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I334V突变与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第8外显子I334V突变,分析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根据限制性内切酶ClaⅠ酶切位点存在与否,分为Ⅱ、Ⅳ、VV 3种基因型和I、V两种等位基因.共对620例高胆固醇血症、420例边缘高胆固醇血症及350例正常血脂人群(正常对照组)LDL-R基因第8外显子I334V突变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血症组、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2)高胆固醇血症组的VV基因型频率及V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3)Ⅱ、Ⅳ、VV基因型的受检者总胆固醇(TC)、LDL-C水平逐步升高,HDL-C水平逐步下降(P均<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R基因VV基因型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HDL-C是高胆固醇血症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结论 LDL-R基因第8外显子I334V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表达,该位点突变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基因(PCSK9)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致病基因,基因突变主要有功能获得型、功能缺失型,前者通过介导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降解、减少LDLR的数量、降低肝脏对LDLR的清除,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在脂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后,大大降低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LDL-C及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但仍有大部分患者LDL-C未达到理想目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显示,PCSK9抑制剂可大幅度降低各种高胆固醇患者的LDL-C水平,给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其发挥作用的确切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崔琴  鞠现霞 《医学综述》2010,16(16):2454-2456
高胆固醇血症以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为特征,PCSK9基因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细胞实验提示,PCSK9主要通过降解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升高LDL-C水平;人群中PCSK9可以发生两种突变:功能获得型和功能缺失型,分别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低胆固醇血症。随着人们对PCSK9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了对胆固醇代谢的认识,抑制PCSK9对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冠心病的一种很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FH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就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但是只根据临床表现不足以作出准确诊断(尤其是杂合子患者),所以,对其病因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基因突变的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将PCR-SSCP与银染技术相结合,建立稳定的PCR SSCP检测条件,以期对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进行点突变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2例及家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对2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患者进行家系分析,检查了患儿及其直系亲属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等血脂情况,并通过重组DNA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异常情况。结果2例先证者自幼出现皮肤黄色瘤,例1患者有角膜环。2例患儿及父或母TC、LDL-C或TG升高。其家系中有高血压或高血脂或猝死者。基因检测发现患者第19号染色体的外显子有基因突变。据临床特点、血脂情况、基因检测可确诊为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其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结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性黄瘤病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黄色瘤及血清TC、LDL-C升高是其临床特征,该病为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胆固醇血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与诸多基因的多态性相关.以下综述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apo)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及其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发生、发展及临床症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基因突变所致血脂紊乱,常见的致病基因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基因等.FH是早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诊断主要根据血清LDL-C升高、早发冠心病、黄色瘤、基因检查结果等.目前,治疗FH的药物主要是他汀类,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胆汁酸螯合剂.近年,多种新型降胆固醇药物已被批准用于FH的治疗,包括PCSK9抑制剂、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抑制剂和ApoB合成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8.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是酯化高密度胆蛋白(HDL)中自由胆固醇(FCh)的关键酶,而酯化后的胆固醇酯(ChE)易于转运和进一步代谢转变,因此该酶对于调节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高脂血症,尤其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此了解LCAT 的活性及其在高胆固醇血症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LCAT 的某些知识及其新进展做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脂质代谢异常的惯称,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其主要生化特征为血清总胆固醇(TC)或三脂酰甘油(TG)水平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为目前临床上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中血清TC水平的升高或HDL-C水平的下降又是临床上引起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降低血清TC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血生化检验时发生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和相应处理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血生化检验患者中抽取120例进行分析,回顾分析其病历记录资料,总结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和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120例患者中共27例患者胆固醇指数处于异常,占总比22.50%,27例中共3例胆固醇偏低,占比为11.11%,其余24例胆固醇偏高,占比88.89%。将胆固醇偏低11.11%与胆固醇偏高88.89%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胆固醇指数异常者中,包含4例原发性,占比14.81%,23例继发性,占比85.18%,将继发性发病率85.18%比原发性发病率14.81%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原发性血清胆固醇指数异常原因包含遗传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继发性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因素则包含甲状腺功能减退、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药物导致、肾病综合征、肝脏病变、糖尿病疾病。结论血生化检验血清胆固醇异常者,血清胆固醇指数偏高发生率显著性上升,且用药不当、糖尿病、肾功能病变、肝脏病变等继发性因素属于造成胆固醇异常的一个主要性原因,临床可针对继发性因素给予预防处理,降低胆固醇异常发生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对人肝细胞Bel-7402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细胞株Bel-7402,待细胞长满80%后用无血清培养基饥饿细胞24 h,加入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和阿托伐他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分光光度法检测给药24 h后细胞内胆固醇及胆汁酸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7α-羟化酶(CYP7A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和阿托伐他汀均能够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增加细胞内胆汁酸含量,提高LDL-R及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高剂量组能够提高HMG-CoAR mRNA表达.结论 降脂宁有效部位及其药效组分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促进其转化,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胆固醇代谢相关受体和酶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观察硝苯啶对7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Nif具有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Nif影响脂质代谢的机理可能与增加LDL受体数目或增强LDL受体途径处理LDL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和载脂蛋白(apo)CⅢ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中国辽宁籍汉族健康人104例和ACI患者77的LDL-R基因Nco Ⅰ、apoC-Ⅲ基因Sac Ⅰ多态性及血脂、脂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N 及S 等位基因频率为0.667、0.274;ACI组为0.662、0.329,差异不显著(P>0.05),但ACI组S-S 与N-N 、N N 联合存在时的频率为0.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致ACI的发病相对风险率(RR)为4.2(P<0.05),致血清TG、TC、LDL-C升高的RR依次为14.30、9.40、17.40.结论:LDL-R基因N-N 、N N 、apoC-Ⅲ基因S-S 联合存在与ACI患者血清高TG、高TC、高LDL-C相关,可能是致ACI的遗传易患因子.  相似文献   

