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人群气虚体质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气虚体质在不同人群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区、乡镇、农村人口16岁以上的395人进行气虚体质分布状况的调查。结果气虚体质在成年人群样本中的出现率为19%;农村人口比乡镇和城市人口更容易出现气虚体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气虚体质;男性40岁以后出现气虚体质的概率较40岁以前的各年龄段明显增加,40岁以前的各年龄段气虚体质出现率没有明显的随年龄增长的趋势。41~48岁气虚体质的出现率明显高于40岁以前的各年龄段以及49~56岁年龄段。57~64岁气虚体质的出现率最高,64岁以后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女性在22岁之前较少出现气虚体质,29~35、36~42、43~49、50岁以后气虚体质的出现率呈递增趋势。结论气虚体质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不同。  相似文献   

2.
气虚体质个性特点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研究气虚体质的个性特点。结果:气虚体质和平和质相比,性格偏于内向、情绪不稳定。又从中医学角度说明气虚体质性格特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辨体调理膏对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条件的门诊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辨体施养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辨体调理膏干预,两组均在每年冬至前10d开始服用至立春后10d,服用60d左右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在入组前、疗程结束后1年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价。[结果]试验组在干预后,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者总体临床体质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在干预后,气虚体质者临床体质评分优于干预前(P<0.01)。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试验组干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干预(P〈0.05)。[结论]辨体调理膏对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者的干预有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中医阻断方案治疗肺气虚体质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观察其对肺气虚体质复感儿的免疫功能和微量元素的调节情况,进一步研究中医阻断优化方案。【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按摩的中医阻断干预方案,检测100例肺气虚体质复感儿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及微量元素铁(Fe)、锌(Zn)的水平变化。【结果】中医阻断方案治疗3个月后,肺气虚体质复感儿的血清IgG、IgA及微量元素Fe、Z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血清IgM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肺气虚体质的复感儿采用中药+穴位按摩的中医阻断方案治疗,可以改善复感儿的体液免疫功能及微量元素水平,使患儿正气渐复,体质逐渐改善,向正常质改变,最终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基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思想,系统剖析了气虚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常见病机及证候,指出气具有运化、防御、气化、升举、推动、营养等系列作用,气虚体质若调理不当,常出现脾胃运化失常、肌表不固、清阳不升、气机下陷、大肠传导失司、心脾亏损等六大病机,并可见湿浊内生、痰阻气滞、湿盛濡泄、饮食积滞、表虚自汗、表虚血痹、风湿、湿热遏阳、阴火上炎、气津两伤、中气下陷、脾虚下陷、大气下陷、气虚便秘、气血两虚等诸多证候。进一步基于以体统病(证)、以体统方(药)的思想,以气虚体质常见病机为纲,以“体-病-证”的组方模式解析相关方剂14首,系统地阐述了气虚体质相关方剂组方的共性与个性规律,总结气虚体质常用调体药物及针对病证的常用加减,以期更好地把握气虚体质相关病证选方用药整体图景,更加灵活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北京高铁乘务人员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析不同体质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北京高铁乘务人员进行中医体质分布及抑郁、焦虑状态调查,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及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结果北京高铁乘务人员中阳虚体质(含兼夹阳虚体质)者47.0%,气虚体质(含兼夹气虚体质)者42.3%,气郁体质(含兼夹气郁体质)者40.9%,阴虚体质(含兼夹阴虚体质)者31.7%,痰湿体质(含兼夹痰湿体质)者30.6%,血瘀体质(含兼夹血瘀体质)者28.1%,湿热体质(含兼夹湿热体质)者14.6%,特禀体质(含兼夹特禀体质)者12.1%,平和体质者3.9%。各种体质均与抑郁、焦虑状态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平和体质患有焦虑的比例低,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和特禀8种偏颇体质患有抑郁、焦虑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气虚体质患抑郁的风险是非气虚体质的2.03倍[OR=2.03,95%CI(1.05~3.94)],气虚体质与焦虑明显相关[OR=1.95,95%CI(1.07~3.56)]。结论阳虚体质(含兼夹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含兼夹气虚体质)是北京高铁乘务人员最多见的体质类型,调理体质或可作为控制北京高铁乘务人员抑郁、焦虑发生的思路和方法,成为职业卫生监护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对气虚质元气不足的女大学生中医体质特征,逐步探索和提高该体质类型学生的肺功能运动方法,为改善体质、科学健身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将84名气虚体质女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人。健身跑组和瑜伽组连续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观察3组12周后中医体质、心肺功能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长达12周的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做韵律操、健身跑和瑜伽等有氧耐力运动干预后,心肺功能、身体素质和骨骼肌体的代谢能力等各项指标都均有明显改善。并且33名学生(健身跑20名,瑜伽13名)由气虚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而对照组则均无改善和转变。结论持续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健身跑和瑜伽运动,对气虚体质的转变以及身体机能、素质的改善均有良好的效果。同样强度的健身跑较瑜伽锻炼对气虚体质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可见不同方式的长期有氧耐力运动对气虚体质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气虚体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应用已建立的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中的22 332例数据进行研究。样本数据来自中国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广东10个省市。采用中医体质量表的气虚质亚量表对气虚体质进行评价。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不同性别人群的气虚体质得分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影响男性气虚体质评分的因素为有慢性疾病、不太运动、出生后非母乳喂养、婚况因素(未婚)、喜热、喜咸、喜冷(凉)、喜清淡、喜甜饮食;女性为有慢性疾病、不太运动、喜热饮食、出生后非母乳喂养、喜清淡、喜甜饮食。其中共同的影响因素为有慢性疾病、不太运动、出生后非母乳喂养、喜热、喜清淡、喜甜饮食;不同因素为婚况因素(未婚)、喜咸、喜冷(凉)饮食。[结论]不同性别人群的气虚体质得分影响因素虽大致相同,但又有其不同特点。在进行气虚体质调节时,应对性别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人群,改善其症状及健康状况。方法 招募健康气虚体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补中益气丸干预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用药1个月后,干预组气虚质转化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中医体质量表中其他体质分数有所变化。其中,干预组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分数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变,有显著差异。结论 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体质有明显作用,而气虚体质可以通过中药进行改善和调理。  相似文献   

