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方丽  钱海燕  黄觊 《山东医药》2007,47(34):113-114
心肌梗死(MI)或其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导致心力衰竭(心衰),其中心肌细胞不可逆转死亡是心衰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始动和加速因素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均不能使缺失的心肌细胞再生。近年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MI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紊乱,具有修复心肌细胞、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阻止心肌重塑的作用。本文结合文献对干细胞移植在心衰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及骨髓中CD34+细胞含量;移植前、移植后24 h和随访12个月时分别测定血浆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D-Dimer)、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及尿酸(uric acid,UA)水平.入组及随访12个月时行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移植前后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离后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为(1.48±0.52)×109;CD34+细胞占1.28%±0.17%,数量为(18.57±9.14)×106.移植前循环血中CD34+细胞0.33%±0.12%,术后24 h达峰值1.30%±0.35%,72 h基本恢复至移植前水平0.53%±0.21%.移植后24 h血浆NT-proBNP较移植前无显著性变化(1 864.00±412.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随访12个月时较基线显著降低(701.05±154.60μg/L比1 864.00±369.70μg/L,P<0.05).移植后2、6、14、24 h血浆TnT、CK-MB水平较移植前均无显著变化.与基线相比,移植后24 h、12个月血浆BBC、Hb、网织红细胞、D-Dimer、hs-CRP及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术后12个月随访未见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未引起微栓塞、炎症反应及心肌损伤,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血液系统、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无影响,长期随访未见与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提示经冠状动脉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循环CD34+细胞(CD34+)水平变化对不同程度老年慢性左心衰竭的影响.方法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临床标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有入选者分为Ⅰ级组23例,Ⅱ级组27例,Ⅲ级组20例,Ⅳ级组16例,同期健康对照组41例.测定不同程度老年慢性左心衰竭患者CD34+的水平,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2(sTNFR-1 sTNFR一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慢性左心衰竭的早期CD34+水平升高,随着慢性左心衰竭程度的加重CD34+的水平下降,对照组、NYHA I组、NYHAⅡ组、NYHAⅢ组和NYHAⅣ组分别为(0.6±0.2)×108/L、(2.4±0.4)×109/L、(1.9±0.2)×109/L、(1.3±0.1)×109/L和(0.5±0.2)×109/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NF-α,、sTNFR-1、sTNFR-2和VEGF水平明显增高,NYHA Ⅰ组与NYHAⅣ组TNF-α[分别为(28.4±10.8)ng/L与(61.4±15.7)ng/L]、sTNFR-1[(690.8±62.7)ng/L与(2820.9±1282.8)ng/L]、sTNFR_2[(740.8±112.3)ng/L与(4113.1±1102.2)ng/L]、VEGF [(423.3±147.9)ng/L与(996.3±487.1)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D34+水平的变化可能预测老年慢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经冠状动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输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成年犬21只,分为对照组(n=12)与移植组(n=9)。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入经标记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仅注入培养基。6周后,对比病理、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两周可增殖达5.0×107个细胞,移植前经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染色后的标记阳性率近100%。移植6周后梗死区内可见DAPI标记阳性的细胞,其α肌动蛋白(α-actin)( ),并与周围的宿主细胞形成缝隙连接,Connexin43( )。每个高倍视野(0.2 mm2)的瘢痕区毛细血管的数量,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49±0.50)支比(2.03±0.46)支,P<0.01]。6周时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dp/dtmax)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其数值分别为(3 057±1 246)mmHg/s比(1 569±618)mmHg/s,P<0.05;(3 107±1 031)mmHg/s比(1 465±647)mmHg/s,P<0.01;(1.88±0.28)L/min比(1.41±0.29)L/min,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0.48±0.09比0.35±0.05,P<0.01)。实验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冠状动脉输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促进梗死区新血管形成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进展和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心肌再生、修复心脏方面具有极大的潜能,我们就MSCs移植应用于修复心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MSCs概述 1961年Friedenstein发现在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还含有其他能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细胞,称之为MSCs。其被定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干细胞移植疗法种子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冠心病的干细胞移植疗法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收集健康成人骨髓 ,通过Ficoll离心法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 ,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 ,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加以诱导 ,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 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 ,倒置荧光微镜下呈典型的“纺锤样”梭形细胞 ,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 ,免疫组织化学示vWF抗体染色阳性 ,CD34抗体染色阳性。结论 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 ,此细胞可作为冠心病干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梗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动员组和对照组各10只。移植组于梗死区内注射经标记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组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4周后采用超声和生理记录仪描记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LVdp/dtmax)等指标。取心脏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移植细胞分化、促血管生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肌瘢痕周边及远隔区心肌的影响。方法制作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周后分为细胞移植组(将5×10~6MSC注射到梗死后心肌)和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磷酸缓冲液),每组7只。组织多普勒评价室壁运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T-PCR及Western杂交检测Bax、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瘢痕区观察到血管形成。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1 d移植组大鼠心肌收缩及舒张期纵向峰值速度在左室前壁、后壁、前室间隔及二尖瓣水平均显著升高[左室前壁收缩峰值速率为(0.67±0.02)cm/s对(0.31±0.02)cm/s,P<0.0013;左室前壁舒张峰值速率为(1.26±0.04)cm/s对(0.4±0.01)cm/s,P<0.001];移植组大鼠心肌凋亡细胞减少[(9.2±1.1)个/mm~2对(28.5±3.6)个/mm~2,P<0.001];瘢痕远隔区细胞比对照组细胞减小[(29.5±1.6)μm~2对(78.5±3.9)/μm~2,P<0.001]。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大鼠心脏Bax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结论MSC移植改善瘢痕边缘缺血心肌血供,增强缺血心肌功能;拮抗细胞凋亡,防止远隔区细胞肥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经尾静脉和心外膜直视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标记,在梗死后2周,A组经尾静脉植入MSCs,B组心外膜直视注射MSCs,C组尾静脉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为对照。