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的ATP2C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4例患者ATP2C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3例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4例患者ATP2C1基因的7号外显子第457位碱基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替代,导致第153位的精氨酸被终止密码子取代(R153X),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无义突变c.457C>T(p.R153X)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PK)家系KRT9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例EPPK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中6例患者KRT9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4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家系中6例患者KRT9基因的1号外显子第485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导致第162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R162Q),而家系中14例正常人和家系外10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错义突变c.485G>A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致病基因角蛋白5(K5)和角蛋白14(K14)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中国汉族人3个EBS家系进行K5基因和K14基因的突变检测,以10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K5基因发现2个突变,一个为移码突变c.1649delG,另一个为错义突变c.508G>A;K14基因发现一个错义突变,为c.1237G>A;在正常对照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K5或K14基因突变导致该3个家系中患者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11例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6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11名患者的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2287R)引起该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弹性纤维假黄瘤患者的ABCC6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ABCC6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在1例散发患者中检测到1个错义突变(3940C→T),导致其编码蛋白第1314位精氨酸变成色氨酸(R1314W)。其他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错义突变可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物,是ABCC6基因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ADAR)基因的突变.方法 调查一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采集该家系中患者及正常人血样,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DA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找到其突变位点.同时在其突变位点附近设计等位基因特异PCR引物,对该家系中的患者及4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扩增电泳对比,以确认是突变而不是多态性.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存在ADAR基因3号外显子c.1642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p.P548fsX563).结论 该家系发病是由ADAR基因c.1642 delC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先天性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综合征(BPES)家系进行FOXL2基因突变筛查,以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抽取先天性BPES家系患者、患者家族成员及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FOXL2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 在该家系患者中检测到C.578A>G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193位氨基酸残基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而家系中的正常人及100例正常对照者的FOXL2基因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FOXL2基因C.578A>G错义突变使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导致蛋白质的改变,这可能是该家系BPES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8.
背景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单基因病因,有助于早期明确患者及家系成员的遗传学病因,并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生育指导提供帮助。目的 对202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产科门诊就诊的1例有3次多囊肾孕育史孕妇及家系成员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为再次妊娠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孕妇既往引产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收集其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长链PCR结合巢式PCR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确定孕妇及其大女儿、父亲、丈夫的基因型后再取孕妇羊水行产前诊断。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孕妇既往引产胎儿存在PKD1基因c.7214G>A(p.Trp2405Ter)杂合无义突变和c.9884A>G(p.Asn3295Ser)杂合错义突变;家系验证检出孕妇携带c.7214G>A(p.Trp2405Ter)无义突变,孕妇丈夫携带c.9884A>G(p.Asn3295Ser)错义突变,孕妇父亲携带c.7214G>A(p.Trp2405Ter)无义突变,孕妇大女儿和既往引产胎儿基因检测结果一致。产前诊断检测到羊水标本PKD1基因存在c.7214G>...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先天性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上睑下垂综合征(BPES)家系进行FOXL2基因突变筛查,以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抽取先天性BPES家系患者、患者家族成员及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FOXL2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在该家系患者中检测到C.578A>G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193位氨基酸残基由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而家系中的正常人及100例正常对照者的FOXL2基因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FOXL2基因C.578A>G错义突变使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导致蛋白质的改变,这可能是该家系BPES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临床诊断为RBCD角膜营养不良的一家系进行TGFBI基因突变筛查,确定患者的病因.方法 采集家系中所有人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 ,TGFB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正常人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志愿者DNA样本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患者的TGFBI基因4号外显子的第371位碱基G→T,导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第124位氨基酸Arg变为Leu.家系中正常人及100名正常对照样本均未发生该突变.结论 错义突变R 124 L是导致患者该临床表型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ADAR基因的突变,分析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调查中国安徽省汉族人的5个DSH家系、3个散发病例,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ADAR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发现了8个杂合突变,其中5个是新发现的(c.982C〉T,c.1491insA,c.2568_2571delTAAC,c.2969C〉G,c.3040G〉T),3个是曾经报道过的(c.3203—2A〉G,c.3247C〉T,c.3286C〉T)。