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应用~(125)I-Clq 结合试验进行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实验基本参照刘东升等(1981)所报告的方法进行。结果敏感性为6微克AHG/毫升,稍高于文献报道。对人白蛋白-兔抗人白蛋白免疫复合物进行测定,发现对抗原稍过剩的免疫复合物最敏感,对抗原中等过剩到抗体中等过剩的免疫复合物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结果,CIq 结合率的正常值上限为15%(40例正常人的 2S.D.),64例肝病患者的阳性率为43.8%,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阳性率15.8%。各类型肝病中的阳性率为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外周血人巨细胞病毒(HCMV)IgG抗体亲和力指数判断人巨细胞病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感染的情况。方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12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5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病患者,137例正常人血清中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并对人巨细胞病毒IgG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IgG抗体亲和力指数(a-vidity index,AI)的检测。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人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11.48%;IgG抗体阳性率95.08%,其中低亲和力样本占8.62%。非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阳性率为1.18%;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阳性率95.29%且均为高亲和力抗体。而在137例正常样本中未检测到人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的样本;IgG抗体阳性率93.43%全部为高亲和力抗体。SLE患者相比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患者和正常人,其人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显著升高,且人巨细胞病毒IgG抗体低亲和力样本在IgG阳性样本中的比例也显著升高。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人巨细胞病毒初次感染后期[IgM(-)/IgG(+);AI<45%](10例)和再次或复发感染[IgM(+)/IgG(+);AI>55%](14例)的比例比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和正常人都显著增多。结论综合HCMV IgG亲和力指数与HCMV IgM的检查结果发现,SLE患者相比正常人或非SLE自身免疫患者,表现出显著上升的原发性HCMV活化感染率与继发性HCMV活化感染率。因此,SLE的罹患与HC-MV感染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病人56人分血清进行了免疫学检测。结果证明免疫功能有较明显改变。淋巴细胞PHA转化试验、E花环形成率均低于正常人;发热期、少尿期IgM上升,IgG偏低,至多尿期IgM随IgG开始上升而逐渐下降,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血清中C_3含量发热期降低,少尿期下降最显著,至多尿期始随IgM下降,IgG升高而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从而提示流热的免疫学反应特点符合病毒初次感染反应规律,并且免疫复合物在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的病原体尚未分离成功,因此,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近来由于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对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免疫学研究。我们为了探讨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和免疫的关系,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本院微生物教研组协作,对12例出血热患者,进行了~(125)I—C_1q结合试验,并用免疫萤光法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红细胞C3b花环率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红细胞C3b花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807%。结论循环免疫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对该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多数报导认为与免疫复合物有关。诸家应用~(125)IC_(19)。结合试验,PEG沉淀光密度测定方法,竞争性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均证明病人血清中有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但其含量各家报导不一(1、2、3)。本室采用胶固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K—ELISA)检测流热病人的循环复合物(CIC),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试验方法系按曹祖华氏报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免疫学诊断技术,对慢性布病病人的细胞免疫(EtRFC、EaRFC、NTC、PHA皮试)、体液免疫(IgG、A、M、C_3、CIC)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人的EtRFC、EaRFC、NTC、C_3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降低,而PHA皮试反应、IgG、CIC等又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对照组相似。结合国内、外文献,认为本病是免疫复合物性疾病。这就是布病病程慢性化、复发特点本质所在。但布病发病的全过程机理复杂,不可能仅用一种类型变态反应加以解释。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麻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免疫学角度进行研究,初步认为麻风是慢性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紊乱。我们用~(125)I-Clq结合实验法和免疫荧光技术,对麻风病人血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和病损局部组织固着的免疫复合物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被检血清:住院病人临床诊断为瘤型麻风者20例为检查对象;同时以20名正常人(献血员)做阴性对照,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病人做阳性对照。静脉采血2ml,室温凝固(不超过2小时),分离血清,-20℃保存。 2.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测定:用~(125)I-Clq结合实验法。Clq的提取、标记、测定均根据Zubler资料,按本实验室方法进行。 3.麻凤病人病损皮肤的免疫荧光检查:参照McCluskey方法进行。无菌取病损皮肤组织制成4微米厚的组织切片,用磷酸缓冲液(PBS,  相似文献   

