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病变,其治疗病症主要病位在"肚腹"部位。故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这是古人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而提取出来的经验指导。今通过对"肚腹三里留"的理论探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肚腹三里留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的第一句话,它简要地表明了足三里穴与肚腹之间的主治联系。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胃之合穴,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五邪》还指出足三里的主治性能:“……补三里以温胃中”;“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或)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说明只要是病在脾胃,无论是阳气有余,表现为消谷善饥的热证;或是阴气有余,表现为肠鸣泄泻的寒证;或是阴阳错杂的或寒或热证,都  相似文献   

3.
4.
足三里穴为“四总穴”及“马丹阳十二穴”之首列,临床应用广泛。“肚腹三里留”简要地表明了足三里穴与肚腹之间的主治联系,因此不少人曾从各个方面研究这个问题。本文收集了自1956~1987年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综合介绍。一、补虚损,益气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在阳明经为合穴,下合于胃,又称六合之穴,故针之能调理气血,有补虚增健之能,故被前人称之为“保健穴”。  相似文献   

5.
<正> 前哲时贤的针灸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穴位的主治疗效,以歌诀的体裁加以概括总结,以利于易诵记忆,如“肚腹三里留”,便是“五总穴”之一。这里的“三里”,是指足三里而言,突出地说明足三里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凡是脾胃的病变,都要以足三里为着眼。足三里穴,为阳明经之所属,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则能通阳降浊。无病用之,则能调理气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是防病保健的很好穴位;有病用之,则能调整脾胃的  相似文献   

6.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了《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周益新、王如同志“浅析肚腹三里留”(以下简称周文)一文后,对其所论“肚腹三里留,不专指足三里,尚包括手三里”一说,不敢苟同,商榷如下。基于实践经验,前人以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疾患...  相似文献   

9.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其理论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善治肚腹诸疾。现代医家运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法众多,主要包括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频透药等,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便捷等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从足三里穴的认识、治疗手法、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术后腹胀腹痛程度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及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择时针刺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验证了“肚腹三里留”理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各医籍对"留饮"的记载,分析探讨"留饮"的含义、病因及诊断治疗,认为:"留饮"总属饮病范畴,其含义在各医籍中有所不同,或为饮病的通称;或专指饮停于某一部位;或专指饮在体内停留时间较久。其病因总与饮水过多相关,治疗多遵"饮食不消,以吐下药"的原则,或兼用温通之法。  相似文献   

12.
“锁肚”治验224600江苏省响水县中医院朱守庆新生儿大便不通,即称"锁肚"。笔者临床30余年,每见此证,常用一捻金散加减治之,收效颇佳.方药组成:人参、黑丑、白丑、生大黄、槟榔各10克。共研细末,装入瓶中备用。每日4~6克,分2次,温开水送下。如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腹乃五脏六腑之宫城”。腹部包括腹壁和腹腔内脏器,是任脉、肝、胆、脾、胃、肾等重要经脉循行和汇集之处,下为丹田之所。能通上和下,分理阴阳。脐为一身元气之本,又是一切神经血管之发端,能通百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相似文献   

14.
小儿科前人谓之“哑科”,因为不会自述症状,且切脉察舌不易,给辨证论治带来困难,正如《幼科发挥》所说:“小儿方术,号日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但前辈医家努力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大可供我们借鉴。已故业师江心镜(1916~1991),是江西省的名老中医,他根据小儿易寒热积滞,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摸索出一整套叩按小儿肚腹的辨证方法,结合观形及其它辨证方法,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江师谓热为阳邪,热生“腹胀”,“要知有热肚腹求”。《幼科发挥》认为小儿有…  相似文献   

15.
<正>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和住院部诊治的儿科病人,本组共101例,其中门诊病人70例,住院病人31例;男63例,女38例;年龄40天~8岁;腹泻18例,食滞20例,咳嗽发热22例,麻疹14例,27例为其他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女性的“导演”是卵巢,那么男性的“导演”当然就是睾丸了。男子的睾丸是一对椭圆形的“孪生兄弟”,它们躲藏在阴囊里,左右各一个。成年人的睾丸,每个约长4~5厘米、宽2.5厘米,前后直径3厘米,平均重约15克,平均体积为19.8毫升。在睾丸的“导演”下,睾丸里的三种特殊细胞在人体生长和生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天,港人戏称饮食为“医肚”.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第二届中医推广学会举办的秋季药膳晚宴,将“医肚”与保健、养生融为一体。以下是药膳晚宴中的几款菜式:  相似文献   

19.
去年由当红影星王宝强扮演的顺溜、张国强扮演的司令陈大雷,反映在苏北淮安一带抗日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台播出后,引起观众一片叫好声。在电视剧第一集中,顺溜奉三营长之命伏击伪军军官吴大疤,却误打了司令员陈大雷。三营长得知后非常害怕,于是要炊事员老宋赶紧去弄猪肚和鸡来。三营长跟战士们说,陈司令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歪把子机枪;二是“肚包鸡”。而且据说陈司令有天大的火气,见到肚包鸡上桌,都先消下一半,什么不开心的事,也都没了。作为一名军人,爱枪是理所当然的。爱吃的军人也很多,但对一道地方菜肴偏爱到如此地步,还是挺让人匪夷所思的。“肚包鸡”真有这么好吃吗?其实,“肚包鸡”它不但好吃,而且还是冬季滋补的一道美味菜肴。  相似文献   

20.
肛瘘是肛门旁脓肿失治误治所造成的后遗症。是肛肠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已往在治疗上多采用手术切开,挂线等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火针疗法治疗肛瘘获得较好效果,现将临床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