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后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bFGF对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观察4个不同时间点,在术后3h内和动物处死前分别采用敏感编码(SENSE)技术行MR电影和心肌灌注MR成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数量。结果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自第10天明显增加;梗死心肌首过灌注呈低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对比增强率低于正常心肌,第17天时心梗范围显著变小;实验组微血管生长活跃,微血管数量除第1天外余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增加了急性心梗新生血管密度、减小了心梗范围、提高了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Fu Y  Liu XH  Zhao XM  Liu FY  Li YZ  Xu FF  Sun S  Cai LR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6):1857-1861
目的观察串珠素参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于缺血心肌的保护。方法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心肌缺血(MI)组(bFGF+MI组,缺血边缘区注射bFGF)、MI组(缺血边缘区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梗后24h、14d、28d结束实验。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红四氮唑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计数微血管数目,实时定量PCR检测串珠素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FAK、P—p38MAPK变化。结果缺血区边缘注射hFGF后,心肌功能改善,心梗面积较MI组减小,微血管数目增加,多于MI组,串珠素mRNA在缺血边缘区、梗区表达增加,FAK、P—p38表达上调。结论bFGF明显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串珠素参与bFGF对于缺血心肌的保护,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涉及FAK的激活和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促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低、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结果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MI边缘区MVD及VEGF、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三七总皂苷组大鼠MI边缘区MVD及VEGF、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促进心肌梗死(MI)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而发挥缺血心肌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增强心肌VEGF、b FGF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直接心肌内注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血管及梗死面积的治疗效果,评估比较联合应用2种基因与单纯应用一种基因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生理盐水(对照组)、空载体(A组)、VEGF165(B组)、bFGF(C组)、VEGF165和bFGF混合质粒(D组)分3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4周后取材做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测量各组微血管数量和梗死面积;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VEGF、bFGF的表达。结果B组、C组和D组心肌毛细血管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和A组(P<0.01),D组毛细血管总数大于B组和C组(P<0.01)。D组和C组的梗死面积百分比小于其他3组(P<0.01),D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bFG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相应蛋白表达。结论联合应用VEGF和bFGF基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促进血管生成、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移植对假孕大鼠黄体促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髓EPC促进假孕大鼠黄体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大鼠经137Cs全身照射后,尾静脉移植雄性大鼠骨髓EPC行造血重建,然后制备假孕模型为移植假孕组;分别于假孕第3、7、11、15天应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黄体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黄体VEGF、bFGF蛋白表达;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黄体微血管密度.结果 假孕对照组(输注等量培养液)及移植假孕组VEGF、bFGF表达在第7天达到最高;黄体微血管密度在第7、11天均高于第3天组水平(P<0.01);移植假孕组VEGF、bFGF表达在第7、11天均高于同期假孕对照组(P<0.05),且黄体微血管密度在第7、11天较同期假孕对照组高(P<0.05).结论 骨髓EPC移植后黄体VEGF、bF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促进假孕大鼠黄体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局部注射移植颗粒脂肪组织的方法,观察VEGF对移植组织早期的血管增生情况以及提高脂肪存活率的效果。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生理盐水注射组、VEGF 100ng注射组、VEGF 200ng注射组。于术后第10,30天取出各组的脂肪移植体,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移植体脂肪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进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移植体第30天的剩余体积。结果:实验组的移植物保存体积和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VEGF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脂肪成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有效浓度的VEGF能够提高移植后颗粒脂肪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急、慢性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急、慢性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bFGF组和对照组(n =8) ,bFGF组以0 .0 2mL(2 0 μg/kg ,0 .2 5mg/mL)造模时或造模1个月后于结扎处局部注射,对照组以等容积生现盐水处理。注射后1个月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肌梗死面积和侧支微血管数目的变化。 结果 bFGF组心率、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1)、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压、左室最大收缩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bFGF组心肌微血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模型bFGF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0 .0 1) ,慢性心肌梗死模型bFGF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结论 局部应用bFGF能明显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缩小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心肌打孔(TNP)心肌血运重建术(TMR)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在缺血心肌的表达,探讨TNP心肌血运重建术的可能机制。