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ASDH)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按知情同意原则,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愿意选择钻孔引流手术或行地塞米松(DXM)治疗。DXM的使用方法:前3天每日10mg,以后每日5mg。停药时间分为两组,A组硬膜下血凝块完全溶解后停药;B组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停药。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 A、B两组,使用DXM后临床症状均当天消失。A组5例停药后症状未再复发;B组4例,停药时仍有硬膜下血凝块存在,头痛症状均复发,2例改为手术治疗,另2例继续使用DXM (同A组)治愈。结论 DXM是治疗sASDH的有效药物,用药的终点应该在硬膜下血凝块完全溶解以后。  相似文献   

2.
外伤后由于出血来源的不同又分为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与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前者系因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层之间,病情发展较快,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有时硬膜下血肿与脑内血肿相融合,颅内压急剧增高,数小时内即形成脑疝,多呈特急性表现,预后极差;单纯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出血较缓,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病程发展常呈慢性,脑原发伤较轻,预后亦较好.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我院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2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9例 ,女 3例。年龄 32~ 78岁 ,平均 (5 4 .3± 12 .5 )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轻伤 11例 ,重伤 1例。1.2. 症状与体征 意识障碍 10例 (受伤后即出现意识障碍 ,但有中间清醒期 7例 ,受伤后无意识障碍 ,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例 ) ,头痛 1例 ,呕吐 6例 ,不同程度偏瘫 8例 ,视乳头水肿 4例 ,锥体束征 5例。1.3 头颅CT检查 全部病例经CT平扫证实 ,血肿均位于额颞顶叶 ,范…  相似文献   

4.
余定庸 《四川医学》1991,12(5):310-311
硬膜下血肿系指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为临床常见之颅内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4天~2周内出现血肿症状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在伤后2周以上方出现血肿症状。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由于原发脑伤较轻或无原发脑伤存在,早期病情不重,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如能获得早期诊断与处理,其预后较佳,如延误诊断与处理,病人轻则残废,重则死亡,有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有1/3至死未获确诊。因此笔者认为,在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诊,注意以下几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受伤机制与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同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样,都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导致大脑底部或浅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一般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大脑  相似文献   

5.
蒋永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0):1154-1154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较常见,已有不少报道。现将本人在临床中遇到误诊的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7例由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7例患者是由ASDH转化而来。结果:7例CSDH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由ASDH转化为CSDH的老年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7-17,20
目的探讨亚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分别于伤后2h、2~6h、6~24h行手术治疗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患者116例。结果伤后6~24h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83.33%,死亡率为2.78%;伤后2~6h内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45.65%,死亡率为8.70%;伤后2h内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29.41%,死亡率为20.59%。结论对于亚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患者宜于伤后6~24h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柴明财 《中原医刊》2007,34(5):89-90
目的 对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高其检出率。方法 回顾105例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或弧线状高密度影,可有颅骨“假性增厚”征或颅骨内缘“掩盖征”,周围占位效应较轻,诊断较困难,易漏报。MRI表现为脑凸面的新月状或弧线状短T1WI和长T2WI或短T1短T2信号影,FIAIR序列为高信号影。结论 MRI对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检查具有较大优势,尤其FIAIR序列更为敏感,检出率100%,可在病情允许下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收治的10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结果 1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理机制。方法结合笔者医院3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荟萃分析近15年相关文章。结果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机平均为12.5~15.5天,均数为14.1天。本组3个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化的病例,都存在部分血肿凝块延迟液化的现象,1例使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良好,1例血肿清除术后引流不.致病情复发。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化是一种时间规律性极强的炎性反应过程,推测是一种类似过敏反应性的机制:由血凝块液化过程释放的某种抗原,通过硬脑膜下新生膜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给新生膜内从毛细血管内游离出的T淋巴细胞,形成致敏T淋巴细胞,当延迟溶解的血凝块释放后续抗原再次接触致敏T淋巴细胞时,类似Ⅳ型变态反应的炎性过程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12~2013-12间行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头颅CT,共有1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治疗效果较差,3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死亡2例,慢性血肿复发4例。分析其出血来源有三个方面。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并不罕见,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肿厚度等因素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评价血肿厚度、术前GCS评分及瞳孔变化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硬膜下血肿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8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 8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全部手术治疗 ,痊愈 41例 ,好转 1 8例 ,死亡 2 2例。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环节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收治的9例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Glasgow评分来评价患者的意识情况,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并行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结果4例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无神经功能缺失。3例患者术后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2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情况少见且致命,对这类患者应进行及时的血肿清除和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硬膜边缘层细胞在硬膜下积液演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1例硬膜下积液特殊转归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同一病例的左右两侧硬膜下积液,左侧历时49个月没有变化,右侧第23周时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并于第62周时基本吸收.结论 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中,硬膜边缘层细胞承载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12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计算其血肿量及厚度,测量中线以及基底不也评分,研究CT征象与预后间的关系,结合临床可作出更可靠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本组46例CS-DH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采用YL-l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血肿量60~180 ml,引流时间3~5 d。结果:46例中44例经一次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后治愈;2例血肿复发,改行钻孔引流反复冲洗术后治愈,无合并症、无死亡。结论:CSDH行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创伤小、效果好、简便易行,可作为CSDH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50例患者45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痊愈36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转院治疗1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8.0%。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应及早进行诊断,当颅内压增加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手术方式首选钻孔引流术,在手术前后要做好护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对引流管、伤口、皮肤等的护理,从而使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9.
报告2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且缺乏特征性,故常被误诊.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所有病例都进行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疗效满意.另外,还就其发病机制和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