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支持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88例住院晚期癌症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1%,≥70岁者发生率高于<70岁者(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功能康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 EN 组营养状况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和功能康复指标均优于 PN 组(P <0.05)。结论:晚期癌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术后肠内外营养相结合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它既是癌症的并发症,也是使癌症恶化的原因,因此癌症患者需要营养支持,这点已被临床界所公认。营养支持的基本方法有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两种营养方式各具特点。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但因其经消化道吸收,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刺激消化液  相似文献   

3.
随着肠内营养治疗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深入和强化,外科术后肠内营养的实施占据主导地位,肠外营养往往占 于次要地位,常用于肠内喂养不足,或者无法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临床应避免将肠内营养的禁忌证或肠外营养的适应证扩 大。相当一部分术后需要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存在复杂的并发症,且病程延长,往往需要重症监护治疗。由于重症患者的病 理生理及代谢特点存在一定特殊性,需动态评估患者的能量及蛋白需求,并适时添加肠外营养。补充性肠外营养的启动时机 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风险个体化实施,高营养风险患者可能需更早实施。肠外营养时可考虑静脉补充谷氨酰胺,并注意脂肪乳 剂的选择,新型脂肪乳剂可能对外科重症患者有一定益处。本文就腹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的对象、目标、时机与 策略,及近年来相关进展与理念作一评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4.
MBO 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肝内和(或)肝外胆道狭窄或闭塞,导致梗阻性黄疸等全身症状的一类疾病。 MBO 患者多数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解除胆道梗阻,合理进行肠内营养,是改善患者病情,以及接受其他治疗的 基础。但是该病出现临床症状时,多数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只能通过姑息性手术及胆汁引流术治疗。少数MBO 患 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建立新的胆肠通路。对于大多数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取胆汁引流解除梗阻。胆汁引流包括 内引流和外引流,内引流是通过胆道支架置入,达到胆汁引流等目的;外引流是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术,是内引流失败后 解除胆道梗阻的最佳选择。但是外引流胆汁大量丢失,严重影响患者消化功能和体液平衡。外引流的胆汁经鼻导管、空肠 造瘘、PEG/J 等通路回输到肠内,重建胆肠营养通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BO 的营养管理分为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 术前存在营养障碍的手术患者应以中心静脉营养为主,尽快调整机体达到可以接受手术的营养状态,术后在肠道状态允 许时,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对于非手术而行胆汁外引流的患者,尽可能采取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的方式进行营养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胰及胃肿瘤术后对胃潴留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的治疗,17例行鼻肠管肠内营养,另15例为对照,行肠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白蛋白用量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日均热卡及氮摄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治疗时间17~35天,平均26天,肠内营养组治疗时间13~24天,平均治疗时间18天,较肠外营养组缩短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支持的日均费用(235±46)元较肠外营养组(344±65)元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利用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胰及胃肿瘤术后胃潴留,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上积极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国人死亡因素的第一位。肿瘤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不良可导致各种抗癌治疗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同时对抗癌治疗的反应下降。近年来,营养支持治疗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肿瘤营养治疗支持方面,也越来越得到大多数肿瘤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兴的肠内肠外营养技术也逐渐得到普及。但在肿瘤治疗领域,营养支持治疗的观念、途径和方法、适应证和时机、肠内肠外营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等,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为了共同总结和交…  相似文献   

