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32岁,新疆人。因右上腹不适胀感就医。B超检查:探及肝右叶6.9cm×5.1cm囊性占位病变。CT扫描检查:示历右叶后段区可见单发大小为6.09cm×5.20cm圆形低密度囊性病变,CT值29HU,边界光滑清楚,包腹部分吴新月形钙化.CT值376.5Hu,壁厚薄不均,但密民较高,CT值《70HU。囊肿内有更低密度的圆形影CT值近似水。囊内有钙化,CT值296Hll,小囊内无钙化。增强后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囊壁强化.相对的囊内密度略增高,同时有点状增强灶。肝内胆管无扩张。此病人凯松氏皮肤试验(casoni试验)阳性。肝包虫病为人有共患的寄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63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实施磁共振扫描.对比局灶性肝脏病变不同类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表现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int,ADC)值.结果 肝良性病变(肝囊肿、肝血管瘤)ADC值分别为(3.04±0.20)×10-3 mm2/s和(2.07±0.22)×10-3 mm2/s,均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的(1.38±0.13)×10-3 mm2/s,肝恶性病变(肝转移瘤、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及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1.05±0.16)×10-3 mm2/s、(0.86±0.14)×10-3 mm2/s、(0.82±0.13)×10-3 mm2/s,均显著低于正常肝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ADC值为(1.42±0.18)×10-3 mm2/s,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检测ADC值,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性质及类型进行诊断与鉴别,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大小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25例(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术前、术后24 h内行常规MR、CE-MRI及b值分别取150、1000 s/mm2的单指数DWI检查.观察术前、术后两组b值消融灶的DWI信号改变,比较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分析各b值ADC图消融灶与CE-MRI无血流灌注区域(NPV)的一致性.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ADC值是(1.48±0.27)×10-3 mm2/s,术前ADC值是(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是(1.98±0.23)×10-3 mm2/s,术后ADC值低于术前及残留未消融灶(P<0.05);消融灶与残留未消融灶两者间的ADC值ROC曲线显示,当界值取ADC值≤1.53×10-3 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912,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5.6%.b值为1000 s/mm2时,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图消融灶与NPV有较高一致性(ICC值=0.78,P<0.05),优于b值为1000 s/mm2 DWI图及其ADC图.结论 小b值(150 s/mm2)的ADC值量化改变可以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术后的微循环灌注变化,其ADC图显示的消融灶与CE-MRI的NPV相对应,有助于评价消融疗效.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4岁。因痔疮便血入院。入院后先后4次B超发现肝右后叶靠膈面有一22×25mm增强光团,边界清楚,内部可见管状结构,提示肝实质占位(血管瘤?)。核素扫描断层结果:肝右叶中心有一可疑放射性稀疏区,拟诊肝右叶占位?CT:平扫肝右叶后段可见边界较光滑清析之二个相邻小圆形低密度影,CT值为水样密度3.0H(正常43.8H)大者为1.7×1.7cm,小者为0.7×0.6cm,注药届扫描低密度影轻度增强,CT值29.5(正常78.4H),无壁结节及周  相似文献   

5.
一例39岁女性肢端肥大症病人,术前血GH值13~24ng/ml(正常<5 ng/ml),其它垂体激素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颅骨平片和分层片示鞍轻度扩大,CT冠状扫描强化后示垂体轻度向上突起,在垂体的左、右侧分别有一个4×3mm和11×5mm的低密度灶。经蝶窦手术证实为  相似文献   

6.
表观扩散系数与T2值诊断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2值在区分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62例(84个病灶)肝脏局灶性占位小病变患者(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9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1例18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32个病灶,肝囊肿8例11个病灶)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快速自旋回波(SE)T2WI,测量、分析、对比各病变的ADC值及T2值.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B超临床确诊.结果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5±0.18)×10-3mm2/s、(1.41±0.12)x10-3mm2/s、(2 39±0.21)×10-3mm2/s、(3.44±0.27)×10-3mm2/s,肝脏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1),其诊断正确率为94.0%;肝脏恶性病变的T2值也低于良性病变(P<0.05),但两者数值重叠较多,其诊断正确率为78.6%.T2值诊断正确率明显低于ADC值(P<0.05).结论ADC值在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定性诊断方面优于T2值,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1岁。因突然意识丧失1天就诊。体检:Bp16/12.8kPa,中度昏迷,双眼对光反应迟钝,四肢呈中枢性瘫痪。 CT表现:颅脑CT平扫眦耳线上P30~40mm层面,桥脑和中脑背侧正中偏右有一2.5cm×1.6cm椭圆形高密度灶,CT值67.1Hu,边界比较清楚,周围无低密度带,环池右侧及四脑室受压。眦耳线上P50~60mm层面左侧外囊区亦有一3.0cm×1.6cm的高密度灶,CT值72.2Hu,呈肾形,自壳核外侧沿外囊前后扩展,周围环以薄层低密度水肿带,边界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85年以来,收治3例首发症状为肢体抽搐的脑结核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24岁,3′(?)来右上肢不自主抽搐3次,末次呈大发怍状,长达2小时。否认结核史,胸片正常。CT提示左颞顶区有21×22.7mm低密度灶,其间可见两个略高密度环影,CT值42Hu,邻近脑室轻度受压,中线结构无移位,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CT值43Hu,周围低密度区26Hu。手术中见左顶叶距皮层20mm,有一边界清楚,约10×15×25mm肿块,褐红色,供血丰富,全切除。术后病检报告:结核瘤。  相似文献   

