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和CT对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检出率及诊断表现。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8.1%(51/52),其中3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4.6%(44/52)和96.2%(50/52),且检出病灶均能定性诊断。结果表明,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接近;B超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CT特异性更高,二者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智敏  温书泉 《海南医学》2010,21(7):105-106
目的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成人多见。随着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血管瘤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肝内良性病变,它的重要性在于同肝脏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鉴别。作者通过对50例经B超、CT及MRI检查,并结合临床随访确诊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来评价三者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陆业军 《广西医学》2002,24(11):1750-1751
目的:回顾分析肝脏血管瘤的CT诊断特征,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和应用价值的评价。方法:收集到62例肝脏血管瘤患,经CT检查所见,着重分析病变在CT平扫、增强造影扫描影像特征。结果:62例肝脏血管瘤中,女性39例,男性23例,单发45例,多发病灶17例,发生于肝右叶39例,左叶17例。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边缘呈结节状,团状强化,且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渐充满病灶之高密度影。结论:根据造影增强CT扫描特有征象,在诊断肝血管瘤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超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意义。方法 58例病人同时接受B超扫描和CT增强扫描,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B超发现强回声型40例,低回声型10例,混合回声型8例,其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为100%(58/58),特异性为96.6%(56/58);CT扫描敏感性为94.8%(55/58),特异性为100%(55/55)。结论 B超诊断血管瘤敏感性高,特异性稍差,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4例胰腺癌B超和CT的诊断结果,全部病例的诊断均得到手术和(或)病理证实,54例中有47例B超检查确诊,正确率为87%,40例做了CT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胰腺癌,正确 率为92.5%,同时做B超和CT检查的40例中,4例B超漏诊、误诊而CT确诊,2例CT漏 诊而超发现病变,1例两者均漏诊,有6例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均检获癌细胞,作者认为,B超和CT在腺癌的诊断上各有优缺点,同时应用具有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8.
9.
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有时单项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 ,容易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及炎症等相混淆 ,尤其是两种病变并存时更不易鉴别 ,需要多种检查辅助完成 ,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学特点 ,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检查手段 ,以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 方  法4年来 ,临床诊治了脂肪肝 5 0例 ,从中选出了 12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 ,并且他们全部做了B超、CT及MRI三种检查 ,部分做了病理证实 ,部分进行了跟踪随防半年至 3年 ,来证实其影像诊断的正确性。结合各种书籍、文献资料 ,总结其影像特点。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螺旋 CT 在肝脏血管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年间收治的6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0例患者的临床螺旋 CT 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60例患者中共计72个病灶,其中病灶直径>6cm 的15个,处于4-6cm 的病灶23个,处于2-4cm 的病灶29个,直径<2cm 的病灶5个。其中处于肝脏右叶的病灶共计36个,处于肝脏左叶的病灶共计31个,处于肝脏尾叶的病灶共计5个。60例患者中单发干燥血管瘤患者19例,肝脏血管瘤在2-3个的患者27例,肝脏血管瘤个数>4个的共计14例患者。结论:螺旋 CT 应用于肝脏血管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肝细胞瘤影像,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肝细胞血管瘤提供可靠的影像学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4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简称CHL)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 瘤,占全身肿瘤的20%[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现率日益增多,为探讨 该病的诊断和选择治疗,现就我院经B超、CT、血管造影确诊为CHL者4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3例,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申国光  黄容泰 《广西医学》1995,17(2):164-16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超和CT在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156例疑似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其中141例非典型急性阑尾炎,15例急性阑尾炎阴性。比较B超和CT检查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差异。结果 CT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行CT检查的诊断敏感性高于B超检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于化脓性、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CT检查优于B超,尤其是单纯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15.
王素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17-118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采用GELOGLQ7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同时应用BrightspeedeliteGEl6层CT检查肝脏。结果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强回声型90例(75.00%),弱回声型17例(14.17%)、混合回声型13例(10.83%)。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P〈0.05);CT诊断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使其成为检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 ,男 ,17岁 ,因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粒、淋杂合 )于2000年4月17日入本院治疗。入院B超检查 :肝、胆、脾、胰、双肾未见异常。行抗白血病治疗数周后 ,于5月到6月患者反复出现发烧、腹疼、腹泻。期间行禁食、补液、抗炎、解痉治疗 ,疗效欠佳。6月7日B超检查 :肝脏大小正常 ,肝实质内可见弥漫性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不规则低回声团 ,边界欠清晰 ,直径在1~2cm左右。余部位肝实质回声较粗强、欠均匀 ,管状结构清晰。诊断 :肝脏多发性低回声病灶。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性大。建议治疗后复查。CT检查 :平扫所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做CT检查,由本院或外院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脏肿瘤患者中选择35例为研究对象,观察CT扫描对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结果 35例肝病变患者确诊典型肝血管瘤5例(14%),与临床诊断相符;肝脏肿瘤结果仅3例(9%)误诊,临床辨别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准确率为32(91%)。结论 CT在肝脏血管瘤连同肝脏肿瘤的临床鉴别诊断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6岁。在做健康检查时CT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二次CT检查仍提示:小肝癌。  相似文献   

19.
<正> 胆囊癌是消化系统中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沿用的几种检查手段均不理想,目前B超、CT的普及,对胆囊癌的发现起了重要作用。现报告我院1989~1997年间CT、B超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胆囊癌,分析其表现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