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膜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18%。本院从1990年5月~1996年底共收治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22例,无手术死亡。本文对各部位肿瘤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48.5岁,31~55岁共14例,占63.6%。故以青壮年发病居多。肿瘤部位:矢状窦旁9例,大脑凸面8例,大脑镰旁2例,嗅沟1例,嗅沟鞍结节部1例,小脑幕下1例。瘤体直径5~6.5cm8例,直径大于7cm,重量超过250克的巨大脑膜瘤3例。1.2临床表现:头痛16例,呕吐8例…  相似文献   

2.
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83-2484
目的 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18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Simpson切除标准,I级切除10例,II级切除6例, Ⅲ级切除 2例随访1至2年,2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影像学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细致的显微操作,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6月,39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骑跨大脑镰的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大脑镰旁脑膜瘤39例,其中34例肿瘤SimposonⅠ级切除,3例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1例Ⅳ级。术后随访6—36个月,恢复良好,手术死亡1例,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能提高骑跨大脑镰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残死率;如果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分期手术或者残留部分肿瘤。手术切除程度可达SimpsonⅠ—Ⅳ级;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脑膜瘤2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0~70(平均47)岁。病程3个月~1a。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手麻及一侧肢体肌力减弱,精神改变,癫痫等,其中鞍结节3例,大脑镰旁5例,矢状窦旁3例,小脑桥脑角4例,大脑凸面2例,蝶骨嵴3例。1.2结果治愈16例,好转3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镰旁脑膜瘤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辅助并采取对侧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完善头颅CT核磁平扫与强化、核磁动脉成像与核磁静脉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并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肿瘤、上矢状窦、大脑上动脉等模型并分析肿瘤与上矢状窦及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采取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另选取2019年1—12月经传统同侧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9例镰旁脑膜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率与头痛、头晕缓解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8例患者重建的肿瘤与其基底上方的大脑上静脉的位置关系与术中实际情况均完全一致,均行SimpsonⅠ级切除术,术中均无大脑上静脉及静脉窦损伤;观察组12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9例,对照组13例一侧下肢肌无力患者术后1周肢体肌力恢复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1周头痛、头晕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帮助术前评估镰旁脑膜瘤与大脑上静脉、上矢状窦等结构的位置关系,指导医师经对侧纵裂入路切除肿瘤,显著减少术中对大脑上静脉、功能区脑皮质等重要结构的副损伤,有助于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囊性脑膜瘤影像特点,探讨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误诊病例影像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 Nauta Ⅰ型囊性脑膜瘤位于大脑镰旁,1例Nauta Ⅱ型位于大脑凸面,术前均误诊为胶脑质瘤或血管外皮瘤.结论 囊性脑膜瘤临床少见,尤其囊变、坏死显著者,缺少典型影像特征,提高对囊性脑膜瘤认识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6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例复发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20例复发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及术后的积极护理和采取一定的措施,肿瘤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3年后,所有患者未复发,无并发症。选取适当的手术措施,可明显提高深部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可以有效地治疗复发窦镰旁脑膜瘤手术,对复发窦镰旁脑膜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镰旁脑膜瘤的生长方式分型及采用的微骨窗显微手术对策.方法 根据MRI结果将28例镰旁脑膜瘤分为3型6种亚型.Ⅰ型:肿瘤位于大脑镰一侧,大脑镰无明显移位;Ⅱ型:肿瘤位于大脑镰一侧,大脑镰向对侧明显移位;Ⅲ型:肿瘤突破大脑镰向两侧生长.根据是否侵及上矢状窦,每型又分为两种亚型,侵及上矢状窦为A型,未侵及上矢状窦为B型.Ⅰ型选用同侧、Ⅱ型选用对侧、Ⅲ型选用双侧或瘤体较小侧纵裂入路微骨窗切除肿瘤.结果 所有肿瘤显露良好,均得到全切除,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2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镰旁脑膜瘤依其生长方式分型简单可靠.临床实用性强;采取相应的微骨窗显微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恶性脑膜瘤又称间变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2%~10 %。我院自1985年1月~1999年12月共收治恶性脑膜瘤10例 ,占同期脑膜瘤的2.6 % ,现结合病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 ,女4例。发病年龄22~69岁 ,平均53.3岁。病程15小时~18年 ,平均7.8年。1.2临床表现癫痫4例 ,颅内压增高症状8例 ,视力减退6例 ,偏瘫4例 ,偏身感觉障碍2例 ,痴呆1例。1.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行CT检查 ,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肿瘤位于大脑凸面2例 ,矢状窦或大脑镰旁5例 ,前颅底1例 ,中颅底累及…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meningiomas)为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占颅内肿瘤的15.31%,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好发于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多见,其中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常累及上矢状窦并可引起其闭塞。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特别是其中后部1/3处是脑膜瘤切除术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准确评价病变与邻近静脉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方法及范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膜瘤血液供应特点及其术前栓塞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3例脑膜瘤发生于蝶骨嵴两例,发生于左侧大脑镰旁1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外动脉栓塞术,3例患者均于术后3-5d行外科切除术。