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荣华  胡微 《检验医学》2008,23(1):81-83
目的探讨蛋白质Z(PZ)在重症肝病与口服华法林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 INR)单位的关系。方法血浆PZ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凝血因子活性(FX:C)和PT INR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对17例重症肝病、30例口服华法林和23名健康者的血浆PZ、FX:C和PT INR水平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口服华法林组和重症肝病组的PZ水平分别为(240.1±192.7)μg/L、(609.9±267.2)μg/L,与对照组(1812.6±347.2)μg/L比较明显下降(P〈0.05);重症肝病组的FX:C与PT INR分别为(71.4±30.1)%、2.22±0.79;口服华法林组分别为(85.0±19.5)%、2.45±0.63。与对照组比较FX:C(110.6±17.0)%明显下降;而PT INR(0.93±0.04)明显增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症肝病组PZ与PT INR存在明显负相关(P〈0.001),反映了肝病的病理过程,口服华法林组无明显相关,可能与患者肝细胞未受损伤有关。结论同时检测PZ与PT INR有助于肝病患者治疗的预后监控,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文权  侯文锋  周凌云  徐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18-1819,1822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hrombin precursor protein,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IN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病例组,30例门诊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PIVKA-Ⅱ、PT、INR测定。结果研究组首次服华法林后8h后,血浆PIVKA-Ⅱ浓度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服华法林24h后,PT、INR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例出现腰大肌血肿,3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脑血栓,经手术治疗、药物调整及护理后均康复。结论上述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等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PT测定中不同对照血浆和试剂对INR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测定是当前监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实验指标,其报告方式有秒、比值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1]。我们采用了不同对照血浆、试剂对标本的INR测定,以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对实验进行质量控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与试剂 样品为健康人、肝炎患者、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各18份。顺利抽血27ml,加109mmol/L枸橼酸钠03ml作1∶9抗凝,立即分离血浆待测。健康人对照、异常质控品低值(Abnor…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PC)含量的改变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PC.结果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T,INR,PC分别为25.7±5.1s,2.6±0.5,3.1±0.8μ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C含量降低,使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并慢性房颤的二尖瓣置换术后病人远期凝血国际标准化比较(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以前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房颤而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108例,术后均进行正规华法林抗凝治疗,在其出院半年以后在门诊进行凝血系列检查(PT,PT%,PTR,INR,Fbg,APTT)。按是否发生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分为栓塞组、出血组、无并发症组,应用SPSS软件分析安全的凝血酶原时间(PT)及INR值范围。[结果]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栓塞4例、出血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所有病人纤维蛋白原(Fbg)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随INR波动,与华法林的用量无关。华法林用量与PT及INR值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合并慢性房颤行机械性二尖瓣置换术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PT范围为14.4s~28.7s,INR范围为1.51~2.63。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Warfarin)是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目前推荐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来监测药物剂量。我们对33例口服华法林患者各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它们的变化以及与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检测对象 1. 口服华法林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1周以上的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22~55岁,平均40.2岁。2. 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合格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8.9岁。 二、标本采集空腹抽取静脉血2.7 ml,用109 mmol/L柠檬酸钠9∶1抗凝,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后置于-80℃冰箱内保存,在1个月内检测完毕。 三、检测方法采用美国Coulter-IL公司生产的ACL-2000型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以一期法检测各凝血因子活性(F Ⅱ∶C、F Ⅴ∶C、F Ⅶ∶C、 F Ⅷ∶C、F Ⅸ∶C、F Ⅹ∶C、F Ⅺ∶C、F ⅩⅡ∶C)和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以正常、异常质控血浆作质量控制,各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标准曲线r值在0.990~1.000之间。  相似文献   

7.
