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辨证中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被应用,其相关理论源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至《难经》时期形成以十二经脉经络辨证和奇经八脉经络辨证为主的经络辨证,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和完善,将经络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络诊察为经络辨证的依据,主要内容首见于《内经》,现临床以近代医家王居易基于《内经》相关理论所总结的经络诊察法应用较多。王祖红教授在临床中擅长经络辨证,继承和发展了经络诊察相关内容,形成了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经络辨证五步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系统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其分阶段辨证治疗,尤其对早、中期CRF的辨治具有良好疗效,突破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陈志强教授结合临床提出"浊瘀遏络阻三焦"的辨证之机,抓住CRF早、中期浊毒湿邪遏阻肾络,蕴结三焦的关键之处,巧妙运用三焦辨治和通络泻浊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进入终末期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3.
学习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的基本法则.中医辨证方法主要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法各具特点,运用各有侧重,但就学术渊源及理论内容而论,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导师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尤其重视经络辨证.现将导师经络辨证的学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睡眠障碍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着重介绍何建成教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思路与经验:主抓病理因素(瘀滞、虚损、风火、痰热、毒邪)辨证治疗;以及总结了何教授的处方用药特点。何建成教授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不拘泥于西医的诊断及复杂的临床表现,临证擅长紧扣着中医病理因素辨证论治,能准确抓住主要矛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经络检测仪检测经络能量值,从客观指标上研究阳虚体质经络能量分布特点。方法:依据九种常见体质分型,对纳入的261例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判别分型,将偏颇体质中占比最多的98例阳虚质与100例平和质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发现阳虚质人群经络能量分布特点,同时将其他体质(阴虚质)与平和质进行比较,从而探讨阳虚质人群经络能量分布的特异性。结果:体质为阳虚质者大肠经、三焦经、胃经能量值偏低,肝经、小肠经、脾经能量值偏高,与平和质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与其他体质经络能量分布进行对比,阳虚体质人群的经络能量分布具有特异性。结论:中医经络检测仪对于临床上客观化诊断阳虚体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发现阳虚质人群以阳气虚为本,同时内生积滞,致使相关脏腑经络出现偏低或偏高,从而导致相关病变。  相似文献   

6.
贺新兰  焦琳  毛强健  钟根平 《河南中医》2019,39(11):1759-1762
依据经络医学理论,笔者导师提出经络证候与经络诊察互参,并进行辨经的思路,即"经络证候—经络诊察—辨经"为针灸临床诊断思路。针灸治疗少阳腰痛应明晰西医诊断与中医辨经思路、重视经络腧穴诊察、调结构与调气血相结合、重视针刺阳陵泉。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工作多年,根据该病多属关节经络瘀滞的特点,每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近年来所治60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踝关节扭伤中的最为常见的损伤方式,其带来的长时间疼痛和反复损伤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姜劲挺教授以"中医明道,西医优术"为宗旨,在中医五体辨证理论指导下,将传统手法治疗踝关节外侧副带扭伤进行改良,将体外冲击波治疗与中医手法正骨理筋相结合,创冲击波经络击打法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痛伴腹痛、腹股沟痛临床表现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中医带脉理论中带脉循行路线、带脉病候的记载,与椎间盘源性腰痛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结论:从经脉辨证上而言,腰痛伴腹痛、腹股沟痛症候群可归为带脉损伤。此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在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故可称其为“带脉瘀滞型腰痛”,临床上可结合中西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对210例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分布进行了辨证归经分析,结果表明:白癜风皮损分布于阳经多于阴经,脏腑分属腑多于脏,其中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者居多,其次为手阳明大肠和手少阳三焦经。提示白癜风发病可能与上述脏腑经络有关,对临床针灸择经取穴和辨证用药治疗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消化系统,而是常常伴有全身症状,病症复杂多样,缠绵难愈,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姜良铎教授总结出"从状态论治"的辨证思路,他认为脾胃不和、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只有从三焦郁滞状态入手,以柴胡桂枝汤和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化裁,疏通三焦,调畅气机,健脾平肝和胃,方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69例失眠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失眠人群进行检测,研究其各条经络电能量值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为失眠的中医分型诊断及随后的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门诊符合《2012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人群,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判定其体质类型。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对不同体质人群人体十二经络原穴部位进行测量。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获得的体能、代谢、心肾、筋骨状态的均值在不同体质人群中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阴虚质者的体能状态最高,阳虚质者最低;阳虚质者代谢状态最高,阴虚质者最低;阳虚质者心肾状态最高,气虚质者最低;阴虚质者筋骨状态最高,血瘀质者最低。结论:失眠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不同证型与中医经络检测仪中的体能状态、代谢状态、心肾状态、筋骨状态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天津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较为兴盛的地域之一,其代表医家、医著不胜枚举。津沽中西医结合医学承袭传统中医学术之本,兼采“西学中用”的治学思路,推动了中医汇通学派的发展。本文以津门名医杨达夫温病学术思想及其辨治常见内科疾病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其西学中用、精研温病的学术贡献,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理论内涵、三焦辨证的诊疗原则与西医治疗的对应性。并明辨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寒温一体”的理论特色,将历代伤寒与温病之争合二为一。同时以喘病为例,本于中医寒热、虚实、痰的辨证纲领,融合西医病理机制,体现其中西汇通辨识疾病的思辨模式,以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裴正学教授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作为临床诊疗该病指导思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祛邪兼顾,充分发挥中西医之所长,同时注重机体反应性,以减轻患者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弥补单纯西医治疗此病之不足,取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诊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40余年,针对内科常见疑难病——"梅核气",结合其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焕淦教授等主编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书,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篇,包括中医对肠腑病证(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发展及肠腑生理病理等相关方面的认识,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论述,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和中医学中各种类似病证的认识加以论述。中篇为诊断、治疗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与分型分期、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以及预防、预后、中医调护  相似文献   

19.
郑晨思  黄健玲 《新中医》2014,46(5):20-23
介绍黄健玲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在中医思路上,认为辨治当以肾为本,调经以种子;重视气血理论,调气血助孕;湿瘀可致不孕,助孕必治湿瘀;强调肝郁病机,怡情才易孕;重视整体调节,饮食需宜忌。在中西医结合思路上,认为诊断需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着重于整体、宏观的"辨证",西医着重于局部、具体的"辨病";临床用药也是中西药物各司其宜。  相似文献   

20.
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缺乏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或消除患者繁多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长处和优势。杨晋翔教授认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是虚、滞、热、瘀,着重于"降"、"滞"、"通",即生理特点重在"降",病理特点突出"滞",治疗用药着眼"通"。临床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强调通补、通降、泻热、祛瘀,主张综合调理,临床抓住病机,灵活辨证用药,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