对31例完全性肛门失禁的治疗,其中25例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2例为会阴损伤术后,4例为盆腔和会阴术后。对此组病例采取不同的括约肌重建术,包括神经压榨股薄肌转移肛门外括约肌重建25次,臀大肌转移5次,Puri-Nixon提肛肌成形术1次,肛门内括约肌成形6次。结果 对25例进行平均2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肛门直肠损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陈旧性肛门直肠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肛门排便功能障碍是陈旧性肛门直肠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会阴部肛门成形术5例,去神经带血管股薄肌移植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4例,掌长肌游离移值4例,后矢状入路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2例,腹骶会阴直肠拖出成形1例,臀大肌移植术1例。本组病例术后除1例污粪外,余均获得良好的排便控制能力。结论 直肠肛门损伤再次手术处理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损伤程度不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改善排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显微外科技术在肛门直肠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佟大永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4例,术后随访1年,排便控制功能明显优于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者。手术要点:①皮下组织尽量采用锐性分离,骶前组织分离应在骶前筋膜前进行。②以放大镜辨认肛门外括约肌...  相似文献   

20.
小儿肛门失禁治疗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肛门失禁治疗的传统方法是不同形式的括约肌重建,随着对人类排便和控便的各种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对小儿肛门失禁的治疗还注意到肠道动力学、直肠和结肠的贮存功能、感觉功能、提肛肌功能、神经与反射功能的恢复。各种便秘、直肠内大量粪团引起的充溢性(overf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