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为探讨慢性门体性肝性脑病去除诱因的治疗对其转归、预后的影响,收集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住院治疗的各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2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氟马西尼和乳果糖联合治疗肝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氟马西尼和乳果糖联合应用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肝性脑病病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氟马西尼和氟马西尼+乳果糖治疗,观察病人肝性脑病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氨浓度、Child-Pugh分级无变化,两组间病人有效反应、用药总量无差异,两药合用时病人从Ⅳ期肝性脑病恢复至I期肝性脑病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氟马西尼和乳果糖合用治疗肝性脑病对肝功能、血氨浓度无影响,对改善神经心理状况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果糖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 ,表现为听觉、视觉、知觉及神经精神缺陷 ,可伴有脑实质萎缩 ,易进展为肝性脑病。目前国外已公认乳果糖为SHE的治疗方案中最基本的成分[1] 。国内此类报告尚少。为此 ,我们与医院协作进行了乳果糖治疗SHE的前瞻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按统计学正常对照样本量的基本要求 ,将 4 73名健康人分成 2 0~ 60岁四个年龄组 ,每组依大学、中学、小学三种文化程度再分为三个组。根据我国国情 ,大学、中学组选用了城市人口 ,小学组选用了农村人口。肝硬化患者 :依 95方案诊…  相似文献   

4.
乳果糖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昱  史洁  陆将 《医学争鸣》2006,27(23):2189-2189
0 引言 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类型,该病无明显肝性脑病的特征,常规的神经和精神检查无异常,但通过精细的智力测验可发现反应迟钝,精细操作能力下降,常被作为肝炎、肝硬化静止期而不被治疗,从事日常工作有潜在危险性. 其中发病机制复杂,但血氨增高在慢性肝病SHE发病机制中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1],因此降低血氨是治疗SHE的主要措施之一. 我科2005年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4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果糖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探讨乳果糖 (苏威制药 ,杜必克 )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 (Subclinicalhepaticen cephalopathy ,SHE)的疗效及其机理。 方法 :观察了 30例肝炎后肝硬化 (代偿期 )SHE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数字连接试验、画线试验等指标变化。结果 :乳果糖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而且明显降低血氨和数字连接试验的时间以及画线试验的时间及错误次数 (P <0 .0 5)。以四氯化碳 (CCL4 )和苯巴比妥染毒造成大鼠肝硬化模型 ,通过观察血清血氨 ,肝脏病理及Y型电迷宫试验。乳果糖可降低血氨 ,改善肝脏病理 ,而且使大鼠Y型电迷宫试验错误次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 :乳果糖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其机制可以是通过降低血氨和通过排便而清除内毒素等减轻肝脏炎症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果糖治疗对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峥  李瑜元 《广东医学》2003,24(9):934-936
目的 对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患者进行乳果糖长短程治疗以比较其对SHE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数字连接试验 (NCT) ,数字符号试验 (DST)和 (或 )诱发电位检查异常并配合治疗的SHE患者随机分配入对照组、乳果糖短程治疗组及长程治疗组中 ,每组各 2 0例。对照组仅给予VitBco治疗 2 4周 ,短程治疗组另再给予口服乳果糖治疗 8周 ,长程治疗组则另再给予口服乳果糖至 2 4周。分别在第 0 ,8,16,2 4周末作血氨、生存质量 (WHOQOL -BREF中国版 )检查并观察肝性脑病 (HE)发病率。结果 ①治疗后 3组间比较在生存质量的环境领域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在血氨、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中第 8周 ,长程、短程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血氨除外 ,P >0 0 5 ) ,长短程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第 16周 ,长程组均较对照组和短程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短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第 2 4周 ,长程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短程组 (P <0 0 5 ) ,短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②随访 2 4周 ,对照组、短程组、长程组肝性脑病累计发病率分别为 40 % ,3 0 % ,5 % ,长程组较对照组及短程组均有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彤光 《医学综述》1999,5(9):423-424
<正>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SHE)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患者在临床上无肝性脑病表现,常规的精神和神经功能检测正常,但在接受严格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时存在异常表现。其最初是作为肝性脑病的补充分级提出来的。近十10来,人们发现SHE的发病率相当高,忽视SHE的早期诊断对患者及社会危害甚大,其社会学意义备受西方肝病学者及社会的关注。现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对SHE的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锦瑶  贾林 《广州医药》1997,28(3):27-28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现部分肝硬化患者,其临床表现和精神神经检查正常,但智力测试和脑诱发电位异常,故提出了亚临床肝性脑病(SHE)的概念.本文通过给予SHE患者口服乳果糖,观察其在治疗前后血氨、数字连接试验(NCT)、脑电图(EEG)的变化,并就乳果糖对SHE的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肝性脑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对46例复发性肝性脑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次患者中,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分别为36例次和10例次,复发性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逾半数为临床Ⅱ期,死亡率为26.1%,明显低于非复发性肝脑病的66.0%(P<0.05),肝衰和肝肾综合征占死因3/4。结论:复发性肝性脑病以老年人居多,症状轻微,预后较好,肝衰和肝肾综合征为患者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1.
