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肾移植术后22例发生AR的患者及20例顺利恢复,无排斥反应的患者sCD30水平进行动态监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CD30的变化规律。结果 排斥反应组术后具有较高的sCD30水平,和无排斥反应组相比在术后第5d、第7d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斥反应组sCD30水平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下降,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冲击治疗后的sCD3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sCD30水平变化可作为肾移植AR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2.
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 YW  Wang WG  Zhou HL  Zhang WL  Yang SJ  Wang JG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83-1985
目的 研究肾骨髓联合移植与嵌合体发生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供体骨髓与肾脏联合移植 ,进行 2 4例造血干细胞微嵌合体诱导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检测受者嵌合状态 ,与单纯肾脏移植组 37例比较嵌合发生率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随访 1年 ,肾骨髓联合移植组术后嵌合体发生率 (87 5 % ,2 1/ 2 4 )明显高于单纯肾脏移植组 (40 5 % ,15 / 37)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嵌合阳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性率 (19 4 % ,7/ 36 )与嵌合阴性组 (44 % ,11/ 2 5 )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肾骨髓联合移植可诱导嵌合体发生并增加受者对供体器官的免疫耐受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嵌合现象与免疫耐受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γ-干扰素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供、受者γ-干扰素(IFN-γ)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分析,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22例肾移植受者和供给(其中94例受者的53位供者)在肾移植前进行IFN-γ基因型检测.对受者术后随访2年,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类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IFN-γ高分泌基因型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2.2%(35/83例),中低分泌型受者为12.8%(5/39例),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自IFN-γ高分泌和中低分泌基因型供者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24/66例)和35.7%(10/28例),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3/4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28.9%(36/90例)(P<0.01);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9.3%(11/57例),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48.6%(18/37例)(P<0.01).结论 受者IFN-γ基因型及与供者IFN-γ基因型的组合类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有显著关联.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IFN-γ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相似文献   

4.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动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患者sCD3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Yang JL  Hao HJ  Qin B  Bang LQ  Zhang ZH  Xin DQ  Guo YL  Na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651-653
目的研究sCD30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CD30ELISA试剂盒(双抗体加心法)对58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7d、28d进行了sCD30检测,31例健康者与术前1dsCD30做对照,并记录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肾移植术前1d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4.843,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7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7.20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28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2.095,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sCD30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和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肾血管腔变窄、血管堵塞、移植肾纤维化。多种免疫学因素和非免疫学因素,如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术后移植肾功延迟恢复、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可诱发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可溶性CD30(sCD30)联合术后第5天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检测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sCD30水平及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进行检测.依据术前sCD30水平将患者分为sCD30阳性受者及sCD30阴性受者.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第5天的HGF水平诊断移植肾AR的意义,进一步分析sCD30联合HGF诊断AR的价值.结果 65例患者术后26例发生AR为排斥反应组,39例顺利恢复,为无排斥反应组.以sCD30值120U/ml为界限值,排斥反应组sCD30阳性率为61.5%,无排斥反应组阳性率为17.9%,有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肾移植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证明HGF界限值90μg/L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敏感度84.6%,特异度76.9%.联合术前sCD30的结果.可提高AR的诊断效果.结论 sCD30联合HGF检测分析可有效诊断肾移植AR.  相似文献   

9.
排斥反应时肾移植受者移植肾组织及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内和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情况。【方法】采取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不同阶段的植肾活检组织和外周血,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和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情况。【结果】53例肾移植受体共行肾活检198次;CD40移植前表达阴性;移植后肾功能稳定期的穿刺标本中偶见弱阳性表达;急性排斥反应(AR)时CD40表达增加,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21%、39%和60%,抗排斥治疗后CD40表达转阴性;非急性排斥反应(N-AR)组中CD4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急性排斥反应组。AR时外周血中CD40^+和CD154^+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抗排斥治疗后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移植肾组织和外周血中CD40分子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供肾质量和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移植肾慢性排斥纤维化中巨噬细胞和NO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中纤维化过程扣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移植肾慢性斥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NO含量的变化。结果:移植肾慢必排斥早、中期,损害的肾小球、肾小管处巨噬细胞增多、聚集,NO表达率增加,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增强;后期,已硬化的肾小班干部、肾小管处的巨噬细胞无NO表达,Ⅲ、Ⅳ型胶原的表达减弱,CD68阳性细胞计数,NO以及Ⅲ、Ⅳ型胶原的含量在移植性肾小球病型的肾小球以及肾间质硬化型的肾小管中最高。结论:移植肾慢性排斥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增多且NO表达增加,可能与肾纤维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30(sCD30)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2名肾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sCD30和PRA水平。对明确有排斥反应、可疑有排斥反应以及不能区分排斥反应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移植肾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穿刺证实为急性排斥(BPAR)反应组(n=16)sCD30值(185.3±42.6)U/mL显著高于非排斥组n=26,(75.3±22.7)U/mL,(P<0.005)。当sCD30和PRA阳值分别定为大于100U/mL和大于10%时,sCD30和PRA预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56.3%对31.3%、特异度92.3%对92.3%、准确度78.6%对69.0%、阳性预测值81.8%对71.4%、阴性预测值77.4%对68.6%,sCD30阳性组和PRA阳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对危险度为3.6对2.3。结论sCD30和PRA阳性是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sCD30与PRA相比更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 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内CD40的表达情况。【方法】对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行经皮肾穿刺活检获取术前(供肾修整结束时)、术后7 d、1个月、6个月、1年或以上的植肾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CD40的表达情况。【结果】53例肾移植受体共行肾活检198次;CD40移植前表达阴性;移植后肾功能稳定期的穿刺标本中偶见弱阳性表达;急性排斥反应(AR)时CD40表达增加,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21%、39%和60%,抗排斥治疗后CD40表达转阴性;非急性排斥反应(N-AR)组中CD40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急性排斥反应组。【结论】CD40分子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CR)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抗凋亡因子-1(TIAF-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6例因肾细胞癌行肾切除的未受肿瘤侵犯的正常肾组织和8例供肾正常肾组织、16例急性排斥反应和28例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TIAF-1的表达进行观察,并对间质浸润细胞中CD3、CD20、CD68阳性细胞数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供肾组织未见TIAF-1表达。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间质TIAF-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微弱的TIAF-1表达。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TIAF-1在间质浸润细胞中的表达呈弥漫性、强阳性,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高度染色。移植肾间质浸润的TIAF-1阳性细胞数与CD3和CD20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TIAF-1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Th1细胞向Th2细胞的免疫偏离有关,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的TIAF-1表达可能反映了某种保护性机制的诱导。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基因表达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佩军  王祥慧 《上海医学》1998,21(12):688-690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得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基因表达,与移植肾排斥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61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L-2、IFN-γ、FasL和颗普酶B4种免疫活化基因表达状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结果:发现IL-2、IFN-γ、FasL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54.1%、60.7%、67.2%,以4种基因同时表达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和特异  相似文献   

