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霞 《肝博士》2007,(1):27-29
干扰素(IFN)是人体受到异种核酸(包括病毒)刺激而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的糖蛋白。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增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据其产生的细胞来源不同,分为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IFNβ)和人免疫细胞干扰素(IFNγ)。其中IFNα与IFNβ主要与抗病毒作用相关。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大多为DNA基因重组的产物:rIFNα-2b、rIFNα-2a等。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是一组体内存在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的低分子量糖蛋白。WN分为α、β和γ3类。产品有人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IFN-2),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γ-干扰素,WN-γ)。由动物制取的干扰素尚不能用于临床。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增强免疫或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扰素 (Interferon,IFN)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 ,具有抑制病毒繁殖、细胞分裂的作用[1 ] 。已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IFN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剂 ,大多数病人对其耐受良好 ,但随着应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是脊椎动物细胞基因组在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所控制产生和分泌的一类细胞功能调节蛋白质。人类干扰素己知有α、β、γ三种类型,均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中α、β(Ⅰ型)干扰素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性能,而γ(Ⅱ型或免疫)干扰素在抑制细胞生长抗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 ,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主要分 a、β、 三类 ,以干扰素 a抗病毒作用最强。重组人干扰素α2α栓是目前第一个抗病毒的阴道局部用药新剂型 ,是将干扰素直接作用靶细胞 ,较小剂量就足以导致靶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或抑制癌细胞增殖 ,在临床用于妇科多种病毒性病的治疗中 ,均取得满意的疗效。1 治疗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慢性宫颈炎感染病毒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等病毒 ,重组人干扰素α2α栓可使受到单纯疱疹病毒攻击的Hep- 2细胞不发生病变 ,起到完全抑制病毒的作用 ,可…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干扰素α2a是免疫增强剂,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它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增强免疫功能。2003年4月,我们给抗击非典型肺炎(SAILS)一线的80名医护人员每人肌注100万IU/支重组人干扰素ot2a(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  相似文献   

7.
刘俊平  尚佳 《肝博士》2012,(5):19-20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正是因为干扰素是通过免疫功能调动、对病毒的直接抑制作用,并没有耐药性发生,所以是我们抗击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8.
李德泽  耿桂兰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0):2210-2211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主要分a、β、γ三类,以干扰素a抗病毒作用最强.重组人干扰素α2α栓是目前第一个抗病毒的阴道局部用药新剂型,是将干扰素直接作用靶细胞,较小剂量就足以导致靶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或抑制癌细胞增殖,在临床用于妇科多种病毒性病的治疗中,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其它诱生剂的刺激下,都能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细胞中多个结构基因所编码的一类蛋白质。它们不但有抗病毒作用,还能抑制细胞繁殖及调节免疫反应。可见IFN是多功能的生物学活性物质,它们在防御外来因子侵袭及维持细胞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魏荣堂  魏永利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2310-2312
干扰素(In terferon, IFN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作为病毒性疾病及肿瘤有效生物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尖锐湿疣以及治疗某些肿瘤如毛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疾病,但部分病例在应用过程中可出现某些不良反应,临床上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IFN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做一综述,供临床参考。1 IFN致流感样症候群应用IFN七次内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流感样症候群。具体表现为:发热,其发生率达90%~1…  相似文献   