结果 3例患者均见明显的肿瘤血管闭及明显的血管移位表现,其中供血动脉由脑膜中动脉2例,由脑膜中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分支联合供血1例,栓塞术后,3-5d内行外科肿瘤切除术均达到了术中出血量少,肿瘤界限清易剥离,节约手术时间的效果,结合脑膜瘤术前造影加栓塞术,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不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9例肿瘤位于大脑凸面4例,大脑镰旁2例,幕下横窦旁、桥小脑角区及桥延交界区各1例。本组误诊为胶质瘤4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论 颅内不典型脑膜瘤MRI表现多样,在观察肿瘤基本信号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肿瘤与临近组织之间的关系、结合肿瘤的发病部位、注重少见病理亚型脑膜瘤的MRI信号特点有助于提高不典型脑膜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2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全部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并按照预后有无复发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12)、预后良好组(n=20),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两组肿瘤切除程度、肿瘤直径、Ki-67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为肿瘤直径、肿瘤切除程度以及Ki-67(OR=1.531, 1.403, 1.728, P<0.05)。结论 选择显微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能取得显著效果,然而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大小、术后Ki-67指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典型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的MRI资料,包括影像特点(囊变、分叶状、强化方式与程度、瘤脑界面、邻近颅骨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肿瘤位于大脑凸面12例,大脑镰旁6例,乙状窦旁2例,典型MRI结果呈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病变部位T_1WI结果呈等信号或者低信号,T_2WI表现为高信号,占位效应比水肿更显著,肿瘤内部囊变坏死,增强扫描显示不均质强化。结论非典型脑膜瘤发病率低,其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可以对肿瘤进行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较少见。我科1998年~2003年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33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3例中,男12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8;年龄13~68岁,平均43·1岁,30~60岁26例,占79%。病程2个月~30年,平均3年8个月。1·2发病率及发病部位矢状窦旁脑膜瘤占我们同期收治的颅内脑膜瘤的18·03%,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的占46·6%,位于中1/3占35·4%,后1/3占18%。1·3临床表现①首发症状:癫17例,精神障碍6例,1侧肢体运动障碍3例,1侧肢体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头痛各2例,无症状1例。②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侧肢体肌力减退2例,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巨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探讨提高巨大脑膜瘤全切率及安全性的方法.方法总结我院神经外科1997年2月~2003年7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22例颅内各部位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治疗经验.其中,大脑半球凸面脑膜瘤3例,大脑镰旁脑膜瘤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5例,中颅窝底脑膜瘤3例,枕下脑膜瘤4例,蝶骨嵴脑膜瘤4例,前颅底脑膜瘤2例.结果显微手术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3例,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微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提高颅内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复发,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病人手术后生存质量;当肿瘤巨大或肿瘤邻近脑干或重要大血管时,肿瘤全切除不可取,应考虑次全切除,手术后采用伽玛刀处理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囊性脑膜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肿瘤发生于大脑凸面4例,上矢状窦、大脑镰旁4例,鞍区、蝶骨嵴及小脑凸面各1例.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7例,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有壁结节囊性肿块3例,增强时壁结节强化明显;囊性肿块1例呈环状强化.瘤周水肿8例,其中重度水肿2例;邻近颅骨增生硬化3例;出现脑膜尾征2例.结论 CT对囊性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建  和华元  李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544-4544
对血管外皮细胞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45岁.以反复头痛、头昏3个月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昏,逐渐加重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遂来我科.头颅MRI增强报告示左侧顶叶大脑镰旁占位性病变(脑膜瘤可能).术前诊断左顶叶窦镰旁脑膜瘤.根据神经导航定位,在显微镜下操作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发现肿物出血量大,瘤内血管丰富,质脆,留部分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回报:左顶叶血管外皮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显微手术中应用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大脑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38例,病变直径均≥4cm,在显微手术中使用腰椎穿刺适时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引流脑脊液。操作中根据初始颅内压,采用针芯控制引流速度,引流脑脊液后脑组织回缩,增加手术操作视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经过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增加手术操作视野,38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15例,simpsonⅡ切除13例,引流过程中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增快,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后视野增宽提高了肿瘤切除程度,明显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肿形成或严重脑牵拉伤是颅内肿瘤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本文报告32例,均在肿瘤切除术后一周内再手术.现分析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则~62岁,平均年龄42.7岁。其中幕上肿瘤25例,分别为脑膜瘤9例(蝶骨嵴脑膜瘤3例、大脑镰旁脑膜瘤4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垂体腺癌4例,颅咽管瘤2例,侧脑室内肿瘤5例,大脑半球转移瘤2例,胚生殖细胞瘤、畸股瘤及丘脑肿瘤各1例。幕下肿瘤包括斜坡脑膜瘤及脊索瘤各2例,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四脑室内胆脂瘤各1例。幕下肿瘤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