14.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关系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朱应葆,陈明哲,白若昀,田荣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侯伟敏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清中运输胆固醇的主要载体,它通过LDL受体途径,使血浆胆固醇水平维持在适当范围(...  相似文献   

15.
重组生长激素对兔血脂及肝脏LDL受体mRNA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重组生长激素(recombinant growth hormone,rGH)对高胆固醇饮食的新西兰兔的血脂调节作用及rGH对肝脏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rGH影响血脂的机制.方法①健康新西兰白兔,均为雄性,兔龄4个月,体质量(2.2±0.3)kg,随机分组观察高胆固醇饮食的条件下,rGH对血脂的影响.②RT-PCR技术测定兔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rein receptor,LDL-R)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rGH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低于对照组(P<0.01)但对甘油三酯(TG)无明显影响.②rGH组LDL-R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GH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TC、LDL-C,2.rGH降血脂的作用,可能与rGH促进LDL-R mRNA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qⅠB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汉族人群464例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组)、852例边缘高胆固醇血症(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及1 309例正常血脂(正常对照组)人群CETP基因内含子1的TaqⅠB位点多态性。结果按TaqⅠ酶切位点存在与否分为B1B1、B1B2、B2B2 3种基因型和B1、B2 2种等位基因。高胆固醇血症组较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正常对照组LDL-C、CETP升高,HDL-C降低(P<0.05)。CETP基因TaqⅠB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组和边缘高胆固醇血症组的B1B1基因型及B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ETP基因TaqⅠB多态性B1B1基因型者血清TC、LDL-C和CETP水平明显高于B1B2基因型和B2B2基因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TP基因TaqⅠB B1B1基因型是高胆固醇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B1B1基因型及B1等位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汉族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基因第1330位由丙氨酸向颉氨酸突变(A1330V)的遗传多态性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对346例正常者和432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A1330V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1330V突变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为0.22,而在健康对照组中,1330V突变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14.1 330 V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x2=16.24,P<0.01),并且此差异只存在于男性人群中,女性人群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LRP5的1330V等位基因是男性人群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主要功能是摄取血中的胆固醇至细胞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不同突变可突变可造成受体的不同缺陷,故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纯合子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在这个包括48名成员的家系中,16例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患者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poB100基因Q3500R位点并进行测序,确定有无常见突变,同时对包括患者在内的48名成员针对与PCSK9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1S417,D1S2797,D1S2890以及与LDL-R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19S221,D19S394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核苷酸序列分析未发现ApoB100基因Q3500R突变,数个常见的与LDL-R基因或PCSK9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多态位点与此FH无连锁。结论:对该FH家系,未发现常见的ApoB100突变,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未发现与LDL-R基因,PCSK9基因连锁的多态性存在。是否存在新的突变基因,尚需下一步通过全基因组扫描验证。  相似文献   

20.
由遗传性极高水平胆固醇引起心脏病发作的早期死亡危险人群有朝一日可以用猪肝细胞移植方法治疗。据美国研究人员称,猪细胞可以清除血液中大量形成凝块的脂肪。家族性高脂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使病人不能够去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型胆固醇。此病患者的肝细胞缺乏能正常清除血液中脂肪物质的受体。携带一个有缺陷LDL受体基因(杂合子)的病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是正常人的2~3倍。在2个LDL受体基因都有缺陷时,胆固醇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