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27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进行血清心肌酶活性测定并动态观察其变化。结果,毛支患儿急性期心肌酶(AST、CPK、CPK-MB、LDH、LDH1)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测定值(P〈0.001);在恢复期除CPK-MB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测定值外(P〈0.02),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提示CPK-MB在反映心肌损伤方面较其它指标敏感,也表明毛支患儿在恢复期心肌损伤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与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相关性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产前检查的子痫前期患者11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测定PAPP—A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ICAM-1和sVCAM。结果子痫前期组PAP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子痫前期组sICAM-1和sV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子痫前期组血清中PAPP—A水平与s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5)。子痫前期组学血清中PAPP—A与sICAM-1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子痫前期发病与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韩华  耿芹 《临床医药实践》2009,(7Z):1827-1828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68例T2DM患者血浆sVCAM-1水平,并且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T2DM各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脑梗死组、小灶性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含量逐步升高(P<0.01);血清sVCAM-1水平与LDL-C、TG、TC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VCAM-1参与2型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江涛  唐巍  张慧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1):941-943
目的:观察地赐康对高脂血症患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治疗组9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给地赐康冲剂1袋,tid,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对照组30例正常者,于试验前测sICAM-1及sVCAM—1含量。结果:治疗组sICAM—1及sVCAM—1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8周后,治疗组可使sICAM—1和sVCAM—1明显下降(分别为27.4%及18%)P均<0.01,且治疗组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赐康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sICAM-1及sVCAM—1的含量,且依从性好,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孟利青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30-1931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ANTES)检测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7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CAM-1和RANTES水平.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CAM-1、RANTE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后血清ICAM-1、RANTES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均P<0.05).结论 ICAM-1、RANTES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了解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防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患(AML)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ICAM-1(sICAM-1)水平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0例对照者和27例AM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Fas与sICAM-1的水平。结果化疗前AML患者血清sFas与sICAM-1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化疗后获得骨髓缓解的AML患者血清sFas与sICAM-1的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但未获缓解者血清sFas与sICAM-1的水平与化疗前无差异;不论是化疗前还是化疗后、获得缓解或未获得缓解的AML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sICAM-1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ML患者血清sFas与sICAM-1水平升高是白血病细胞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的重要机制,其可作为AML患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39例初诊AL患者,其中27例经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AL骨髓单个核细胞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水平.对照组12例均为骨髓像正常的门诊患者.结果 ICAM-1和VCAM-1水平在初诊AL者明显高于CR组及对照组(P<0.01),且CR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白细胞(WBC>100×109/L)组和死亡组的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增高(P<0.05).髓外浸润组仅ICAM-1高于非髓外浸润组(P<0.01);非淋巴细胞AL(ANLL)具有良好核型者ICAM-1水平低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 AL表达ICAM-1和VCAM-1明显增高,其检测对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含量变化,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AP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AP患者92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在发病24h内分别检测血清中PCT和SVCAM-1水平,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h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和SVCAM-1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较轻症胰腺炎组PCT和SVCAM-1亦有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 PCT和SVCAM-1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的灵敏且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二者联检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探讨sICAM-1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集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及25例健康对照儿童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sICAM-1的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sICAM-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症时血管内皮损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患儿体液免疫、补体变化及治疗对策。方法对47例毛支患儿进行外周血体液免疫及补体含量检测 ,同时对20例毛支患儿进行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和常规对照治疗观察。结果毛支患儿外周血IgG、C3、C4 明显降低 ,IgE明显升高 ,IgM、IgA无明显变化。IVIG治疗组疗效明显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h1/Th2失衡在毛支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 ,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和临床变化。IVIG对毛支患者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 ICAM- 1)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1(s VCAM- 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 2 3例和健康人 2 0名 (年龄均在 15~ 45岁之间 )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 ISA)测定血清中的 s ICAM- 1和 s VCAM- 1;利用荧光酶联免疫法 (Uni- CAP系统 )分析血清中总 Ig E(t Ig E)和特异性 Ig E(s Ig E)。结果 血清 s ICAM- 1、s VCAM- 1、t Ig E水平测定哮喘组均高于对照组 (P<0 .0 1) ;血清中以户尘螨和蒿草花粉的特异性 Ig E含量增高为主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总 Ig E含量与s ICAM- 1存在线性关系 ,其复相关平方 (R- square)为 0 .5 0 2 ,标准偏回归系数为 0 .0 97,t=2 .841,P=0 .0 2 18。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 s ICAM- 1和 s VCAM- 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血清 s ICAM- 1与血清总 Ig E存在线性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诊断、预测以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2010年来本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儿童患者112例作为病例研究组,以同期12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进行血浆CRP测定和白细胞计数。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白细胞计数和血浆CRP有显著升高,P〈0.0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白细胞计数有显著减少.同时血浆CRP浓度也显著减少,P〈O.01。结论血浆CRP不仅是一种潜在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标志物,同时可作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效果的一种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 (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sV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8、VEGF、sVCAM-1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PHC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VEGF、sVCAM-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 0.05); PHC患者治疗两周后血清IL-18、VEGF、sVCAM-1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较正常对照组仍有升高趋势(P均<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8、VEGF、sVCAM-1水平增高,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杜占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55-205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cTnT及CK—MB并与同期45例非心肌炎小儿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人院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血清cTnT及CK-MB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心肌炎小儿(均P〈0.05);治疗2周后血清cTnT及CK.MB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普米克、万托林、爱全乐雾化吸入治疗,佐以美普清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六子定喘汤煎剂,7 d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8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3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三烯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白三烯水平在毛细支气管炎及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3.0%.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白三烯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不同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血清白三烯水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病毒感染组间血清白三烯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存在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三烯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和哮喘因素之一.不同的病毒种类对白三烯的产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13水平的影响及对再发喘息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毛细支气管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2个月。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在治疗前及出院前(临床症状消失)检测血清IL-13水平。结果治疗组出院后喘息再次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3水平经匹多莫德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可下调IL-13的产生,从抗炎和提高免疫力的角度达到防治毛细支气管炎后喘息再次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来评价孟鲁司特钠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另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肺功能tPTEF/tE,vPTEF/vE的检测,并进行临床评分。同时观察患儿喘鸣音及湿罗音消失的时间。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清IL-6,IL-8,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肺功能指标tPTEF/tE,vPTEF/vE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临床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喘鸣音及湿罗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能降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其炎症反应,使患儿的肺功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钙蛋白 T (cTnT )水平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接受心导管介入封堵术CHD患儿152例分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组,49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组,61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组, 42例)三组,免疫抑制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48 h血清CK‐MB和cTnT 水平。结果三组患儿术前血清CK‐MB和cTnT 均在正常水平。ASD、VSD组术后即刻血清CK‐MB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VSD组术后48 h血清CK‐MB水平低于术后即刻(P<0.05)。三组术后即刻血清 cT nT 水平均升高( P<0.05或P<0.01)。三组术后48 h血清 cT nT 水平均下降(P<0.05),但VSD、PDA组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检测血清CK‐MB和cTnT 两项指标均可用于评估CHD患儿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血清cTnT水平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人免疫球蛋白对毛细支气管炎重症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某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重症患儿26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n=89)、干扰素组(B组,n=89)、观察组(C组,n=89),A组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2.0 μg·kg-1,2次/天,疗程7 d;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滴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1·d-1,连续使用5 d。统计并比较3组患儿咳嗽、喘憋、呼吸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和疗效指标评分,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药物治疗后,C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1.01%,明显高于A组(66.29%)、B组(71.9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A、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联合静滴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