9.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岁。视力进行性下降伴眼球震颤1年余,于1989年4月入院,无发热,肢体抽搐及多饮、多尿、肥胖、发育异常等改变。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6,眼球水平震颤,眼球活动无明显受限。眼底检查:右侧视神经萎缩。CT平扫右鞍旁为低密、等密、稍高密度表现,大小30×40mm,增强为均匀强化影,诊断为右鞍旁视神经胶质细胞瘤。手术经右翼点入路至右鞍区暴露肿瘤,见粉红色瘤体与视神经粘连,血供丰富。遂沿视神经分离,显微镜下大部分切除肿瘤。病理所见:瘤细胞多为梭形,胞浆丰富,核卵圆形,深染,核仁明显,部分瘤细胞核小,深染,胞浆少,似淋巴细胞。病理诊断为“横纹肌肉瘤”。术后右眼视力完全丧失,左眼视力为2米指数,眼球震颤消失。1月后出院时复查CT显示原肿瘤病灶区仍有部分稍高密度影,范围较术前小。三月后患儿出现发作性头痛、呕吐,复查CT显示“右鞍旁病变40×40mm大小”,平扫仍为低密、等密、稍高密度表现,增强为统一强化,病灶左侧有囊样改变,左右侧脑室对称性扩大。家属不愿接受再次手术,经对症治疗二天后症状缓解出院。于1991年元月再次出现剧烈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是临床上很少见的肾上腺肿瘤,本科遇到1例,应用CT扫描作出诊断,报告如下。患者,女,62岁,1986年7月21日住院。主诉为乏力,消瘦,伴右腰酸胀不适四个月。无高血压病史及泌尿系症状。体检:一般检查及泌尿生殖系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压110/70mmHg,挤压腹部血压无改变。B型超声检查:右肾上腺区有一9.6×6.9cm强光团,包膜清晰。CT扫描:右肾上腺区可见一69.3×84.7mm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为52Hu,其周有线状高密度影,其内有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多个低密度影,诊断:右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不除外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  患者 ,女 ,4 7岁。 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右侧肢体麻木、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查体 :BP 16 /10kPa ,颜面及双手掌充血 ,心肺正常 ,肝脾肋下未触及 ;颈软 ,克氏征阴性 ,右鼻唇沟变浅 ,伸舌右偏 ,右握力差、右下肢轻瘫 ,右侧偏身感觉减退 ,右巴氏征阴性 ,查达克征阳性 ,右上肢霍夫曼征阴性。CT示左基底节处多发性低密度灶 ,CT值 18~ 2 2Hu ,血常规复查 :RBC 6 .5× 10 12 /L ,Hb 186 g/L ,WBC13.8× 10 9/L ,PC 316× 10 9/L ,血流变学检查示高粘血症。经改善微循环 ,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  相似文献   