方法开胸结扎16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单纯缺血为对照组(n=8),实验组(n=8)行针刺心肌打孔。两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利用组织切片HE染色法观察心肌血管密度,并通过免疫组化抗原染色法观察VEGF、bFGF和TGF-β的变化,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扫描计算每高倍视野显色面积(μm2/HP)。结果实验组VEGF的表达在术后2周达高峰,bFGF和TGF-β的表达则在术后1周达高峰,而心肌血管密度在术后4周达高峰。实验组各时相VEGF、bFGF和TGF-β平均蛋白表达水平及平均心肌血管密度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如VEGF,bFGF和TGF-β)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TNP诱导血管新生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心肌局部血流量及侧支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17条种犬,结扎第一、第二对角支和第一、第二纯缘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状动脉结扎20而n后,治疗组(n=9)在梗死边缘区心机5点注射200陀bFGF,对照组(n=8)以相同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200拌L。在冠状动脉结扎之前、结扎即刻、结扎后3h·7“及““d便用非放射性彩色微粒子测量心肌局部血流量。试验终点观察侧支血管密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肌注射200陀bFGF后,梗死区心外膜心肌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结扎3h治疗组心肌血流量为(36.40士20.04)%,对照组为(32.32土3.07)%,P(0.05;7d后治疗组为(56.30土3.49)%,对照组为(35.68士1.62)%,尸<0.01;28d分别为(70.62土3.17)%,(46.20士2.58)%,尸<0.01。与之相似,治疗组梗死边缘区心外膜心肌血流量也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结扎7d治疗组为(68.06士2.69)%,对照组为(53.94土2.27)%,P(0.01:28d治疗组为(79.74土4.61)%,对照组为(61.84土4.52)%,尸<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梗死区血管密度:治疗组为(7.24士1.89)根南卫1挤,对照组为(4.07土1.89)根介阴尹,尸<0.05;梗死边缘区血管密度:治疗组为(14.48士4.69)根南甘矛,对照组为(8.15士3.4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Ad-VEGF165)基因经心包腔转染的表达规律、合适的剂量及对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随机将20头中华小型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头.采用球囊堵塞前降支第一对角支远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构建后即刻,实验组采用经皮剑突下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心包腔内,以含胶原酶1 200 u及透明质酸酶3 000 u的生理盐水2 ml预处理心包后,在心包腔内注入含Ad-VEGF165基因2.0×109pfu的生理盐水1 ml;对照组同样方法预处理心包后,在心包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注射后3 d(n=2)、7 d(n=2)及28 d(n=6)分别用免疫组化、超声心动图检测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情况及心功能,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d-VEGF165的表达.结果:Ad-VEGF165基因经心包腔转染缺血心肌组织后,在心肌组织中呈高表达,于7 d达到高峰,28 d降至基线水平,血浆中无目的基因的表达;28 d时,实验组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MVD)、心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VD(517.00±75.70)mm-2vs(226.50±54.10)mm-2,P=0.009;LVEF(%)(72.11±5.20)w(55.14±4.37),P=0.005).结论:用胶原酶及透明质酸酶预处理心包后,经其转染Ad-VEGF165可以诱导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局部VEGF蛋白表达,促进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bFGF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肌细胞内Bcl-2、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 生理盐水组,缺血 bFGF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AMI模型.术前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及bFGF,于结扎后2、4和8h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大鼠缺血区心肌细胞内Bcl-2、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4 h时,缺血 bFGF组心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141.75±26.91)‰,(125.63±24.09)‰明显高于缺血 生理盐水组(15.63±5.05)‰,(42.12±14.08)‰,P<0.01,Bax蛋白表达(11.25±3.80)‰,(30.87±8.05)‰明显低于缺血 生理盐水组(32.62±6.61)‰,(83.638±9.84)‰,P<0.05.结论 bFGF可促进AMI时心肌细胞内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肺炎造成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肺炎大鼠模型。观察bFGF对它们的心肌病理改变及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及钙含量的影响。结果:肺炎组及治疗组心肌出现明显病理损伤,经bFGF治疗这种损伤明显减轻,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肺炎组及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心肌组织中的MDA、钙含量明显增多(P均<0.01),而AT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经bFGF治疗心肌组织中的MDA、钙含量明显减少(P均<0.01),而ATP含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bFGF对肺炎大鼠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大鼠Walker-256肝肿瘤移植模型研究化学栓塞对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 方法:60只大鼠肝肿瘤模型在种植后第14天随机分成3组,分别经肝动脉注入超液态碘油0.5 mL(A组)、超液态碘油0.5 mL加5-Fu 20 mg•kg-1(B组)和生理盐水0.5 mL (对照组)。于术后第7天取肝脏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VD、VEGF和bFGF的表达,同时分析VEGF表达强度与MVD的相关性。