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性分别了7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溶栓成功,1例失败后行PCI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院2002年12月~2012年12月医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中,选取43例予以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常规组,再选取43例予以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组总显效率81.40%(35/43)与试验组95.35%(41/43)相比,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发病3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是最佳的,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125例A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行急诊PCI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成功率、预后以及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125例患者经急诊PCI术治疗成功率为98.40%(123/125),病死率为1.60%(2/125),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80%(6/125),术后接受再次血运重建3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心肌梗死2例,再次接受PCI术2例,接受冠脉搭桥术1例,术后再发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3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A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确保其生存质量,急诊PCI术在ASTEMI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33-4234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4例,根据PCI时机分为延迟组与溶栓组各27例,溶栓组中溶栓时间距发病时间≤6h,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及择期行PCI;延迟组则在患者入院后给予PCI进行治疗,距发病时间为12~24h。记录患者治疗阶段临床症状的改变,以及分析其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结果治疗后,溶栓组TIMI分级:0~1级为7.4%(2/27),2~3级为92.6%(25/27);延迟组TIMI分级:0~1级为3.7%(1/27),2~3级为96.3%(26/27),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并发症方面,延迟组在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方面高于溶栓组(P<0.05)。延迟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尽早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疏通,但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于早期溶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直接进行PCI术,观察组溶栓后即刻实施PCI手术。比较两组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IMI血流分级、血清微小RNA-1(miR-1)表达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小板功能、心功能、miR-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DW、PDGF-BB、LVESd、LVEDd、miR-1均降低,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或溶栓后即刻PCI治疗均能改善血小板功能与心功能,但后者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利于降低miR-1表达以及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溶栓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9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直接PCI治疗,观察组采用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联合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还可降低MACE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8.
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因此早期静脉溶栓已做为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于临床.本文着重回顾我院开展早期静脉溶栓治疗98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AMI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的方式和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药物选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观察组选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应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治疗,疗效显著,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起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338例STEMI患者按起病距溶栓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248例和对照组为90例,观察两组不同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及5周病死率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周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是STEMI患者早期心肌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起病6 h内接受治疗效果较好,密切观察病情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早期估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预测临床预后的快捷指标。方法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之和(∑ST)的回降程度,将46例AMI患者分为A组(∑ST回降≥50%,n=29与B组(∑ST回降〈50%,n=17)。对照分析两患者的冠脉再通率、SPECT心肌节段评分、CK峰值、住院期间及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P〈0.025)、CK峰值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A组(6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B组(60例)接受溶栓后即刻PCI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生物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浆脑力钠肽(BNP)]水平,统计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A组(78.33%)高(P<0.05);B组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A组,LVEDd、LVESd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LVESVI、LVEDVI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BNP、NT-proBNP水平低于A组(P<0.05);B组MACE发生率(5.00%)低于A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PCI相比,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扩展,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可归结为长期缺血所致心肌细胞死亡,心电图ST—T变化可反映出心肌缺血的特征。为了采取不同对策早期积极干预AMI,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时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型。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对两者的合并症、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发生部位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尚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比较2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水平。结果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率为85.33%,ST段回落患者比率为90.67%,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患者比率为68.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9.33%、72.00%、52.00%; TIMI帧数(CTF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院前溶栓、院内急诊冠脉介入疗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发病 <12h而无溶栓禁忌症的STEMI患者 ,现场溶栓治疗 ,入院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共入选 15例患者 ,12 0到达现场 -溶栓时间 (2 8± 10 )min ,发病 -溶栓时间 (2 0 0± 10 5 )min ,溶栓后 3h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0、2、3级分别为 2 (13% )、5 (33% )、8(5 3% )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 ,最终血流均达到TIMI 3级。住院期间 1例 (7% )猝死 ,无 1例急诊冠脉搭桥术、再梗、梗死后心绞痛。结论 联合应用院前溶栓、院内急诊介入疗法治疗STEMI,既能缩短发病 -溶栓时间 ,使梗死相关冠脉及早再通 ,又能使溶栓效果不佳者血流恢复正常 ,防止心脏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型ACS和非ST段抬高型ACS和不稳定性心绞痛[1],发病的主流机制为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血栓若为闭塞性则造成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塞(AMI),若为非闭塞性则造成非ST段抬高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对ACS的危险评估中,首先是明确诊断,然后进行临床分类和危险分层,最终确定治疗方案[2].在危险评估中,心电图是最重要的资料,其次为血清心肌酶和血清心脏特异性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及患者年龄、吸烟、有否陈旧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高血压等[3].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病死率高。如能在发病早期(6h内)进行溶栓治疗,再通阻塞的冠状动脉,使濒死的心肌再灌注得以成活或缩小坏死范围,可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