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志辉  曾兴  胡秀华  王丹 《江西医药》2021,56(11):1959-1961,1965
目的 评估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髋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TriGen InterTAN)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置钉后给予2g氨甲环酸溶于20ml生理盐水注射入髓腔,对照组单纯予20ml生理盐水注射入髓腔.比较2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术后5、28d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50.7±115.5)ml、(950.8±110.9)ml,隐性失血量(575.5±43.8)ml、(775.5±41.7)m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5.5±43.8)ml、(170.5±4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输血率为分别为11.4%、4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局部用药可明显降低老年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术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但以隐性失血量降低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5,(7):509-513
目的:探讨急诊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总结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PFN内固定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8例。计算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所有病例均经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811 m L,显性失血量92 m L,平均失血总量为903 m L。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9.8%和10.2%,隐性失血量远多于显性失血量。不同性别组间以及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围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性别和肥胖不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长、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4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长PFNA(长PFNA组,67例)和短PFNA(短PFNA组,80例)治疗,比较两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长PFNA组比较,短PFNA组患者年龄较大,输血者比例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短PFNA较长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和围手术期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性别及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5例行动力髋螺钉治疗,B组35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及其与内固定方式和性别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338.5±23.7)ml]明显低于B组[(445.8±16.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A、B组男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显性失血量[(197.2±17.9) ml]高于B组[(125.7±13.1)ml],总失血量[(535.8±16.7) ml]低于B组[(572.2±15.5)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3.027,P=0.040)及内固定方式(OR=2.323,P=0.043)与隐性失血呈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男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少于女性患者,行动力髋螺钉治疗患者隐性失血量少于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性别及内固定方式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动力髋螺钉、Gamma钉、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6月,我院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72例,观察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优24例,良4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达93%.伤口感染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应用DHS内固定有5例发生髋内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例无近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结论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处理好围手术期的治疗、严格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在手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董泽民 《安徽医药》2015,(4):709-711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术期隐性出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采取PFNA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77.8岁。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比容( 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8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78.2岁;平均手术时间43.71 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116.30 mL。术前血红蛋白( Hb)平均111.3 g· L-1,术后84.6 g· L-1,降低了26.7 g· L-1;术前红细胞比容(HCT)平均36.27%,术后27.13%,降低了9.14%。采取输血支持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76.5岁;平均手术时间46.42 min;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11.24 mL;平均输血量574.22 mL。术前Hb平均98.2 g· L-1,术后95.7 g· L-1,降低了2.5 g· L-1;术前HCT平均29.87%,术后29.15%,降低了0.72%。按Gross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3.07 mL和631.68 mL,其中隐性失血量分别占84.76%和82.39%。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临床上应特别重视并严格注意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方法 临床上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分别用PFN-A和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3例和67例,比较其手术难易程度、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于DHS.结论 PFN-A 设计合理,具有操作简单、抗旋转确实、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自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3例,患者给予PFNA手术治疗,并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后Hct、Hb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具有显著的优点,但患者也存在着隐性失血量较多,因此对患者手术后应严格检测其生命体征,以免术后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AO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18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其围手术期治疗及功能恢复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82例骨折愈合,其中4例畸形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Sarders评分关节功能优良率86.2%。结论老年患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应充分评估风险,早期、合理采用DHS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5年10月~2007年2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6例.PFNA组:6例,DHS组:20例。从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内置物理想位置、术后引流量、行走能力作对比研究.结果PFNA组在上述各方面均优于DHS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设计合理、允许病人早期活动,是理想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