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0例淋巴管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与手术病理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间隙处17例,体表软组织处10例及内脏处3例;按其病理分型分为囊性淋巴管瘤18例和海绵状淋巴管瘤12例;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囊肿型23例,囊实混合型5例,强回声型2例。结论不同病理分型的淋巴管瘤其发生部位和超声表现有一定差异。超声检查对大多数淋巴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例淋巴管瘤自愈与胚胎发生学的关系。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管瘤28例及腹部淋巴管瘤12例,观察淋巴管瘤局部解剖,并行长期随访及观察。结果:除2例颈淋巴管瘤获得自愈外,余26例颈部及12例腹部淋巴管瘤无自愈可能,均作外科手术切除。结论:虽然有2例淋巴管瘤淋巴液得到自行分流,但是其余38例淋巴管瘤与周围淋巴系统及静脉系统在解剖上未发现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给予手术治疗,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患儿接受个体化系统的围术护理,治疗过程顺利,随访1~5年,颈部包块无复发,实现根治。结论:小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中,制定个体化系统的围术期护理方案,对囊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案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11953例,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并经引产或随访证实为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12例,孕妇年龄24~34岁,平均(27±2)岁,孕周12~30周,平均(24±3)周。使用迈瑞DC-6Exper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巨大淋巴管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治疗的体积巨大的淋巴管瘤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仅行瘤体局部注射平阳霉素;10例行手术切除,其中8例术前分次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本组病人均获痊愈。2例局部注射平阳霉1个月内痊愈;10例手术中。肿瘤完整切除5例,大部切除5例。术后并发淋巴液漏1例、瘢痕挛缩致右侧斜颈1例,均治愈。结论:小儿巨大淋巴管瘤宜行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术后加强随访,重视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因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所致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本文回顾性研究我科2001~2011年收治的150例淋巴管瘤患儿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淋巴管瘤患儿,男104例,女46例,男:女为2.26:1。年龄最大15岁,最小1d,平均年龄3.3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胎儿囊性淋巴管瘤的产前MRI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4月经超声检查怀疑胎儿淋巴管瘤并有完整资料的4例孕妇的常规MR图像,孕妇年龄24~30岁,孕龄31+3周~38+1周,观察分析其MRI特点。 结果 4胎经MRI诊断为胎儿囊性淋巴管瘤,均由产后病理得到证实;MRI显示病变为单囊状或内含分隔、呈多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病变部位以颈部多见,瘤体直径1.73~10.63 cm。 结论 产前MRI能明确诊断胎儿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8.
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胎儿23例水囊状淋巴管瘤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经引产后病理证实。结果23例患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的孕妇均在12周一28周,经超声常规检查时发现。瘤体最大约8.9em×16.3cm×9.8cm,最小约1.0×0.9cm×0.5cm。位于颈部12例,上肢1例,肩背部1例,胸前2例。并发胸腔积液6例,腹腔积液9例,胸腹腔均积液4例,皮下水肿5例,心包腔积液1例。声像图特征:胎儿头及颈部围绕一囊肿,呈多房性,壁较厚或薄,内可见分隔,无分隔者较小;位于肢体可呈蜂窝状。结论超声可诊断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对临床医师评估胎儿预后、指导临床处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淋巴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淋巴管瘤在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12例发生于颈部,3例向腋部、纵隔延伸.具有潜入性分叶状和多房状,多间隙侵犯的特点。13例T1WI序列呈等信号,12例T2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呈网线状强化。结论MRI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在病变的分型及病变范围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 ,最常发生于颈部 ,亦可发生于头面部、腋下、四肢部位。我院在 1997年 1月至2 0 0 0年 1月期间 ,开展了在超声诊断、定位引导下 ,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囊性淋巴管瘤 18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个月至 12岁 ,平均年龄 5岁 ,小于 1岁 3例 ,1~ 3岁 5例 ,3~ 7岁 6例 ,大于 7岁 4例。部位 :颈部 7例 ,其中左侧 2例伸入胸腔及纵隔 ;腋下 3例 ,左腋下 1例延伸至左胸壁 ;左前胸壁 1例 ;腰背部 2例 ;四肢 5例 ,其中 1例左上臂肿块延伸至左…  相似文献   

11.
