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亚瑞  王立羽  高金霞 《北京医学》2013,35(10):828-83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和非LVH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各时段(白昼、夜间和24h)的血压标准差反应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和LVH的相关性。结果 LVH组各时段收缩压显著高于非LVH组(P<0.05)。LVH组和非LVH组比较,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收缩期血压变异性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3 7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其中高血压 1级 5 7例 ,2级 5 9例 ,3级 2 1例。结果  2级 45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VH) ,LVMI为 2 69 3±14 9。 1级 5 7例及 2级 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LVH ,LVMI为 13 1 6± 2 5 7。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 ,P <0 0 0 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和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对未治疗的EH患者96例和正常血压者50例进行心脏超声及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分析LVH组、非LVH组和正常对照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血压变异系数和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与非LVH组比较,LVH组24 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及夜间的平均舒张压、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小时收缩压负荷显著升高.与正常组相比,非LVH组和LVH组收缩压、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降低和夜间心率升高,但只有LVH组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平均收缩压、24小时收缩压负荷和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增加是LVH的预测因素.24小时收缩压负荷大于50%和(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均小于10%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左心室肥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科素亚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科素亚降压效果及其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选取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科素亚50-100mg/d。分别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谷峰比值(T/P)。结果科素亚治疗6mo后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各项指标、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结论科素亚能平稳降低血压,并能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MP)对中青年正常血压及高血压分级的诊断参数以及24h血压波动规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例正常中青年人及17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ABP)。根据WHO/ISH标准进行分级,172例中,高血压Ⅰ级52例,Ⅱ级60例,Ⅲ级60例,将24hABPM提供的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血压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与  相似文献   

12.
黄素兰  梁莉  葛良清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75-3179
背景 肥胖高血压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MAU),除了肥胖本身这个因素外,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则较少。目的 探讨初诊肥胖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首次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56例,其中肥胖组111例,超重组210例,正常体质量组135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肾功能指标、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分析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然后将肥胖组患者依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MAU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结果 肥胖、超重与体质量正常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MAU阳性率、肌酐、尿酸、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阳性组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阴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95%CI)=8.289(2.221,30.936)〕、白昼收缩压〔OR(95%CI)=5.528(1.019,30.588)〕、夜间收缩压下降率〔OR(95%CI)=0.117(0.038,0.360)〕是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高危人群,空腹血糖、白昼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早期肾功能受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与24 h动态血压变化关系。方法选择2型DM患者289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即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按其危险水平划分为正常组、低危险组、中高危险组。比较各组最高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最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压负荷值。结果DM HRV中高危险组和低危险组最高和最低血压均高于正常组;DM HRV中高危险组最高和最低血压均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M HRV中高危险组和低危险组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正常组,DM HRV中高危险组夜间血压负荷值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白天血压负荷值在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M HRV中高危险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明显,24 h血压波动节律异常,而DM HRV低危险组患者白天血压升高明显,显示DM自主神经病变不同状况与24 h动态血压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8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在24h血压、夜间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比值等方面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白天血压对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异常可能是脑梗死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卫琪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2):1608-1613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早期24 h动态血各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在病人入院时测量25-羟维生素D[25(OH)D]。使用美国DMS-ABP型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入院时、术后1周及术后4周的24 h动态血压各指标。结果26例病人25(OH)D正常,21例病人25(OH)D不足,33例病人25(OH)D缺乏。白细胞计数水平为缺乏组病人高于其余2组病人(P < 0.05),CRP水平为正常组病人低于其他两组(P < 0.05)。对入院时、术后1周及术后4周的24 h动态血压组内比较显示,3组病人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4个指标在3个时间点的24 h动态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除上述4个指标外24hSBP在3个时间点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的其余各指标在3个时间点的24h动态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组间比较显示,25(OH)D缺乏组病人各时间点的24 h动态血压各指标均高于25(OH)D正常组病人(P < 0.05)。入院时25(OH)D水平与入院时、术后1周、术后4周的24 h动态血压指标均呈现负相关(P < 0.05~P < 0.01)。结论维生素D与PCI术后24 h动态血压各指标变化具有相关性。入院时常规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利于PCI术后血压调节,维持24 h动态血压平衡。  相似文献   

17.
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正常者的白昼和黑夜的尿中褪黑素的代谢产物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T)的变化,以研究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入选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昼夜血压。用ELISA法测定患者白昼和黑夜尿6-SMT含量,并计算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结果各组患者的黑夜尿6-SMT量高于白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的黑夜尿6-SMT量和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在各组内,各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与其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褪黑素在人体存在昼低夜高的生理节律,血压节律呈现杓型分布的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褪黑素在黑夜分泌较多。而在非杓型高血压组褪黑素黑夜分泌明显减少,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存在密切关系。褪黑素的黑夜分泌量与夜间血压下降程度相关,其节律性分泌与血压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n=36﹚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n=31﹚降压治疗,治疗前、后监测两组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种方案对血压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12周的24 h平均收缩压(SBP﹚、白昼SBP、夜间SBP、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白昼SBP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2周后氨氯地平组的24 h SBP、白昼SBP和夜间SBP均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P<0.05﹚。治疗12周后氨氯地平组的24 h SBPV及白昼SBPV均显著低于氢氯噻嗪组(P<0.01﹚。两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能有效控制老年人高血压,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9.
高继玲  王秀玲  高沛 《农垦医学》2006,28(4):246-248
目的:探讨尿儿茶酚胺(uCA)与2型糖尿病肾病(DN)动态血压(ABP)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M—EDA)测定22例糖尿病肾病(Ⅲ)UCA浓度;昼、夜U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索(E)、多巴胺(DA),同时监测24hABP。结果:DN病人高血压者(HDM)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反转及非反转)者24hMBP与日、夜及24h尿的IVE、E水平之间。本资料提供的信息不能认为有相关性(P〉0.05),UCA与24hABP各指标间亦不能认为有相关性(P〉0.05)。HDM病人日夜D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之间不能认为有相关性,外周DA水平降低有可能与糖尿病肾病变及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方法 选择浙江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1月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 ≥ 10 μmol/L)患者90例作为H型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10 μmol/L)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24小时动态血压仪测定2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结果 H型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型高血压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舒张压变异性、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增加,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