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化显示阳性标记细胞α-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組相比,A和B组左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A和B组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和心外膜植入都能够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对梗死大鼠的心脏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舒张型心功能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 ,C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在不断上升 ,但是对舒张型心功能衰竭 (diastolicheartfailure,DHF)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仍有争议 ,因此 ,有关DHF的临床研究还很少。现简要介绍近年来DHF的研究进展。1 DHF的定义CHF是由于组织或器官灌注减少 ,水量增加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造成这种综合征的机制则需要对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测定。当CHF主要或单独由于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所致 ,则称为DHF。舒张功能不全是指心室舒张机制异常 ,可能没有临床症状 ,而DHF则是主要由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俊  游庆军  蒋锡初 《山东医药》2006,46(30):13-14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9例)和对照组(16例)。移植组通过介入法移植MSCs,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术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健康存活。移植组术后2周起EF及CO显著提高,第6周最明显;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2周起明显缩小,第6周最明显,第8周与第6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s移植有望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骨髓干细胞对急性梗死心肌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剂(GM 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坏死区的修复作用。方法:以同基因背景的雄性日本大耳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制造AMI动物模型。移植组模型建立1周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射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动员剂组于AMI模型建立后即刻注射特尔立(巨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与细胞移植组在同一试验终点进行上述项目的观察。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VWF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24±5/HPE、20±3/HPE),而对照组中却发现较少(11±1/HP),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其中射血分数由0.36±0.08增加到0.62±0.07,移植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员剂组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耳雄兔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明显,而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肝衰竭大鼠的效率及可行性。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及内毒素制备雌性大鼠肝衰竭模型,然后动员和富集雄性大鼠骨髓干细胞,并经门静脉移植至雌性大鼠肝脏;移植后观察受体雌鼠临床表现、生化改变、肝脏病变及肝组织Y染色体阳性率。结果受体肝衰竭雌鼠在细胞移植后,精神、食欲逐渐好转,生化异常及肝脏病变得以恢复,肝脏可检出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源性肝细胞;未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对照组雌鼠则全部死亡。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肝衰竭大鼠具有明确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于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后的定植、生长、分化特点和疗效。方法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90 m in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分别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等体积培养基。心肌梗死后6周通过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检测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在移植了骨髓细胞的梗死区域内可找到发出红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其VIII因子和Desm in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HE染色、PTH染色及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幼稚的心肌细胞,未见细胞融合现象。移植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心肌梗死6周时,较结扎后左室舒张末压显著改善(P<0.05),较同期对照组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度显著升高(P<0.05);心肌梗死6周时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术后-术前射血分数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梗死区的小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定植于心肌梗死区,并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同时能显著地促进小血管再生,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B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4、7、10、13天经尾静脉移植MSCs 5×10~6个,C组和D组注射等量培养液。大鼠心肌梗死后4周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A组和B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均可以观察到4’,6二脒基-2-苯吲哚标记阳性细胞存在。与C组和D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经静脉单次与多次移植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但多次移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90%肝脏切除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大鼠肝内移植2×106个B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RT-PCR检测BMSCs在肝脏的植入,血清检测肝功能确认BMSCs移植对肝脏修复的作用。结果移植BM-SCs的实验组大鼠存活80%,对照组大鼠仅存活20%。RT-PCR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于大鼠肝脏内。肝功能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MSCs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促进其肝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12)和培养液对照组(n=12)。从兔股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MSCs。通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结扎后7d,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直接经冠脉注入MSCs和培养液。于心肌梗死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1、2和4周对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BrdU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MSCs移植组在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方面与移植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4周后,LVEF、LVESD和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在MSCs移植组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SCs移植组BrdU染色阳性,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的MSCs可在梗死区心肌内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秦星  武峰  王晨  崔明亮  潘侨  刘俊廷  曹丰 《心脏杂志》2012,24(3):320-323
目的:探讨经皮经心内膜心肌注射移植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治疗心肌梗死(MI)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5只雌性健康小型猪通过股动脉入路采用冠脉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 min建立MI模型。以超声确定MI后两周,采用心肌注射器经心内膜向心肌内注入1×108个小型猪自体红色荧光染料Dil标记的BMSCs,并观察心电图(ECG)的变化。移植BMSCs 8周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切片,选取含有移植细胞的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4只小型猪成功地建立MI模型(1只因术中室颤死亡)并完成经心内膜的细胞移植,注射过程可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以及短阵室速。通过心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移植的BMSCs已在宿主心肌内存活。结论: 使用心肌注射器经心内膜心肌移植自体BMSCs创伤小,方法可行,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及血浆利钠肽的影响。方法:3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12例。结果:治疗3d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均无明显变化,治疗7d后,移植组BNP下降了67.76%,对照组下降了24.1%;移植组ANP上升36.65%,而对照组下降14%,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34.8±1.27)%升至(44.45±2.08)%(P<0.001),对照组LVEF由(36.20±3.80)%升至(38.97±2.76)%(P<0.05)。结论:MBMC经冠状动脉移植后早期(1周内)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其机制之一可能为外源ANP生成而发挥的利钠、利尿、扩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