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 ,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 2 0 0 0~ 2 0 0 2年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系统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福州市 2 0 0 0~ 2 0 0 2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 14‰~ 0 5 5‰ ,病死率为 12 5 0 %~ 18 75 %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病人中 ,流动人口较多 ,男婴多于女婴 ,在家中分娩的、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较多。 [结论 ]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 ,推广消毒接生 ,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是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影响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6、1997年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确诊病例分别为745例和799例,发病率分别为1.45‰、1.51‰,病死率分别为1423%、10.64%。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7~10月发病最多,以男性为多.病例日龄以5~14天为主,且主要在家庭出生,大多数是由非医务人员接生,多数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提示:经济落后、文化程度和医疗保健水平低等因素是造成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000~2004年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现状和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02~2004年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资料,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4年钦州市累计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143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9.1%,5年的发病趋势相对稳定,病死率呈递减趋势。男性117例,女性26例。在143例中,母亲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3例,未接种107例,不明39例。在143例中,在家中出生的有134例,占93.71%;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接生有127例,占88.81%。结论推广新法接生,加强健康教育,对育龄期妇女实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破伤风(NT)是在新生儿出生时使用不洁的器械切断脐带或出生后对脐带进行不洁的卫生处理造成脐带残端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病死率高,1996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将NT由丙类上升为乙类.现将慈溪市自1997年至2003年报告的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制定新生儿破伤风(NNT)防治策略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1年NNT疫情监测及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NT患儿中,外来流动儿童占58.5%,男婴发病数为女婴的2.6倍;80%患儿在家中出生,96.2%由未经培训的接生人员接生;患儿母亲无一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 不安全接生和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善,育龄妇女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我省NNT发病的直接原因,同时还存在疫情漏报问题。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及新法接生率,对NNT高发人群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进一步完善NNT疫情监测是消除NNT工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6-2000年四川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破伤风 (NeonatalTetanus ,NNT )是由于出生时脐带的剪切或包扎不当 ,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一种病死率很高 ,危害严重的疾病。由于NNT发病早 (出生后 2~ 2 8天 ) ,病情重 ,预后差 ,又多发生在边远、贫困、交通不便的地区 ,病例就诊率低 ,医务人员不易发现 ,故有“无声杀手”之称。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 ,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 75万新生儿被NNT夺去生命 ,NNT是计划免疫针对的 6种疾病中危害性居第二位的疾病[1] 。中国政府已将在本世纪消除NNT的目标列入《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向国际…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NT)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为了早日实现我国消除NNT的总目标,及时掌握江西省NNT流行病学特点,现将江西省2000-2003年NNT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1996~1998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对1996~199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NNT)疫情进行了分析。1996~1998年我国报告NNT发病率分别为0.25/1000活产儿(‰)、0.22‰、0.19‰,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1997年报告NNT死亡数分别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2位和第1位,报告病死率偏低。报告病例中男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女性.1997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病例有较为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无明显夏秋季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省间差异较大,其中广东、广西最为高发,1996、1997年报告发病率均在1‰以上,两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50%以上.利用1997年各县报告病例数和计划免疫系统常规接种率报告系统上报人口和出生资料,粗略估算出1997年全国有191个NNT发病率高于1‰的高危县。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提供了很好的3年的NNT监测资料.但其监测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NT)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NT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NT发病率为0.36/1 000活产儿,死亡率为0.036/1 000活产儿,病死率为9.89%,在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中居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男婴为多,平均发病日龄8d。NT病例中在家分娩的占95.65%,其中未经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者占93.94%;所有母亲几乎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TV)。结论在实施消除NT中,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去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V,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提高医务人员NT报告意识和流行病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山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破伤风(简称NNT)是一种病死率很高,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我国从1996年将NNT从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建立了NNT监测系统,并将其列入《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纲要》。