10.
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是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气虚体质是中医体质分型中的一种,它是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人体之气的虚弱,机体、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在人群中比较常见.现就气虚体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杨东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29-4130
目的:探讨采用玉屏风颗粒对气虚体质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气虚体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玉屏风颗粒进行治疗,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整体疗效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玉屏风颗粒对气虚体质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可有效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有助于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增强,对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有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分过后气温逐渐回升,阳气活跃,人体新陈代谢活动加快,正是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养生的最佳好时节,而老年人如果利用春天阳气欣欣向荣的时机,顺势适当进补,对养生防病和治病大有裨益. 从中医理论上看,此时却是养生的好时节,借着春分阳气上升,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从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等方面着手,效果最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因此,养生的核心就是调和阴阳,平衡阴阳.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人群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体质量表得分情况,探讨其中医体质规律。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以王琦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20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及中医体质判定。结果 205例广西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而平和质、特禀质所占比例较少。乙肝肝硬化男性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阳虚质多见,而女性患者以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较为多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阳虚体质和气虚体质分值均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气郁体质和痰湿体质分值高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主要以痰湿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较为多见;并且性别之间各有偏重。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以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多见,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多见,随着病情的加重,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生化检查的客观差异性。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诊断患者体质类型,分析患者体质间相关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结果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共279例,其主要体质类型分别为阴虚体质(26.1%)、痰湿体质(21.4%)、气虚体质(19.2%)、平和体质(9.1%),其中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的血小板(PLT)较高;痰湿体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高,体重指数(BMI)最高;平和体质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湿热体质白蛋白(ALB)含量最高。对高血压主要体质类型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各因素进行95%CI值统计,阴虚体质、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的TC、LDL-C 95%CI值超出了平和体质,其他各因素也有较大的重叠。RBC、HGB、TC、LDL-C、BMI、糖尿病、年龄可能是影响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的7种因素。结论高血压体质特点的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多种体质变化的共同因素,超重和TC是痰湿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偏颇体质采取"对症"的体质调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气虚体质是中风患者的一种特殊体质类型,气虚病机与中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相当多的中风患者即使在发病前不是气虚体质,发病后仍可迅速呈现出一系列气虚的证候表现,有的表现为全身气虚,更多的表现为偏身气虚,因此中风后的气虚证候具有普遍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中风后的气虚证候的产生与脑的神机受损导致的偏身营卫循行异常相关,治疗上应采用补气实卫、活血化瘀、通阳调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发病与体质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病人的发病与其体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符合CCMD-3标准的100例抑郁症病人和100例健康人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症病人中气虚体质的人数高于健康对照组.不同年龄的抑郁症病人中中年组比例最高.不同性格的抑郁症病人中内向型性格的抑郁症发病比例最高.女性的抑郁症发病高于男性.结论 抑郁症病人中不同体质的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气虚体质、中年女性(更年期女性)、内向型性格的人抑郁症发病比例较高.在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可以针对体质因素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平和体质与气虚体质寸口脉脉诊信息的差异性。方法运用脉诊仪分别记录30例平和质健康人和30例气虚质健康人的寸口脉脉诊信息,对脉诊信息预处理后选取连续多个周期的脉搏波进行分析,获得气虚体质人群和平和体质人群的脉诊信息特征差异。结果通过对比两种体质健康人群的脉诊信息,平和质人群h1、h4及h4/h1均高于气虚质人群(P0.01),而h5及h5/h4均低于气虚质人群(P0.01)。结论健康人群平和质与气虚质脉诊信息的差异可初步用于临床并区分两种体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宁夏医科大学女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探讨并比较两种运动方式对气虚质女大学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5名宁夏医科大学女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调查。从中选出40名气虚质女大学生,分为太极拳和健美操两组,比较运动前后的气虚体质主观症状得分、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及瘦体重的变化。结果经太极拳和健美操运动治疗后40名测试对象气虚质评分均低于运动前,运动后太极拳组气虚质评分低于健美操组(P<0.05)。太极拳组和健美操组运动后肺活量、最大吸氧量以及瘦体重均高于运动前(P<0.05)。结论长期有规律的太极拳和健美操运动,均有改善和纠正气虚体质的作用,太极拳组效果优于健美操组。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判定标准方面的文献。在此文献中,研究人员归纳总结出9种常见的中医体质。这些中医体质分别是: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  相似文献   

20.
杨志敏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深得颜老“衡法”理论的真传.经过多年的膏方处方经验积累,针对气虚体质,以“古中医圆运动”理论为指导,形成了协定处方“益气膏方”,应用于气虚质人群,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