11.
赵国宪  刘利锋  李威  粟斌  张彤  吴昊 《北京医学》2017,(12):1275-1277
干扰素(interferon lambdas,IFN)是病毒感染等诱导产生,并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的一种细胞因子.IFN与受体结合后可激活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深入研究IFN的产生机制,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将为其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对近年来干扰素λ(IFN-λs)的信号通路及其功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35年 Hoskins 报道动物病毒的干扰现象,直到1957年英国学者 Isaacs 和 Lin-denmann才发现,正常细胞受到病毒刺激后能产生一种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特将其称为干扰素。由于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作用,特别是它在抗肿瘤作用上显示出良好效果,受到广泛注意。许多国家组织大规模协作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人干扰素(IFN)是由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近十多年来的临床研究资料证明,干扰素是一种有希望的新药。1935年以前已有临床工作者注意到一个脏器被一种病毒感染后,能阻止另一种病毒在同一脏器中生长,这就是所谓病毒间的干扰现象。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这一发现很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它可以控制流感、感冒及许多其他病毒性疾病。但因当时制备IFN有困难,直到1962年才有首次用于人的报告。在被试者皮下注射IFN 24小时后,于同一部位接种痘苗结果可阻止痘苗反应发展,证明IFN有抗病毒效力。此后,由于IFN的来源困难,故研究工作没有得到预期的进展。近来因证实了IFN有抗癌作用而再度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4.
1957年,A·Isaacs和J·Lindenma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灭活的病毒作用于细胞后,细胞产生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活病毒的繁殖,他们将其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规定了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解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IFN是细胞分泌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在开始阶段,人们只把IFN看作是干扰现象的介质,直到70年代,由于对IFN的深入研究,发现IFN除具有广谱抗病毒等活性外,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这种抗瘤作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并作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Interferon、TFN)是由病毒或其它诱导剂刺激宿主细胞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人的干扰素由于产生的细胞不同其抗原性质也不同,分为αβ、γ三种。人白细胞IFN(IFN—α)从白细胞中产生,人纤维母细胞IFN(IFN—β从纤维母细胞中产生,人免疫IFN(IFN—γ)从T细胞的免疫应答中产生。IFN—γ为主要的抗原类型。 1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抗细胞作用等一系列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IFN)是有核细胞对病毒或双股 RNA 刺激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中所合成和分泌的宿主衍生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特性。天然干扰素(IFNs)由16种不同蛋白或糖蛋白组成,依其来源和抗原性分为α、β和γ三种,分别由人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淋巴母细胞产生。80年代初重组技术成功后,将人 IFN 基因转化到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可大量生产各型重组干扰素(γIFNs),为广泛临床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和慢性 HBV携带者(肝活检证实大多有不同程度肝病)IFNs 产生低下,对外源性 IFN 起反应。1976年 Greenberg 首次用人白细胞干扰素(Hu—  相似文献   

17.
CXC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功能相似、具有趋化吸引和活化作用的小分子蛋白,在介导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主要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IFN不仅可通过PKR、2'-5'OAS、Mx、ADAR1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还可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影响部分趋化因子的分泌和表达,在局部、全身抗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interferon IFN)在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的细胞和免疫调节作用。为评价干扰素生成在病毒性疾病中的意义,曾赏试测定患者血中IFN水平。但由于IFN系通过诱导病毒生化改变并在两者相互作用下发挥抗病毒作用。其半寿期短甚至在注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但文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85-4786
自1957年发现干扰素(IFN)以来,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肝脏纤维化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大量制备高活性、高纯度的重组IFNa,为临床应用IFN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临床上IFN的使用也存在比较乱的特点,剂量越来越大,疗程越来越长,即使如此,疗效也不甚满意,而且各种副作用日益增多。本文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如何提高IFN的疗效,应用IFN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综述。1选择适宜的干扰素IFN是人体受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宿主衍生蛋白,根据产生IFN细胞的不同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IFN其活性,功能不完全一致,IFNa抑制病毒复制、增殖的效果肯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有效率为30%~60%,β-IFN,γ-IFN抑制病毒增殖、复制的能力不及IFNa,且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IFNa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抗病毒药物。2选择适宜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对哪些类型病毒性肝炎适宜用IFN进行治疗,是临床医生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急性病毒性肝炎,应根据肝炎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细胞因子,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以及抗肿瘤作用。干扰素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癌基因表达、调节免疫、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与其他抗癌药物起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机制抗肿瘤。本文全面叙述了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