结果:各组MVD 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和B组瘤内VEGF阳性率和平均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而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表达强度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bFGF阳性率和平均染色强度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化疗药物栓塞后残存瘤组织具有丰富的血供,提高了残存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VEGF和MVD可能在术后肿瘤血供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腔接种CVB3复制VMC模型.7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VMC组及bFGF低、中、高剂量干预组(bFGF给药采用肌肉注射,bFGF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的bFGF剂量分别为1 000.0、2 000.0、4 000.0 IU·kg-1,1次/d,共6次;bFGF的首次给药为腹腔接种CVB3的同时肌肉注射bFGF).于腹腔接种CVB3后第7天处死小鼠.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及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心肌组织的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结果 VMC组心肌组织的O2.-、H2O2、·OH、MDA含量及病理积分、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组织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水平及M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bFGF低、中、高剂量3个干预组心肌组织的O2.-、H2O2、·OH、MDA含量及病理积分、血清cTnI含量明显低于VMC组(P〈0.01),心肌组织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水平及MT含量明显高于VMC组(P〈0.01),且与bFGF的剂量呈量效关系.结论 bFGF抑制CVB3导致心肌氧化应激而减轻CVB3对心肌的损伤,与其拮抗CVB3抑制心肌合成MT而增加心肌清除O2.-、H2O2、·OH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白血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化疗方案标准剂量化疗,实验组同时长期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治疗前、治疗后8周分别检测血浆VEGF、bFGF含量,并选择健康体检者15例,检测其血浆VEGF、bFGF含量为标准对照数值,与白血病患者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8.9%(16/18)、77.8%(14/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bFGF水平分别为[(389.78±249.94)ng/L、(211.74±36.72)ng/L]、[(318.54±125.78)ng/L、(288.02±31.77)ng/L]、[(2.43±0.27)μg/L、(2.09±0.17)μg/L]、[(2.41±0.33)μg/L、(2.11±0.31)μg/L],与健康组[(132.91±26.66)ng/L、(1.83±0.44)μ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而bF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血浆VEGF及其受体水平的表达而发挥其抗血管增殖的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犬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组织多普勒显像和血流多普勒频谱技术 ,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犬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健康杂种犬于开胸后结扎左前降支 (LAD) ,制作AMI模型。动物平均分为 3组 ,单纯心肌梗塞 (MI)组 ,直接关胸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 (TMR)组 ,于AMI 30min后行透壁心肌打孔 ;bFGF组 ,于AMI 30min后行非透壁心肌打孔 ,并随后向孔道内注射含有bFGF的纤维蛋白胶 (FG) ,以封闭激光孔道。 8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评价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 :MI组与TMR组于术后 2 2d和 34d各有一只死亡 ,bFGF组无死亡。bFGF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EF)、每搏出量 (SV)和心输出量 (CO)均明显高于MI组与TMR组 (P均 <0 .0 5 )。bFGF组的左心室面积变化分数 (FAC)明显高于MI组 ,室壁运动指数 (WMI)明显低于MI组 ,但与TMR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尽管采用TMR和bFGF干预后有改善舒张功能的趋势 ,但采用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二尖瓣瓣环的组织多普勒血流显像两种方法测得 3组的E A比值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使用FG在心肌内控制释放bFGF进行血管再生治疗安全可行 ,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犬的收缩功能 ,但对梗塞心脏的舒张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Cheng B  Fu X  Sheng Z  Gu X  Sun T  Su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87-119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烧伤创面内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深入探讨bFGF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 30 %深Ⅱ°烫伤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时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 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ASMA)、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 β1(TGF -β1)的变化情况 ,并对照观察创面应用外源性bFGF后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创面组织中 β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早期变化不明显 ,伤后第 7天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减弱。创面外用bFGF ,伤后 7~ 14dASMA的表达明显增强。伤后 3h开始 ,TGF - β1的表达逐渐升高 ,至 14d略有所下降。外有bFGF后TGF - β1的表达明显增加 ,并强于单纯烫伤组。伤区局部加用外源性的bFGF ,caspase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 ,再升高样的变化。但第一次峰值低 ,第二次的峰值高于单纯烫伤组。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增加与凋亡过程是创面愈合的重要环节。外源性应用bFGF可能够通过提高TGF - β1的分泌 ,进而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对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和凋亡发挥作用 ,最终影响愈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大鼠离体心脏缺血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bFGF对心肌金属硫蛋白的影响,探讨bFGF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离体心脏I/R损伤模型。预先24h应用bFGF,以生理多导仪测定±dp/dt max.[Cd109]一血红素饱和法测定心肌MT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测心肌丙二醛(MDA)含量,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bFGF可诱导心肌MT生成,bFGF组心肌MT含量升高,MDA含量大于I/R组.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及蛋白漏出明显减少,同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MT参与了bFGF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