9.
抗双链DNA(ds—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征性和致病性抗体,但该自身抗体的诱生机理至今不明。我们用刀豆蛋白(ConA)和脂多糖(LPS)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为自身抗原,分别免疫同系小鼠,均能诱导出IgG类抗ds—DNA抗体,并且小鼠肾脏有IgG类免疫复合物沉积形成。结果提示活化淋巴细胞的核内成分是诱生抗ds—DNA抗体的自身抗原。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流热)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多数报导认为与免疫复合物有关。诸家应用~(125)IC_(1Q)结合试验,PEG 沉淀光密度测定方法,竞争性补体结果试验  相似文献   

11.
使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间接免疫酶组化法检测10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54例非出血热病人及31名正常人血清中出血热异特性抗体。结果表明(HRP—SPA)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上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基本相同,由于HRP—SPA简便易行,可作为EHF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样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索SLE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亲代BALB/C小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BALB/C×C57BL/6)F1代小鼠体内,用ELISA测定IgG类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核型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可浸出核抗原(ENA)抗体。结果亲代淋巴细胞所致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可诱导F1代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多种ANA,免疫小鼠的肾脏有显著的免疫复合物沉着。结论运用慢性GVHR诱导的SLE样小鼠模型,小鼠发病迅速,抗核抗体的产生与人SLE相似,有利于实验室进行有关SLE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流行性出血热(EHF)恢复期免疫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对双盲法对照治疗的EHF患者血清特异性Ig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和比较,发现免疫血清组EHF-IgG抗体及CIC皆较正常血清对照组低。说明治疗后患者体内特异性免疫水平降低,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有利于病情改善。我们对100例EHF患者,用EHF患者恢复期免疫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双盲法对照治疗时,作了系统的EHF-IgG及CIC的动态观察,以研究免疫血清对EHF患者体液免疫反应及CIC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为此我们于1980年11月~1981年1月,对嵊县人民医院住院确诊出血热患者180例进行了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检测(共572例次)。其结果表明出血热病人在多尿期与恢复期循环免疫复合物均明显升高,高  相似文献   

15.
测定25例活动期和22例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发现,活动期病人红细胞C_3受体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缓解期病人(P<0.01。活动期病人红细胞表面免疫复合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缓解期病人(P<0.01)。活动期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还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活性以及与血C_3呈正相关,与血清γ球蛋白呈负相关。结果提示,红细胞C_3b受体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因素之一。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对判断本病的活动及转归,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3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皮肤组织内病毒抗原及免疫复合物检测与意义[杨东亮,李淋,汪由坤等.中国病毒学,1995,10(3):221]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消中IgE 含量、嗜碱性白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和组胺含量显著地高于正常人,cAMP的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人,从而提出EHF 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可能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为此,我们应用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法进一步检测EHF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 水平,结果表明阳性率极显著地高于正常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EHF 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尸检肝脏及肾脏各2例,进行了组织病理与免疫病理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脏细胞有超微结构损伤,在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原,并可见IgG、IgM沉积的免疫荧光。肾组织中肾小管损伤明显,肾小球也有不同程度病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及肾间质内可检出病毒抗原及IgG、IgM、C3。上述结果表明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肝、肾损害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病毒的直接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25例活动期和22例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发现,活动期病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缓解期病人(P<0.01)。活动期病人红细胞表面免疫复合物明照高于对照组(P<0.01)和缓解期病人(P<0.01)。活动期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还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活性以及与血C3呈正相关。与血清Y球蛋白呈负相关。结果提示,红部胞C3b受体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因素之一。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对判断本病的活动及转归,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外在检测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的技术方面有很大进展,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利用葡萄球菌蛋白A能和IgG结合的特性,应用~(125)Ⅰ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简称~(125)Ⅰ-SPA)的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相关IgG,并观察了正常人59例和各种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