7.
目的危重症患者早期常规营养支持的最佳方案仍不明确,设想肠外营养要优于肠内营养。方法对英国33个重症监护室新入院的成年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把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或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在入院后36小时内开始,持续不超过5天。主要结局指标是30天的死亡率。结果共纳入患者2400例进入研究,2388例(99.5%)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其中1191例采用肠外营养,1197例采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第30天时,肠外营养组的累计死亡率是33.1%(393/1188),肠内营养组的累计死亡率是34.2%(409/1195),肠外营养相对于肠内营养的相对危险度是0.97(95%CI:0.86~1.08,P=0.57)。在减少低血糖发生率(3.7%vs.6.2%,P=0.006)和降低呕吐发生率(8.4%vs.16.2%,P<0.001)方面,肠外营养显著优于肠内营养。在治疗相关性感染性并发症(0.22 vs.0.21,P=0.72)、90天累计死亡率(37.3%vs.39.1%,P=0.40)方面,以及其他14项次要结局指标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比无显著差异。热量摄入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大多数患者均未达到要求的能量摄入量。结论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第30天累计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肠外营养可以减少低血糖和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严重。化疗是结直肠癌常见治疗方式之一,并与营养不良独立相关,化疗后患营养不良风险增大且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同时,营养不良可导致患者化疗疗效差及预后不良,并增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生存率等。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且多学科团队合作是有效的营养干预模式。目前营养治疗主要包括营养咨询、口服营养补充剂、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相关指南和研究表明在营养治疗时应首选口服营养补充剂及肠内营养,仅在采用以上治疗后仍存在营养不足或无法进行肠内营养时行肠外营养。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与化疗之间关系、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指南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营养治疗方面重视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 为胃癌患者术后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患者各70例, 其中肠外营养组给予常规肠外静脉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第1~5天给予肠内营养剂, 观察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 及血液中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情况。   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优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及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较, IgA、IgG、IgM和CD4+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 以及免疫相关指标,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晚期恶性肿瘤合并恶性肠梗阻 (MBO)的发生率为5%~43%。MBO的常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治疗、支架置入、胃肠减压及中医治疗。但是,由于消化道梗阻的存在,大多数MBO患者无法进食或仅能进食少量食物,尽早予以营养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非常重要。只要肠道有功能,就尽量采用肠内营养。营养不良治疗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满足患者能量需求、蛋白质需求、液体量目标需求及微量营养素需要量。营养治疗主要采用第四阶梯部分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PEN+PPN)或第五阶梯全肠外营养(TPN)。本文就患者可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类型及肠外营养制剂类型进行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全肠外营养进行比较。方法 102例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51例,全肠外营养组(TPN组)51例,术前、术后第8天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肝功能,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行EEN对肝功能影响小,在改善营养、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感染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结论术后EEN可成为老年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勇  张妍 《肿瘤防治研究》2010,37(6):699-701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在重症返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内营养组(EN组),每组31例。治疗上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病人的体质量、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H)和上臂肌围(AMC) 、血清ALB等营养指标及从治疗开始到能经口进食的时间(进食间隔时间),并同时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均可以完成治疗。治疗后第8天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变化,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组病人的进食间隔时间明显短于PN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及两组之间治疗后相比均表现为CD4、CD4 /CD8明显提高,EN组明显好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也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在治疗胃癌术后重症返流性食管炎方面是安全、可行、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术中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外营养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肛门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又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14.
动态·简讯     
全国肿瘤营养支持治疗暨肿瘤治疗最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一轮会议通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国人死亡因素的第一位。肿瘤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不良可导致各种抗癌治疗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同时对抗癌治疗的反应下降。近年来,营养支持治疗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肿瘤营养治疗支持方面,也越来越得到大多数肿瘤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兴的肠内肠外营养技术也逐渐得到普及。但在肿瘤治疗领域,营养支持治疗的观念、途径和方法、适应证和时机、肠内肠外营养在肿瘤综合治…  相似文献   

15.
动态·简讯     
全国肿瘤营养支持治疗暨肿瘤治疗最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一轮会议通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提高,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国人死亡因素的第一位。肿瘤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不良可导致各种抗癌治疗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同时对抗癌治疗的反应下降。近年来,营养支持治疗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肿瘤营养治疗支持方面,也越来越得到大多数肿瘤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兴的肠内肠外营养技术也逐渐得到普及。但在肿瘤治疗领域,营养支持治疗的观念、途径和方法、适应证和时机、肠内肠外营养在肿瘤综合治…  相似文献   

16.
于振涛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23):1479-1483
食管癌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而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免疫力低下是术后感染、创伤及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术前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术后合理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食管癌术后推荐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并发症少,简便、经济、安全。在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时可加用肠外营养,肠内与肠外营养的联合使用也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 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平均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以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观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情况以及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EN 组患者术后体质量以及8d 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前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 PN 组(P <0.01);EN 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 PN 组(P <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相比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有效、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 6 家三甲医院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及营养治疗应用情况。方 法 对2012 年3月~2012 年5月,6 家三甲医院住院的老年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在患者入院后 24 小时内应用营养风险 筛查工具 NRS 2002 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营养治疗应用状况。结果 共纳入老 年肿瘤患者 1,472 例,营养风险发生率 62.8%,营养不良发生率 25.3%。将肿瘤患者分为非手术患者及手术患者两个群体 分别研究。其中非手术患者906 例,营养风险发生率61.9%;手术患者566 例,营养风险发生率64.1%。两组患者营养 不良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27.7%vs18.9%,P=0.004)。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风险≥5 分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随年 龄增长而升高。按病种分层,消化道肿瘤的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其中胃癌手术组最高(77.7%);营养不良 的发生率均在25% 以上,其中胰腺癌非手术组最高(37.5%)。有营养风险给予营养治疗的患者458 例(52.4%),其 中肠外营养325 例(71.0%),肠内营养23 例(5.0%),肠外与肠内营养联合应用110 例(24.0%)。无营养风险给予 营养治疗患者186 例(36.1%),其中肠外营养131 例(70.5%),肠内营养9 例(4.84%),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46 例(24.7%),139例为手术患者(74.7%)。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应用肠外营养比例高, 营养治疗指征尚不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全身营养,促进机体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 35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均采取术中放置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和吻合口瘘方面,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外营养组死亡率为0.92%,肠内营养组为0.00%(P<0.05)。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9.8±8.5)h,低于肠外营养组肠的(74.4±6.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0,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结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WBC)和前白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时间为(3.12±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5±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流质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