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CT和MRI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盆腔CT或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患者,男1例,女10例,中位年龄36岁,分析AAM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结果 7例会阴部或臀部皮下肿块穿越盆膈延伸至盆腔,2例位于外阴,1例位于会阴部向上延伸至左下腹皮下,1例位于腹膜后。7例接受CT平扫,与肌肉密度相比,其中5例呈等密度,1例呈等低混杂密度,1例囊实混合;5例接受增强CT扫描,2例呈缓慢强化,1例呈絮状及分隔样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合并未强化囊变区,1例未见强化,其中2例出现漩涡样或分层状强化。8例接受MR检查,与肌肉信号相比,病灶T2WI高信号5例,稍高信号3例(1例合并显著高信号囊变区),5例出现典型漩涡状或分层样改变;T1WI低信号2例,稍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其中3例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匀,2例内见条形或斑片样T1WI稍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MR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例见未强化囊变区。 结论 AAM表现为患者单侧会阴区逐渐增大的软组织肿块穿越盆膈进入盆腔,MR T2WI表现为高信号及漩涡样改变,MR及CT增强扫描缓慢强化为AAM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的脑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HLD病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对临床和生化检查证实36例HLD的脑CT和MRI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26例中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基底节区低密度影。30例MRI呈对称性条状或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FIR高信号、或稍短T1短T2信号,典型者依受累部位不同分别为啄木鸟、八字,展翅蝴蝶样改变等,其中病灶位于壳核30例,尾状核16例,丘脑15例,苍白球、红核各3例。黑质、大脑脚网状结构、脑桥桥核、额叶白质各2例,15例有轻度或重度脑萎缩。结论HLD脑CT及MRI最常见征象是基底节区低密度影或异常信号和不同程度脑萎缩,以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或异常信号最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4例接受MR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接受CT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5例肌内黏液瘤患者中,股内侧肌内黏液瘤2例,腓肠肌内黏液瘤1例,腓骨长肌内黏液瘤1例,胸锁乳突肌后方肌内黏液瘤1例.MR平扫肌内黏液瘤旱与肌肉走行一致的椭圆形3例,呈不规则片状1例,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例接受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呈厚壁强化并可见结节.CT平扫肿瘤呈液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内部渐进性强化.结论 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MR增强扫描与病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膜假黏液瘤(PMP)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PMP, 均接受全腹部CT平扫,其中25例接受增强扫描;7例接受盆腔MR平扫,3例同时接受上腹部MR平扫;观察PMP胶冻样腹腔积液出现的位置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27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22例肝脾周围可见"扇贝样"压迹,23例网膜增厚、呈污垢样改变,15例小肠移位,5例钙化,16例可见纤维分隔。腹腔积液量较少时,右侧结肠旁沟积、膈下间隙及肝周积液量多于左侧结肠旁沟、左侧膈下间隙及脾周;腹腔积液量较多时,均可见"扇贝样"压迹,右、左膈下间隙积液量无明显差异。与CT相比,MRI能更好地显示腹腔内黏液团、纤维分隔及卵巢原发灶。结论 CT及MRI显示肝、脾边缘"扇贝样"压迹、网膜及肠系膜增厚、小肠移位、腹腔积液中见纤维分隔或包裹等征象对诊断PMP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6.
7.
8.
9.