12.
肾淋巴瘤双期动态增强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检查对肾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8例肾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 ,其中6例经CT检查并手术证实 ,2例经穿刺病理证实 ,所有病例均先行CT平扫 ,平均层厚为 10mm ,PITCH为 1,后做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形态 ,大小及界限 :4例呈局灶改变 ,其中单发结节 3例 ,多发结节型 1例 ,1例内可见多个散在钙盐状钙化影 ,表现弥漫浸润型 4例 ;8例病灶界限均为不清。周围累及情况 :肾门区淋巴结肿大 6例 ,肾上腺受累 5例 ,合并肾上腺肿块 1例 ,同侧腰大肌受侵 3例。病灶密度及强化方式 :病灶平扫显示弥漫浸润型为均匀稍高密度 4例 ,平均CT值为 (4 5 .8± 10 .1)HU ;结节型均为稍低密度 ,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病变轻度强化 ,平均CT值为 (5 5 .3± 9.1)HU ;实质期为轻中度强化 ,强化均匀 ,强化程度较皮髓交界期明显 ,平均CT值为(6 6 .7± 12 .1)HU。结论 双期动态增强有利于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双期更易于显示肾动、静脉包绕、推移及变细征象 ,故双期动态增强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肾皮髓受侵程度 (分期 )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例1 男,43岁。以发热、头痛7d之主诉入院。既往体健。查体:T38.7℃,意识清,表情淡漠,右睑下垂,右瞳孔约6mm,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眼底(-),口唇周围有疱疹,口角向右下偏移,颈有抵抗,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膝腱反射(+),左巴彬斯基征(+)。CT示:鞍区2.7cm℃×2.0cm×1.8cm块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冠状位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不明显。实验室检查:WBC8.5×10~9/L,L0.23,N0.74;CSF无色清亮,WBC6.5×1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CT)感染治疗前后拷贝数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检测尿中CT及CT -DNA拷贝计数 (拷贝数·ml-1)。结果  12 6例CT阳性患者CT -DNA拷贝计数 4.5× 10 5~ 6 .7× 10 9,平均 5 .2× 10 7。治疗后 86例CT检测转阴 ,临床症状消失 ;40例CT -DNA拷贝数 1.5× 10 5~ 3.5× 10 7,平均1.8× 10 5,症状明显减轻 (P <0 .0 1)。结论 FQ -PCR是检测CT感染的可行方法 ,对临床用药、疗效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肾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波  卓育敏  梁蔚波  蒋光愉 《广东医学》2006,27(11):1766-1766
患者,男,72岁。因右腰部疼痛不适5年,加重1周入院。5年前因腰部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发现“右肾囊肿”,当时考虑囊肿小未处理,一直定期复查,囊肿进行性缓慢增大。1周前自觉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CT示右肾实质见一个椭圆形囊性块灶,大小约5.0cm×8.5cm×6.0cm,CT值约3Hu,其外侧壁有一1.7cm×3·5cm大小软组织密度影向囊腔内突起,边缘不规则,CT值30Hu,考虑肾细胞癌。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及血沉基本正常。B超检查示右肾中下极见一个不均质光团,大小9·0cm×5·6cm,有包膜,边界清,其内可见实性不规则光团,CDF…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女,43岁。主因左上腹部胀痛1月余,纳差1周于1998年7月5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腹部不适伴腹痛、恶心、无呕吐,不伴放射痛,无发热史,大小便正常。查体:左侧腹部可触及~20×12cm肿物,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可,边界清,表面光滑,质韧。血WBC 8.3×10~9/L,N 0.71,L 0.29,Hb 113g/L。1998年7月6日CT示:左上腹部脾与左肾之间腹膜后15×10×18cm椭圆形混杂密度肿物,境界较清楚,以软组织密度为主,夹杂不规则斑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高密度影,CT值18—85Hu。与左肾中部分界不清,周围脏器受压移位。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CT值80Hu。CT诊断:左侧腹膜后巨大不均质占位,良性可能性大,考虑来自左侧肾上腺。B超:脾与左肾之间可及20×15×8.6cm外形不规则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实质回声不均,其中可见散在钙化。  相似文献   

17.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59例以“急性脑梗塞”入院的患者,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肢体麻木、瘫痪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入院时(病后48小时内)作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入院后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复查CT显示在原梗塞区内有出血性改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43~72岁,平均62.14±9.74岁。出血类型:皮质型9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于皮质的梗塞灶内,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2~15ml,梗塞灶直径15~25mm;血肿型7例,CT显示高密度影局限在皮质下结构的梗塞灶内,出血量5~25ml,梗死灶直径25~80mm;梗死灶内渗血型15例,CT显示低密度灶内有散…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活体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动物活体肺组织的范围、病理变化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CT引导下将微波辐射天线插入猪肺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辐射功率/时间组合进行凝固,观察凝同后CT表现。术后1周处死动物,取出肺组织,测量凝固灶的范围(最大径×垂直径),光镜下观察凝固灶病理变化。结果:60 W/5 min凝固灶均值为31.2 mm×22.3 mm,60 W/10 min为35.4 mm×25.2 mm;80 W/5 min为40.2 mm× 32.4mm,80W/10min为45.2mm×40.5mm。光镜下见凝固区出血性坏死,坏死区外围有水肿带、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术后CT扫描及处死动物中未见有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结论:微波加热可使活体肺组织凝固达一定范围, 并发症轻微,说明该方法可用于肺癌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2岁,因枕部疼痛,恶心,呕吐入院。检查:神清,BP180/140,粗大水平型眼球震颤,指鼻试验与跟膝胫试验均失调,脑膜刺激征(+),双侧Babinski征(+)。腰椎穿刺脑压190mmH_2O,脑脊液化验RBC(++)余正常。头颅CT扫描,右侧小脑半球有一高密度区,CT值56H,大小31×34×20cm~3对比增强后CT值60H,周边密度67H,诊断:右侧小脑血肿。处理:止血、降颅压,降血压,激素、能量  相似文献   

20.
高洪辉  商增全 《华夏医学》2002,15(3):386-386
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67岁 ,因头痛 1周入院。查体 :血压 1 7.4/1 0 .7k Pa。心肺听诊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CT表现 :右枕叶近侧脑室三角区见直径 4cm大小高密度灶 ,密度均匀 ,边缘清 ,周围绕带状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内见高密度影 ,其三角区受压前移 ,中线结构尚居中。 CT诊断 :右枕叶血肿破入脑室。7d后复查见右枕叶血肿密度变淡 ,体积略变小 ,脑室内积血消失。 1月后复查见右颞枕叶内大片状指样水肿 ,血肿影不见。增强扫描见血肿外不规则环状强化 ,有一壁结节 ,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明显左移。CT诊断 :右枕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