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清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02-103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阳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称为殆泄、肠癖,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日:“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又日:“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痧症     
痧症病因的认识痧是空气污浊,地气熏蒸所形成的一种病毒(天地厉气),所谓风、湿、火三气相搏侵犯人体而为病。《养生镜》说:“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贪酒色,容易感邪。故在夏、秋之时,痧证扰之。若在春、冬兼有犯之者,其风、湿、热三气什揉,清阳不分,升降不利,遂其所触而发也”。说明了容易犯痧的人是因为元气过虚,肺胃太弱,阳气不能卫其表,则毒邪乘虚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痧分阴阳一、阳痧即急痧,常见于夏、秋之际,  相似文献   

3.
痢疾的主要原因是外受寒湿、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气血阻滞,络伤血败,以致脓血下痢。临床上有寒痢、湿热痢、疫毒痢、休息痢、虚寒痢之分,在治疗上,有“痢无补法”之说,使用清热利湿,导滞通下的方法治疗。笔者根据30多年临床经验,用加减白头翁汤治疗痢疾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为主证.是夏末秋初季节的常见病.本文仅将个人用民间验方治疗痢疾77例情况分析如下:病因病理:当人体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加之脾胃功能不佳,以及抗病能力低下时,贪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使暑湿热秽浊邪和疫毒乘虚侵入,湿热内结蕴蒸,肠胃气血阻滞,化为脓血,传导失常,而成痢疾.  相似文献   

5.
朱玉娟  王艳 《河北医学》2000,6(12):1146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 ,多发于夏秋季节 ,其病理关键是邪滞肠中 ,大肠传导失司 ,通降不利 ,脾胃肠腑脂膜血终受损所致 ,其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早在金元时代就有疫痢之名的记载。如《丹溪心法·痢篇》指出 :“时疫作痢 ,一方一家 ,上下传染相似。”《三指禅·痢症脉论》说 :‘风之所过 ,行于一家 ,则病一家 ,行于一境 ,则病一境。……气之所触 ,染于一人 ,则病一人 ,染于一方 ,则病一方。”等等。本病发生的原因与感受时邪及饮食不节有关。其病位在肠 ,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 ,气血与之相搏结 ,使肠道传导失司…  相似文献   

6.
中毒型痢疾(以下简称毒痢)多见于小儿,常表现为脑循环障碍型。成人则多为休克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毒痢的发生原因,现来定论。中医很早就有毒痢、疫痢的记载,所述与本病顿相似。现代医学认为,在痢疾杆菌及其内毒素的作用下,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防卫反应:例如皮肤湿冷伴有花纹、面色苍白、甲床青紫,就是为了保证重要脏器血流供应充分,而使体表血管收缩的结果;高烧、寒战也是体温中枢  相似文献   

7.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8.
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和便脓血为主证.本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又称腹疾、肠辟、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水谷痢、赤白痢、热痢、冷痢、脓血痢、白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疫毒痢、奇恒痢等.本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之物,邪积交阻,损伤肠胃而成,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此病.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抗病能力低,感染本病的机会较成年人多,占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9.
SARS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礼 《疑难病杂志》2003,2(4):193-195
<正> 从SARS证候临床调查结果看,归纳起来,热、湿、毒、瘀、虚证类的症状多见,而一般瘟疫的疹、痧癍、疳则比较少见,其病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外毒引发内毒 疫毒是发病的首要因素,邪毒由口鼻而人,是外来之毒。外来疫毒进入机体,“感则一时不觉”,“先时蕴蓄”,潜伏期一般为2-12 d,通常4-6 d。逐渐  相似文献   

10.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疫毒痢与西医的中毒型菌痢相似。清代张志聪又称其为“奇恒痢”,因为它是一种不同于平常的痢疾,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往往初起以高热、痉、厥、昏迷为首见症状的特点,故在诊断和治疗上较其它痢疾困难。  相似文献   

