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多层螺旋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检查发现,GISTs以胃部发生率最高(47.1%),腔内生长或腔内外混合生长者居多(共82.4%)。平扫密度不均或高密度者11例(64.7%),增强扫描后9例(52.9%)表现出明显的均匀强化。CT诊断良性患者6例,10例恶化,1例不确定,和病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CT对于GIST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征象,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个病灶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12个病灶GISTs发生在胃3个,小肠9个;良性7个病灶,恶性5个病灶。良性肿瘤常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多发,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和大小,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照病理结果,探讨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36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照病理分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GIST危险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与GIST危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可以预测其危险度.胃肠间质瘤浸润邻近结构及器官、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转移即提示肿瘤高危险度.  相似文献   

4.
陈绍德  童慧敏  王剑 《安徽医学》2013,34(12):1838-1839
目的 探讨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影像特点.方法 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肠道间质瘤,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GISTs中10例为外生性肿块,其中发生在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3例,空肠3例,回肠3例;横结肠1例;直肠1例为跨壁式生长.肿块最大径5-15 cm,CT平扫呈均匀实性4例,不均匀囊实性8例.增强扫描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其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高度强化4例.手术病理证实12例均为中高度危险度.结论 肠道间质瘤多见于小肠,呈外生性生长,多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诊断及与病理肿瘤恶性潜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且经免疫组织化学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GIS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征象并与病理肿瘤恶性潜能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3例GISTs发生于胃28例(52.83%),小肠10例(18.87%),肠系膜或腹膜后各4例(7.55%),结肠6例(11.32%),食管1例(1.89%)。CT平扫可见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示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GISTa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瘤周脂肪间隙、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瘤周及瘤内有无血管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形态、有无溃疡及坏死及肿瘤生长方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T检查可清晰显示GISTs的影像学特征,综合患者临床资料可对GISTa恶性分级进行准确评判,为临床治疗与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近年来被临床和病理医生逐渐认识的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癌,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我们通过对19例GISTs的CT表现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供一些该病的CT诊断征象。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MDCT征象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D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的MDCT多期扫描征象,并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27例间质瘤CT正确定位诊断26例,定性诊断21例,分级诊断16例,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26mm~220mm,胃外生长11例,胃腔内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7例,胃底9例,胃体12例,胃窦5例,食管下端及贲门1例,表面溃疡13例.中心坏死21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3例,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病理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结论胃间质瘤MDCT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胃间质瘤可得到较为准确、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及MRI征象对其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及MRI表现,对肿瘤进行分析,了解其生长的部位和方式、形状、最大半径、是否有溃疡、实性成分密度、强化的方式和程度程度、MR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之间关系。结果GISTs发生于胃部18例,小肠9例,结肠6例,大网膜及肠系膜5例,直肠1例,食管1例,小肠多发间质瘤(3处)1例。病理分级:极低危险度5例,低度危险16例,中危险度12例,高度危险7例。不同危险程度分级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实性成分密度、有无溃疡、形态是否规则、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性部分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IST的MSCT及高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具有密切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小肠造影在小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小肠间质瘤CT征象与恶性度。结果21例小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十二指肠1例,空肠13例,回肠7例;良恶性: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4例,交界性3例。CT表现特征为肠壁偏心性软组织肿块。良性倾向者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多〈4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多显著均匀强化。恶性倾向(交界性和恶性)者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最大径多〉4cm,其内多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DCT及重建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小肠间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丁合云 《中外医疗》2010,29(19):164-16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病变发生于胃部的98例,空肠部12例,回肠部和结肠部各14例。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良性病变的56例,低度恶性病变的13例,恶性病变的29例。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的肿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多为良性肿瘤;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模糊的肿物,经手术病例检查确认多为恶性肿瘤。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CT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患者CT.资料.结果,48例患者共4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30例、小肠7例、食管2例、直肠4例、肠系膜5例,良性12例,恶性30例,交界性6例,肿瘤大小2-18 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2例,伴有钙化1例,5例伴有转移.CT检查在GISTs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64排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3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23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资料,重点分析其MDCT表现。结果 20例GIST位于胃14例(腔内型12例,腔外型2例)、位于小肠6例;MDCT平扫病灶呈囊实性14例,实性6例,均无钙化,肿瘤长径5cm者13例,5~7cm6例,7cm 1例。CT增强呈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MPR及3D-CT可见肿瘤责任供血动脉。结论 MDCT可较为准确评价GIST的生物学特点,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特征,并分析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经外科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淋巴管瘤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D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淋巴管瘤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1例,结肠系膜2例,大网膜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3D重建技术图像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0~68岁,对MDCT双期扫描图像行3D重建,特别是曲面重建,着重观察GIST分布,与胃壁关系.结果:CT表现:良性2例,GIST肿块直径2~4.5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 HU;恶性7例,GIST肿块直径5~12cm,4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多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诊断,以及CD117、CD34、SMA、S-100蛋白、波形纤维蛋白(Vim)、结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了35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GISTs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117、CD34、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等抗原标志物的表达,分析对GISTs的诊断意义.结果 35例GISTs发生于胃11例、小肠11例、腹腔5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和91.4%,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的表达(P<0.001),也显著高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01);GISTs中结蛋白的阳性表达率2.9%,显著低于CD117和CD34(P<0.05);也显著低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1).结论 GISTs多发生于胃和小肠,胃肠镜、超声内镜和CT检查对间质瘤有较大诊断价值.而CD117阳性、CD34阳性及结蛋白结蛋白阴性对GISTs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17例中食管问质瘤1例,胃间质瘤10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肠间质瘤1例,回肠间质瘤1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2例.17例中恶性者12例,良性者4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1例.17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体积多较大,肿块最大径范围3~17.3 cm,<5 cm者4例,≥5 cm者13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2例,8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嗣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影像学特征及CT纹理分析(CT texture analysis,CTTA)参数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8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前CT影像学资料,并采用MaZda软件获得肿瘤的平扫和门静脉期图像的CTTA参数。分析CT影像特征及CTTA参数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边缘、肿瘤与周围脏器关系、强化均质性、有无瘤内坏死或囊变、肿瘤局部异常血管与肿瘤危险度分级有较好相关性(P<0.05);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Zda软件的纹理参数分析显示:提取的30个最优CT纹理参数中entropy与危险度分级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CT影像特征及图像纹理参数有助于对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GISTs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GISTs的CT表现和病理表现。结果:25例肿瘤位于胃部16例,小肠4例,直肠2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8例,恶性14例,交界性3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及钙化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CD117均呈阳性。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在GISTs的定位、定性判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相关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关的的CT误诊的原因,拓宽术前正确诊断的思路。方法收集23例与GISTs误诊相关的CT影像学资料,结合其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病例中均为单发,位于胃11例,小肠4例、直肠3例,腹膜后胃肠道外5例。13例OISTs术前误诊为胰尾肿瘤2例,左侧肾上腺腺瘤1例,贲门癌1例,畸胎瘤1例,软组织肉瘤5例,皮样囊肿1例,神经鞘瘤2例,1o例术前误诊为GISTs,术后病理分别为神经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5例,肝左叶外生性肝癌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结论提高对GISTs及相关误诊疾病的CT表现特征的认识,仔细观察病变的细节和特征,提高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