口服抗凝剂患者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及其与INR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法林 (Warfarin)是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 ,目前推荐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来监测药物剂量。我们对 33例口服华法林患者各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检测 ,以探讨它们的变化以及与 PT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  1 .口服华法林组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口服华法林 1周以上的患者 33例 ,男 1 5例、女 1 8例 ,年龄 2 2~ 55岁 ,平均 40 .2岁。 2 .健康对照组 :健康体检合格者 2 1例 ,男 9例 ,女 1 2例 ,年龄 2 0~ 60岁 ,平均 38.9岁。二、标本采集 空腹抽取静脉血 2 .7ml,用1 0 9mmol/L柠檬酸钠 9∶ 1抗凝 ,以 2 0 …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96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用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发生,2例患者出现轻微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应定期监测PT及INR。早期发现出血的征象并加强健康教育,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VKORC1)-1639G/A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华法林应用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PCR—RFLP法检测129例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和198例健康对照者VKORC1-1639G/A多态性,比较VKORC1不同基因型间平均华法林剂量。结果病例组VKORC1-1639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4%(96/129)、23.3%(30/129)、2.3%(3/129),等位基因A和G频率分别为86%和14%。病例组与健康对照者VKORC1-1639G/A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KORC1-1639不同基因型患者所需华法林平均剂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301),AA型剂量[(1.444±0.282)mg/INR]显著低于AG型[(1.629±0.258)mg/INR,P=0.002]和GG型患者[(2.031±0.087)mg/INR,P=0.017]。结论中国人华法林应用剂量偏低可能与VKORC1-1639AA型占多数有关。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允许范围。方法对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不同性别、年龄的35例患者的INR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达到治疗目的时,35例患者INR允许范围为1.86±0.58,其中男性为1.84±0.43,女性为1.87±0.68。结论我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剂INR允许范围比美国和欧洲国家推荐的数值要低,女性患者INR允许范围大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的450例高龄(年龄≥80岁)NVAF患者,根据服药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156)、利伐沙班15 mg组(n=143)和利伐沙班10 mg组(n=151)。3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栓塞、出血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3组高龄NVAF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个月,3组高龄NVAF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两利伐沙班组较华法林组延长更明显(P<0.05);除TT外,其余凝血指标在利伐沙班15 mg组较利伐沙班10 mg组延长更明显(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15 mg组、利伐沙班10 mg组栓塞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4.49%、4.20%、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11.54%、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PT)-INR监测最佳间隔时间。方法对5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INR),记录患者监测PT间隔时间及抗凝期间的并发症。结果PT11.6~48s,PTR1.00~4.13,INR1.05~7.22;82.6%例次PT16.5~24s,PTR1.29~1.88,INR1.5~2.5;监测间隔3~138d,84.7%例次间隔11~70d。出现并发症为发生脑梗死3例,出血8例,2例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结论PT对口服华法林的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INR2.0±0.5为最佳抗凝标准,在患者术后出院INR调整稳定后,监测PT最佳间隔时间为30d。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用药前进行基本药物知识宣教,服药期间饮食调节、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长期随访并观察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37.3±7.9)个月;INR达标率(2.0~3.0)为88%;不良事件中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各1例,皮下出血3例,口腔黏膜及鼻腔出血1例,长期尿潜血1例。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各系统的出血,应定期监测PT及INR;健康教育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7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77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口服,维持目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华法林组110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1.75~4.15mg/d,平均剂量(2.0±0.75)mg/d,INR平均(3.11±0.68)。华法林观察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2%(2/110)和5.19%(4/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为2.73%(3/110),阿司匹林组为2.60%(2/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维持INR在2.0—3.0之间出血不良反应轻、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凝血酶原时间(PT)作为判断肝病患者细胞损伤程度实验指标的两种报告方式。方法 选择肝病患者104例,其中肝炎肝硬化37例,慢性肝炎32例,肝癌36例,急性肝炎35例。30例口服华法林病人做对照组。采用ISI值不同的2种凝血活酶试剂进行PT测定。结果 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二种凝血活酶试剂测定的INR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二种凝血活酶试剂测定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无明显差异。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癌患者,二种凝血活酶试剂测定的活动度(PTA)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目前尚不能否定INR可作为肝病病情估计时的门标准化报告方式;PT并不是评价肝病病情的最佳指标;PTA仍为目前门作为肝病病情估计时的首选报告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试剂检测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rothrombintime ,PT)临床上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障碍的筛查和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其结果是反映肝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本文比较了 3种商品化凝血活酶试剂测定肝功能损伤患者的PT结果 ,并用一组长期口服华法林 (warfarin)患者血浆作为对照 ,探讨肝功能损伤病人PT检测的标准化。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测定组 :32例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分析确认有肝功能损伤的肝病患者 ,平均年龄 4 3.6岁 (32~ 6 9岁 ) ,对照组 :2 3例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 ,平均年龄 34.2岁 (2 2~6 6岁 ) ,平均每天口服华法林剂量 1.81mg(0 .8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华法林对高龄患者房颤并发栓塞的抗凝剂量、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华法林2.5mg/片,每日1次早饭后口服,维持剂量为(2.26±0.30)mg,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 华法林在10.6±3.5d内使INR达标(1.5~2.5),这一维持剂量的出血副作用轻微.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后,华法林的应用没有特殊要求,以较普通人小的剂量可使INR达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PIVKA Ⅱ )在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5 5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监测患者和 2 5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PIVKA Ⅱ含量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因子Ⅱ活性 ,比较华法令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PIVKA Ⅱ血浆含量、PT及因子Ⅱ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华法令组病人血浆中PIVKA 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中PT和因子Ⅱ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而治疗组中PT平均为正常对照组的 1 .72倍 ,因子Ⅱ活性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 3%。PIVKA Ⅱ与PT、INR、因子Ⅱ活性相关性分别为 0 .788、0 .71 5、- 0 .878,即PIVKA Ⅱ与PT、INR呈显著正相关 ,PIVKA Ⅱ与因子Ⅱ活性呈负相关。结论 PIVKA Ⅱ定量用于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灵敏度高、稳定、结果直观 ,可作为华法令抗凝治疗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吴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6):1406-1406
目的 观察华法林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凝状态指标.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1例,后者接受了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1.25 mg/d,根据INR进行调整,维持INR在2.0~3.0之间.治疗前和服药1个月后检测各种血凝指标.结果 7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华法林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0.05).结论 口服华法林可显著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浆高凝状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