结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48个DSH的A-DAR基因突变,推测ADAR基因的突变热点可能位于ADEAMc区域。ADEAMc区域是ADAR蛋白发挥腺苷脱氨酶作用的重要区域,但目前尚未发现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 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突变是否影响剪接。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RT-PCR及TA克隆测序提示两种突变均可导致两种异常剪接。结论: 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很可能为该NCL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突变基因丰富了CLN6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特点,研究MEN1基因突变特征?方法: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6例患者及其各自家系成员(共13例)外周血DNA,对MEN1基因编码区9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家系1中2例患者和2例家系成员MEN1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c.1378C>T,家系2中1例患者MEN1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c.80C>G,家系3中先证者及其母亲MEN1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c.1225T>C,其余人员均未发现突变?其中MEN1基因突变c.80C>G和c.1225T>C为新发现的突变类型,c.1378C>T为已知突变类型?结论:MEN1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MEN 1患者早期诊断及其亲属的筛查?本研究发现2种新的MEN1突变类型能增加研究者对于MEN1遗传学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一个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RNA,行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分析。明确突变致病性后,抽取羊水标本对胎儿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先证者NF1基因存在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为新发突变。RNA剪接分析提示先证者NF1基因发生转录时,11号外显子3'端发生相邻内含子区13个碱基的插入,理论上可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蛋白功能。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未携带该突变。结论: NF1: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是该Ⅰ型神经纤维瘤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经家系分析探索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相关基因变异.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EXT1以及EXT2基因的突变热点区域,并利用PCR-RFLP检测技术进行突变筛查. 结果:该家系中2例患者的EXT1基因编码区第811位碱基处发生T→C的杂合突变,导致第271位的酪氨酸被组氨酸取代(Y271H),而家系内正常个体无此突变,在100例遗传非相关正常个体中也没有此突变,表明该突变是一种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 结论:EXT1基因的Y271H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发生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Human piebaldism 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congenital white forelock and depigmented patches of skin,typically on the forehead,anterior trunk and extremities.Mutations in the KIT gene have been propos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underlying changes in this disorder.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gene mutation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piebaldism.Methods A Chinese family with piebaldism presenting with white forelock and large depigmented skin macules on the abdomen,arms and legs was collected.DNA wa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family members.The encoding exons with flanking intron regions of the KIT gene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 (PCR) 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Besides,DNA extracted from 100 ethnically matched population individuals was as controls.Results A heter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 c.2590T>C was identified in the patients of the family.This mutation converted a serine residue to proline (p.Ser864Pro).The mutation was not found in their unaffected family members or normal controis.Conclusion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c.2590 T>C was found and it migh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iebaldism phenotype in the family.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性糖尿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性糖尿病在中国北方人群中的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分析方法对中国北方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64例正常中国北方人(对照组)进行核心家系线粒体基因筛检和分析。结果:①线粒体基因 16189 T/C 突变在糖尿病组占32.26%(50/155),在对照组占15.24%(25/16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在糖尿病患者中线粒体基因16189 T/C 突变组(n=50)与非突变组(n=105)比较,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差异均无显著性。③线粒体基因16189 T/C突变的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多为50岁左右发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3∶1);发病时体重指数常较高(74%的患者BMI超过标准值);65%患者伴血脂代谢异常;具有明显的母系遗传倾向。结论:线粒体基因16189 T/C点突变可能仅为人群中的基因多态现象,还不能确定其为糖尿病单基因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8.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人体 N5 ,N1 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 MTHFR)的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遗传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 PCR- RFLP) ,对 1 1 8例脑卒中患者和1 39例健康人 MTHFR基因 C677T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 MTHFR基因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0 .4%,C等位基因频率为 49.6%;对照组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0 .6%,C等位基因频率为5 9.4%;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41 .4%,C等位基因频率为5 8.6%;缺血性卒中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 4 .2 %,C等位基因频率为 45 .8%;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卒中汉族人群 MTHFR基因 C677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之间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表明 MTHFR基因 C677T突变位点多态性与脑卒中有相关性 ,MTHFR基因可能是脑卒中的一个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