李平  谢少玲 《医学综述》2013,19(8):1435-1437
肝性脑病(HE)是肝脏疾病患者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及脑电图改变。目前,HE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比较成熟的假说也较多,如"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门体静脉分流"等。各假说都能部分解释HE,但是多种假说易导致临床治疗方向不明,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HE文献研究、探讨HE适合的治疗方案,提出"综合治疗理论",即从HE致病环节做出评估,寻找HE的致病原因,再进行多环节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少璇  杨云英 《中外医疗》2013,32(26):148-149
肝性脑病(HE)系肝功能衰竭或失代偿性肝硬化门体静脉分流,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1]。现将脾胃病科收治的52例肝硬化伴发肝性脑病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成秋生  苏常春  贾林 《医学综述》2007,13(15):1194-1197
脑电图、诱发电位等是用来研究肝性脑病的常用神经电生理学工具,主要用于肝性脑病的诊断、临床肝性脑病的分级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微肝性脑病的诊断、预测临床肝性脑病发作或与肝病相关性死亡。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作用就有关合理使用这些电生理工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88例肝硬化HE患者按预后分为治疗好转组和恶化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E病史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原因、HE分期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糖尿病、腹腔积液、便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血肌酐异常、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血钾的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胆红素、血钠的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分期、Child-Pugh分级、血肌酐、血钠、消化道出血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HE分期、Child-Pugh分级、血肌酐、血钠、消化道出血是影响肝硬化H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3例肝性脑病进行了血气及酸硷失衡的观察。结果有呼吸性硷中毒者31例占93.9%。其中单纯型呼吸性硷中毒4例(12.12%),呼吸性硷中毒合并代谢性硷中毒18例(54.55%,)呼吸性硷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3例(9.09%),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例(6.06%),呼吸性硷中毒合并代谢性硷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6例(18.18%)。血pH值>7.45者29例(87.87%)。本组资料说明肝性脑病的酸硷失衡主要是硷中毒。其发生机理:呼吸性硷中毒可能与低氧血症、高氨血症、血孕酮增高有关。代谢性硷中毒主要与低盐饮食、利尿剂及硷性药物的不适当应用有关。而代谢性酸中毒主要与严重并发症有关。硷中毒时血游离NH_3增高,且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昏迷。因此积极纠正硷中毒对肝性脑病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治疗硷中毒的原则是去除病因、纠正过度通气、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盐酸精氨酸、氯化钾等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诱发电位检查(EP)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诱发电位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30例我院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但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及生化正常患者 ,行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常规检查。结果 VEP异常者 2 2例 ,SEP异常者 1 7例 ,BAEP异常者 2 4例 ,3种EP检查均正常者 3例。结论 EP检查可提供SHE患者早期诊断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晓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12-13,16
目的对肝硬化HE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将肝硬化HE患者263例分为治疗好转组和恶化死亡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治疗好转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肝硬化原因、HE分期、感染、消化道出血、血肌酐异常、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发生率及其总胆红素、血钠异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结果发现HE分期、Child—Pugh分级、消化道出血、血肌酐及其血钠为肝硬化HE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肝硬化H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以下几项:HE分期、Child—Pugh分级、消化道出血、血钠及其血肌酐,对这些因素应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乳酸菌素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8例轻微性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服用3次乳果糖,每次服用10 mL;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每天服用2次乳酸菌素3次,每次服用0.33 g,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的数字连接试验及血案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菌素联合乳果糖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血氨、内毒素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使数字连接时间得到减少,最终有效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春妮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50-51,56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HE)的临床观察要点,寻求更好的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9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58例以肝性脑病为主要诊断的病例,其中2003年2月~2006年7月间收治的80例给予HE的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2006年8月~2009年11月间收治的78例同类病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见性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治疗好转和恶化死亡)。结果干预组治疗好转48例,恶化死亡30例;对照组治疗好转32例,恶化死亡48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330,P=0.007)。结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预见性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HE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