17.
黎雄  白志明  刘振湘  黄义  梁发  张冲  吴万文 《海南医学》2007,18(3):49-49,48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肾移植过程中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HAR),并复习文献.结果 行移植肾切除,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总结HAR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鉴别诊断及预防.结论 HAR的发生与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有关,反复输血、多次妊娠、再次移植是HAR的诱发因素,术前系统、准确的配型有助于减少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JIN ZK  TIAN PX  XUE WJ  DING XM  PAN XM  DING CG  JIA LN  GE GQ  HAO J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28-253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可溶性CD30(sCD30)的表达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以及联合两者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受者66例,其中3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15例为急性排斥反应,13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检测所有受者血清HLA-G5、sCD30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LA-G5联合sCD30评价移植术后1年内及术后1年以上不同免疫状态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LA-G5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493,P<0.01),sCD30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691,P<0.01).术后1年内,当HLA-G5临界值取82μg/L,sCD30 临界值取12.2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7 8.6%,特异度为85.7%;术后1年以上,当HLA-G5临界值取141μg/L,sCD30临界值取10.3 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6%.结论 血清HLA-G5联合sCD30可作为反映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简便而有效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MICA抗体与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70例在我院接受尸肾移植患者术前后血清中的MICA抗体以及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70例肾移植受者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概率为21.4%。慢性排斥组的抗MIC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抗MICA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酐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在术后随访的半年中,抗MICA抗体阳性的患者出现慢性排斥的概率远远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的患者。17例MICA抗体阳性血清中表达出11种MICA抗原,其中单特异性抗原为27.1%,多特异性抗原为72.9%。结论 抗MICA抗体可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可导致移植物的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不同实质区超声造影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伟翔  江岚  蔡瑞明  谢亦农  王伟群  蔡款 《广东医学》2012,33(18):2786-278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CR)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选取经皮移植肾活检术确诊为CR的患者为CR组(n=13),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良好(GFS)的患者为GFS组(n=19).入选者均进行移植肾超声造影成像术,并选取移植肾实质区域内的2个感兴趣区(ROI)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主要指标包括(1)时间指标:起始时间(AT-1、AT-2)、达峰时间(TTP-1、TTP-2)、绝对达峰时间(ATTP-1、ATTP-2)、廓清时间(WT-1、WT-2);(2)强度指标:起始强度(AI-1、AI-2)、峰值强度(PI-1、PI-2)、强度上升速度(Va-1、Va-2)、终末强度(TI-1、TI-2)、强度下降速度(Vd-1、Vd-2)、曲线下面积(AUC-1、AUC-2);(3)差异性指标:即同一移植肾2个ROI的TIC指标的差值,分别为起始强度差(AI-d)、起始时间差(AT-d)、峰值强度差(PI-d)、达峰时间差(TTP-d)、绝对达峰时间差(ATTP-d)、廓清时间差(WT-d)、曲线下面积差(AUC-d),目测法观察两TIC1、TIC2是否分离以及造影剂分布是否均匀.结果 TTP-1、TTP-2、ATTP-1、ATTP-2,CR组均晚于GFS组;CR组PI-2低于GFS组;CR组Va-2慢于GFS组;CR组TI-1、TI-2均低于GFS组;CR组Vd-1快于G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测法观察2条曲线(TIC1、TIC2),CR组分离者(84.6%)明显高于GFS组(5.9%),造影剂分布情况显示CR组造影剂分布不均匀者(69.2%)明显高于GFS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患者的造影剂进入移植肾实质区所需时间长、增强强度低、增强速度慢,上升支斜率大,强度下降速度快、下降支斜率小,且2条TIC曲线具有分离趋势,造影剂呈不均匀性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