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人基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是由激活的巨噬-单核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细胞毒因子,在介导内毒索的生物学作用(肿瘤坏死活性,内毒素休克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制备成TNF的单克隆抗体(McAb),有助于从细胞-分子水平了解TNF的作用机理,并提供一种内毒素休克的有效防治手段。 实验以人基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Hu-TNF-α,由日本Tejkyo大学Soma教授赠送,比活性5.4×10~7U/mg蛋白质)常规免疫BALB/c纯系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SP2/1骨髓瘤细胞在pEG作用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对小鼠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小鼠吸入肺炎链球菌同时在尾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动态检测感染后24小时内血浆,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和肺病理的变化,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显著抑制血浆,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的升高,抑制白细胞降集,附壁,减轻白细胞对肺细胞的浸润,阻止肺实变的发生。肺炎链球菌及其产物可诱发肿瘤坏死因子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感染组织损伤的主要介质。  相似文献   

4.
用小鼠肝炎病毒(MHV-1)接种DBT细胞,收获病毒经反复冻融、超声波处理、逐级差速离心提纯和浓缩。用该病毒提取液经腹腔免疫SPF级BALB/c系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_(2/0)融合,通过间接ELISA试验,筛选出5株分泌MHV-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_(10)H_8、A_(11)C_(10)、F_2G_2、F_3D_(11)、F_7B_9)。5株单抗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痘苗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毒(MHV-2、-3、-JHM、-A_(59))均无反应。抗MHV-1的阳性血清能阻断5株单抗与MHV-1的反应。5株单抗均无沉淀特性和中和特性。液氮保存6个月后复苏,仍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用MHV-1单抗鉴定上海分离到的1株小鼠肝炎病毒(MHV-Hu_(79)),证实MHV-Hu_(79)株不是MHV-1。  相似文献   

5.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fliximab是一直接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克罗恩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随着对其研究的加深,Infliximab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in-fliximab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对细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细胞因子,低水平时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高水平时会给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组织损伤、炎症、致死性休克等许多方面起重要介质作用。本研究试图通过用抗一TNF单抗中和因细菌感染而过多产生的TNF来降低机体内TNF水平,以观察抗一TNF单抗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一、实验材料昆明小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大肠杆菌由本院细菌室提供,抗-TNF单克隆抗体及TNFELISA检测试剂盒(可测到10pg/ml的低限)均为自产。二、实验方法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1株分泌高效价抗新分离的鼠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细胞,提高早期检测病毒的敏感性。方法:从可疑病鼠分离出的1株鼠痘病毒,并以此株制备抗鼠痘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瘤细胞融合,获1株稳定分泌抗鼠痘病毒(E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NB-4)。结果:经初步鉴定证明,NB-4免疫球蛋白为IgG,针对的靶抗原分子质量为67ku,并对184份小鼠血清鼠痘病毒抗原进行检测,结论:NB-4有可能成为检测鼠痘病毒抗原较敏感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陈建玲  李文学  董志宁  陈雯  朱伟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9):1062-1064,1079
目的建立抗伏马菌素B1(FB1)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制备抗FB1的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采用FB1-KLH偶联物小剂量长周期免疫BALB/c小鼠后,采用细胞融合方法获得分泌抗FB1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多次亚克隆的方法建立了4株稳定分泌抗FB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腹水诱生法获得大量McAb,采用抗体亚类测定试剂盒鉴定抗体的亚类,SDS-PAGE测定抗体分子量,McAb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用间接竞争抑制ELISA。结果免疫小鼠血清检测结果显示经过5次免疫后血清的效价稳定在1×10-6,经过4次亚克隆后建立4株稳定分泌抗FB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获得腹水,纯化抗体,抗体亚类属于IgG2a类,轻链为κ,轻链和重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55000和32000,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显示可与FB1发生特异性反应,采用此抗体建立间接竞争抑制ELISA方法的线性范围在2~500ng/ml。结论制备了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的抗FB1单克隆抗体,为建立伏马菌素免疫学检测方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除了有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外,还具有促炎症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银屑病患者的皮肤损伤中发现高表达的TNF-α,且具有高于正常人的免疫反应性和生物学活性.TNF-α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其单克隆抗体在治疗银屑病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针对猪囊尾蚴KD26抗原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生产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囊虫病免疫保护机制的基础研究和囊虫病临床免疫诊断的应用。方法: 用SDS-PAG E电泳,分离纯化制备猪囊尾蚴KD26抗原免疫6周龄BALB/C小鼠3次,无菌取出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O(比率10:1),在50% PEG (4 000MW)作用下进行细胞融合,随后在HT培养液中进行选择性培养、筛选和克隆;常规的中期染色体法分析染色体,单克隆抗体鉴定采用免疫双扩散法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采用ELISA法测定单抗效价并作特异性鉴定。结果: 用常规的有限稀释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了3次筛选和克隆化后,获得了1株杂交瘤XH,染色体数为96,能稳定分泌抗猪囊尾蚴KD26单抗,单抗类型为IgG1,抗体滴度为1:1 000,其与血吸虫、弓形虫、细粒棘球绦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结论: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株能稳定分泌高滴度抗猪囊尾蚴KD26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相似文献   

11.
肿瘤坏死因子与肿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与肿瘤治疗杨成徐宁施利国(滨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滨州市256603)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近年来,随着对TNF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5年,Carswell发现被细菌感染后的小鼠血清中有一种蛋白类物质可致肿瘤出血,并能抑制、杀伤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被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又叫恶病质因子(cachectin).从此对它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有关TNF-α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的抗肿瘤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已被人们所熟知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TNF亦可诱导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本文对其促进肿瘤生长及其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彦明  王志平 《医学综述》2000,6(11):497-499
<正>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迄今发现的抗瘤作用最强的细胞因子,体内外实验均显示了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因此,TNF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现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TNFα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及TNFα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肿瘤坏死因子与临床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董碧蓉 《华西医讯》1990,5(3):301-304
  相似文献   

18.
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法纯化TNF,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出清晰的一条带,其特异活性最高可达4.5×10~7u/mg蛋白,粗制TNF提纯2600多倍,总回收率达98%以上。TNF可引起机体波浪状发热反应,6h后恢复正常。含1%人血清白蛋白的TNF在-70℃、-20℃和4℃较稳定,保存近半年活性无明显变化;但室温下保存20周,活性即丧失近50%。而单纯TNF不稳定,1周后活性丧失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牛杰志 《医学综述》1996,2(9):458-459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TumorNecrosisFactorRecptor,sTNFR)有和两种类型,分别来自膜TNFR(55KD)-sTNFR和膜TN-FR(75KD)-sTNFR。许多细胞可以产生sTNFR,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能表达TNFR的细胞均能产生sTNFR[1]。Higuchi的实验证明,sTNFR是细胞表面TNFR的膜外区域(胞外段)在蛋白酶作用下,裂解脱落形成的[2]。1990年schall[3]从癌症血清中纯化获得sTNFR(TNF-BP)。sTNFR能够与TNF结合,从而影响TNF的功能,因此sTNFR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sTNFR少量存在于正常人的血、尿液中。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