本文对中山市2000~2002年NNT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山市NNT发生的因素,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早日实现消除NNT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申宝霞 《职业与健康》2007,23(23):2182-2183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特征,为做好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许昌市2003—2006年乙肝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许昌市乙肝年均发病率为106.66/10万;15~4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组,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重点人群乙肝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福州市1950-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动态分布,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957年以来,共报告51188例流脑病例,死亡2796例,病死率为5.46%;福州市流脑曾有3次大小流行,1967-1968年大流行,发病率为658.70/10万、186.37/10万,病死率为7、74%、4.44%;小流行年1959年、1979-1980年发病率分别为43.02/10万、35.39/10万、52.54/10万,病死率分别9.25%、1.66%、1.53%。地区分布,虽然城区和8县有所差别,但各年份5区8县均有发病。1982年后,福州市大规模开展流脑菌苗预防接种,使流脑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至2006年的0.01/10万,但是,流脑发病季节没有明显改变。发病年龄在15岁以下的病例在散发年、小流行年、大流行年分别占78.55%、67.17%、64.37%。男女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P〉0.05)。结论 鉴于福州市健康人群监测中,A、B、C、D菌群均齐全,且邻近省市有流脑新菌型流行,因此,该市流脑菌苗接种和监测控制等措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徐洪舟  周凯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04-1805
目的分析十堰市疟疾流行现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十堰市1995--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年间十堰市疟疾发病259人,年均发病率在0.32/10万~0.92/10万之间;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患病年龄主要为15~44岁,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当地发病较少。结论发病率保持了稳定下降趋势;发病率受外来流动人121的影响较大,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加强流动人员的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沧县2006-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瑞霞  宋志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69-1671
目的了解和掌握沧县各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沧县2006-2007年各类传染病疫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沧县2006--2007年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法定乙、丙类传染病4932例,平均年发病率为370.61/10万。死亡11例,死亡率1.65/10万,病死率0.22%。发病前5位的疾病是肝炎、肺结核、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4.44%、17.78%、7.34%、7.34%、5.54%;前5位合计占发病总数的92.44%。沧县19个乡都有病例发生,2006年发病最多是杜林228例,占9.47%;2007年发病最多的是风化店乡,219例占8.68%。年龄分布:主要是11~30和50岁以上年龄组最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7.92%和24.49%,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分别占61.29%和38.71%。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0.70%。传播途径:以血源和性传播性疾病最多,占54.97%;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29.16%。结论沧县应加强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肝炎和肺结核的控制管理上。  相似文献   

15.
桦甸市1997-2006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李秀清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292-2293
目的了解桦甸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分布情况,更好地制定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桦甸市1997-2006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桦甸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59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95/10万,位居传染病第2位。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佛山市三水区2003—2008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10,26(7):782-783
目的分析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佛山市三水区2003—2008年新发现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3—2008年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64.77/10万、66.64/10万、171.75/10万、146.74/10万、135.21/10万和124.07/10万。地区分布:以西南镇居多;时间分布:季节性很弱;年龄分布:青年组、壮年组和老年组高于儿童组;性别分布: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结论佛山市三水区肺结核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该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的肺结核防治工作,采取现代肺结核病控制策略,控制肺结核病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怀柔区动物咬伤疫情监测分析,向政府提出预防狂犬病措施,保持怀柔区狂犬病零发病状态。方法收集怀柔区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6年,怀柔区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共登记动物咬伤患者5618名,全部给予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接种率100%。动物咬伤的致伤犬共计5157条,1年内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犬887条,接种率只有17.2%。结论①政府应加大居民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提高狂犬病预防知识知晓率。②提高怀柔区家犬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率,切断传染源,控制狂犬病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感流行状况,为流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用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筛选标本,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结果检测标本330份,阳性102份,其中甲型流感病毒1份,B型101份。组织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检测标本330份,红细胞凝集反应阳性120份。经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甲型1株,B型119株,B型株为B(victoria)系。结论2006年春季安徽省流感流行以B型(victoria)为主,同时存在甲型株。由于人群对B(victori-a)系流感流行株抗体水平普遍较低,易引起流感流行。  相似文献   

19.
傅朝阳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45-1547
目的分析1997-2006年钦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钦州市1997--2006年HIV流行特征。结果1997--2006年该市共确认HIV感染者2319例,艾滋病病人158例,死亡16例。感染者以农民为主(46.36%),男女性别比为6.8:1,年龄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84.22%);2005和2006年传播途径已由静脉吸毒转变为性传播途为主。结论该市HIV疫情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阻止艾滋病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