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呈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间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颌骨牙源性黏液瘤(OM)螺旋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40例颌骨OM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 40例OM,平均发病年龄(33.50±13.50)岁;11例病灶位于上颌骨,29例位于下颌骨;CT均见膨胀性骨质破坏,8例骨皮质中断;病灶常见多房伴垂直或成角分隔,分隔朝向肿瘤周边;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18例邻近牙齿脱落。5例接受MRI,其中3例T1WI呈均匀等信号,2例呈均匀稍高信号;5例T2WI均呈高信号,内部见低信号线样分隔。2例增强MRI显示病灶边缘强化。结论颌骨OM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MRI对诊断颌骨OM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标准,24例患者,Ⅰ型22例,Ⅱ型2例,其中有4例和2例分别系同一家族成员,分别为母亲和3个儿子及父亲和女儿,且均为Ⅰ型患者,合并皮肤牛奶咖啡斑的12例,皮下多发纤维瘤结节的10例,其中19例行手术确诊。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NF1型占大部分,NF2型较少,结合典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及CT与MRI影像资料,18例均行MRI检查,15例同时做CT检查,分析其CT、MRI常规扫描及DWI表现。结果单眼发病15例,双侧眼球病变3例。18例均表现为眼球后部肿块,14例发现病灶内有钙化(包括3例双眼病变均有钙化),为斑块状或斑点状钙化;眼球突出8例,眶周软组织肿块4例,视神经增粗4例;MRI显示病灶T_1WI为等、稍高信号,T_2WI为低信号,DWI为高信号。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与MRI扫描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CT、MRI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瘤的CT、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位于骨皮质,边界光滑清楚,突向肾实质外。CT表现为实质密度肿块。中央显状低密度区。MRI T1WI亦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中央显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中度强化,而中央区不强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非常少见的肾脏肿瘤,CT、MRI具有相对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本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男4例,女4例,年龄30~68岁.包括CT检查4例,MRI检查8例,总结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背部弹力纤维瘤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3例和双侧2例,肿瘤均位于肩胛下区,呈扁平椭圆形贴于胸壁,在CT和MRI上表现为肌肉样密度(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内散在分布条片状脂肪样密度(信号)灶,增强扫描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背部弹力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诊断特征性,不难做出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性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分析其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患者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3~82岁,平均61.5岁。23例全部行CT和MRI常规检查,其中17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例CT脑窗上示病灶呈高密度影;骨窗示病灶密度不均21例,均匀2例;横断位病灶呈圆形的16例。MRI T1WI上14例病灶表现为低等信号,6例为等低信号,3例为不均质稍高信号;T2WI上12例病灶表现为以低信号为主伴有少许等或稍高信号,6例表现为以等信号为主伴有少许低或稍高信号,5例表现为稍高信号。8例病灶边缘可见薄层环状等T1等T2信号。MRI Gd-DTPA增强后12例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0例病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5例强化不明显,脑膜强化的11例,5例跨大脑镰生长。结论:CT和MRI对完全钙化性脑膜瘤检查可以互补,两者结合可较客观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性,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比较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 CT、MRI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区分良、恶性肿瘤)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分别为94.02%、91.85%、89.13%和98.15%、95.15%、90.74%.CT像素矩阵图上,25例(75.76%)肾上腺腺瘤内有轻度负CT值区域,非腺瘤无此征象.13例腺瘤在MRI反相位(O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SI)都有明显下降,SI指数平均(52.65±18.01)%;非腺瘤的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MRI能诊断大部分肾上腺肿瘤,两者的诊断价值相似,MRI对较大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动脉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前后子宫肌瘤MRI表现,评估MRI对UAE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 方法 对40例接受UAE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分别于UAE治疗前及治疗后行MR检查,观察子宫肌瘤UAE前后的MRI信号及体积的变化情况。 结果 40例患者中共发现75个子宫肌瘤,其中肌壁间型60个(80.0%),浆膜下型12个(16.0%),黏膜下型3个(4.0%)。UAE治疗前,75个子宫肌瘤中56个(74.7%)T2*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输卵管积液者应用CT和MRI影像学诊断的价值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诊治的输卵管积液6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方法和临床所用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为32例,前者用CT技术诊断,对后者用MRI技术诊断,观察及对比两组影像学表现和漏诊、准确概率。结果 CT诊断32例患者均是囊性肿块,其中22例(68.75%)边界清晰,双侧肿块4例(12.50%),位于左、右侧附件区分别为15例(46.88%)、13例(40.63%);MRI诊断肿块边缘较光整,外形呈S或C形腊肠样;观察组诊断漏诊概率均比对照组低,且诊断准确概率(96.88%)比对照组(78.13%)高(P0.05)。结论输卵管积液借助MRI影像学诊断价值高,能够获得清晰影像学资料,减少漏诊发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概率,且于实际操作中可将两种技术联合使用,以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