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1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每天1次,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联合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急诊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联合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标准组,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血运重建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别有显著性(2χ=3.98~4.44,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溶栓时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使急诊血运重建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2.
吴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2):142-143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溶栓的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gpo,治疗组于入院后即口服氯吡格雷300rag,次日改为75mg,qd,po。观察两组溶栓厉的血管再通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梗死后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再发梗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艳红 《中外医疗》2011,30(23):33-34
目的通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将168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mg;给予低分子肝素0.4mL,每天2次,连用7d;同时给予抗心绞痛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mg,次日改为75mg,1次/d,2组患者共治疗4周。在治疗期间,观察2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以及使用硝酸甘油的次数等。结果使用氯吡格雷组梗塞血管再通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心血管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明显要优于单一用阿司匹林治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STEMI患者96例,按是否加用氯吡格雷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以后75 mg/d.临床观察指标为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Ⅲ级血流、冠脉内血栓、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结果 氯吡格雷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TIMIⅢ级血流者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冠脉内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并发症、再梗死、心源性死亡、总死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治疗STEMI能改善梗死血管畅通率,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发病12 h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以后75 mg/d。对两组间血管再通率、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率和治疗后心肌梗死再发率、出血率、病死率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血管再通率、冠脉内血栓形成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率、出血率、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组于溶栓前阿司匹林300 mg嚼服;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B组和C组患者分别于溶栓前顿服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或600 mg。比较3组间临床特征、溶栓血管再通率、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组的溶栓再通率为40%,显著低于B组的62%和C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再通率略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溶栓后再梗死率26%、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28%及心源性死亡率20%显著高于B组的6%、10%、4%和C组的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溶栓后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略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出血发生率依次为14%、16%和20%,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前口服负荷量氯吡格雷能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这种受益随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68例老年(≥60岁)72小时以内发作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此后对照组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0.1g/d,氯吡格雷治疗75mg/d持续15天;观察组患者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mg,此后75mg/d。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30天内再梗死率以及出血、心血管死亡事件,比较2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ST 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早期服用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此后给予75 mg/d口服,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将122例溶栓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溶栓再通率提高,梗死后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减少。结论双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梗死血管畅通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并不增加出血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杨旭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91-219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溶栓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90例STEMI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300 mg,此后每天75 mg。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合终点率为13.3%,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与2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组患者在出血程度与用药安全性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溶栓联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溶栓治疗,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