12.
疫毒痢是痢疾中的一种特殊证型,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小儿,临床上以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风为主要特点,也有少数病例是由普通痢疾转变而来.其发病机制是疫痢之邪毒重,瘀结肠风,可在未形成脓血便下泄之际,则热邪毒已先内陷,窜营入血或内陷心包,肝风妄动,出现一系列闭脱危证.临床常见有"实热内闭"、"内闭外脱"两种证型.现将本病的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将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之为疫病,病因为感受疫疠邪气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疫病的临床症候及病因属性,目前主要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疫病。文中归纳整理湿疫的相关文献,认为湿疫为感受湿邪为主的疫疠毒邪,由口鼻而入。因湿疫病因固定,具有明显的传变规律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初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阶段。凝练了湿疫的诊断要点,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证。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始终要围绕湿疫毒邪的祛除,同时湿疫初期,湿疫毒邪伏于膜原,虽有类似表证,但不能给予辛温发汗,必须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着眼于邪气的透达,促使湿热分消走泄,即吴又可所谓的促邪溃败之意。湿疫临床特点依然不能脱离湿热范畴,临床存在正局、变局之分,湿遏热伏,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存在极易入营、逆传心包、横逆肝肾等变局,导致病情急剧加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因此提出治疗上,初期注重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透邪外达,湿疫化热后,要警惕变局,重视解毒凉血活血法的应用。同时湿疫治肺、着眼于祛邪的治疗思想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热毒痢治验     
热毒痢,古称疫痢。发病暴急,病势危重,以夏秋之季多见。多因感受暑热疫毒之邪,直犯肠道,蕴结薰蒸,腐蚀肠膜,阻塞气机,肠道传导失司所致。症见壮热频渴,腹痛里急,下痢脓血,治宜清热解毒。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营,出现神昏、抽搐者,又当凉血开窍,熄风镇静。若邪盛正伤,已出现正虚邪陷,阳气欲脱的险证,治又宜回阳固  相似文献   

15.
《疫痧草》系常熟陈耕道先生著,成书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秋。鉴于当时烂喉痧(猩红热)流行,而江浙一些医家却对此病认识模糊,故陈耕道将此病称之“疫痧”,并“草率成文”名之《疫痧草》,推之于世。《疫痧草》全书内容很多,但散乱无统,重见叠出,是一本需要整理加工的初稿。然书中对疫痧的传染、症状特点、治疗  相似文献   

16.
痢疾为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学习《温病条辨》有关治痢论述,深感辨证精当,用药机灵,今归纳于八法,分述于下: 一、逆流挽舟法 “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中焦篇88条)。 “逆流挽舟”之名,首见于喻昌《医门法律》痢疾门,其经验实由仓廪散基础发展而成。查仓廪散源于明·朱《普济方》泻痢门,其版本比《医门法律》约早一个世纪。近代方书多谓此法为痢疾初起有表证者而设,似不符临床实际。困痢疾初起病情轻浅者,很少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对毒痢的诊断、分型、治疗都有了相当的提高,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以往很少见到中毒性痢疾并发血尿之报道。现将我院78年8月收治的毒痢,其中脑水肿型伴发血尿的6例报告如下,并略加讨论。病例1:尹××男13岁,因频繁呕吐、腹泻、剧烈头痛一小时于1978年8月9日10  相似文献   

18.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9.
大黄与毒     
“毒”指毒物、毒害、疫毒。作为中医术语,还有三种解释:其一,属病因之一。疮疡发病中,常见的病因有火毒、热毒。虫兽咬伤而感受邪毒的如蛇毒、狂犬毒、疫畜毒。先天禀赋不耐接触某物而受害之毒如漆毒、沥青毒等;其二,病证名。疮疡之泛称,如疮毒、痈毒、阴毒、阳毒等;其三,药性理论中指药物的毒性或药性峻猛程度[1]。在Encyclopaedia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中,毒物是一个生物化学概念,是导致组织损伤,对机体功能有破坏作用、甚至致死作用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中毒途径可以是吞食、气体…  相似文献   

20.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