口腔淋巴管畸形是淋巴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常见于儿童与青年,好发于舌、唇、颊及颈部。发生于舌部者常呈巨舌症,引起颌骨畸形、开颌、反颌、牙移位、咬合紊乱。致舌体活动受限,严重者说话、进食及吞咽均发生困难。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科于2016年3月收治1例口底舌淋巴管瘤患儿,经积极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患儿舌体回纳口腔,功能恢复正常,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与平阳霉素灌注联合治疗对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价值。方法 对 5 8例不能彻底切除的颈部淋巴管瘤 ,在避免副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行瘤体减量切除 ,对残余的瘤体充分开窗、去顶 ,沟通囊间隔 ,用 2 %碘酒烧灼囊壁 ,较大的囊壁行囊内膜剥离。术后经引流口用 1mg/ml的平阳霉素溶液灌注。结果  2例出现口角歪斜 ,1~ 2周后恢复。术后随访 4 1例 ,痊愈 39例 ,复发 2例 ,复发率 4 .9%。结论 手术与平阳霉素灌注联合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管瘤 ,安全、效果好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婴幼儿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年龄20 d~3岁2个月的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患儿MRI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缘、信号特征以及增强表现等。结果除1例合并感染误诊为血管淋巴管瘤外,其余12例均明确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弥漫分布多个迂曲"蚯蚓状"或囊状扩张淋巴管,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2例增强扫描显示扩张的淋巴管无强化。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和监测复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及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清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6例,MR6例。结果:儿童颈部淋巴管瘤CT和MRI特点是(1)多囊性(11例);(2)可出现“液-液平面”征象(3例);(3)沿疏松结缔组织生长(11例);(4)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12例);(5)肿瘤包绕血管、神经及脂肪(10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明确病灶范围MR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5.
<正>淋巴管瘤是由一些与淋巴系统不连通的淋巴组织起源的良性肿瘤,90%的淋巴管瘤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临床以颈部和腋部淋巴管瘤较常见,腹部病例少见。腹部淋巴管瘤以肠系膜淋巴管瘤居多,多累及小肠系膜[1-2]。我院近期收治1例大网膜海绵状淋巴管瘤并胰腺囊腺瘤,临床少见,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40岁。因左上腹部隐痛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偶发左上腹部隐痛,无腹痛、腹  相似文献   

16.
马文敏  苏白海  邱逦 《华西医学》2001,16(3):305-306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2例囊性淋巴管瘤资料,术前均作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囊性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疏松间隙组(23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内脏组(3例),分析其超声表现。结论:囊性淋巴管瘤具有其特异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及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脾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淋巴管瘤(Lymphangioma),亦称脾淋巴管囊肿,是很少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成人病例报道极少~[1~7]。现将我们收集到的成人淋巴管瘤6例报道如下,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回顾6例脾淋巴管瘤的临床和超声资料。男1例,女5例,年龄范围20~61岁,平均年龄45.5岁。3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3例经细针穿刺活检,均取得组织学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除脾脏外,腹腔内的其他主要脏器也都仔细地做了超声检查。1.23例患者脾脏大小正常,临床上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2月初诊误诊的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因大阴唇及大阴唇外侧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充满液体水疱,部分水疱因摩擦后破裂,局部表现为鲜红色糜烂面就诊,病程3个月~4年。就诊初期误诊为尖锐湿疣3例、生殖器疱疹2例、血管角皮瘤1例,误诊时间2 d~5个月。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为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均给予液氮冷冻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例复发,4例未复发。结论 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检查前易误诊。当患者因外阴水疱、丘疹、结节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手术史,掌握疾病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减少外阴获得性淋巴管瘤早期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例脾脏血管淋巴管瘤中,1例为单发肿块,3例为多发结节,增强后动脉期为周边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有强化,另1例为多发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CT表现均不典型,诊断须与脾脏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CNA、VEGF-C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标本,20例正常淋巴结标本PCNA、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PCNA表达阳性率为18.75%(9/48);VEGF-C阳性率为25%(12/48)。经统计学分析,在淋巴管瘤标本中PCNA、VEGF-C阳性率等无显著性。结论在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组织中PCNA、VEGF-C表达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同一患者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病理组织中PCNA、VEGF-C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呈正相关。PCNA、VEGF-C与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增殖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