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临床资料:自2007-2009年本院共收治19例胃泌素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给药后有明显疗效的患者共12例.胃泌素瘤(gastrinoma)是一种具有分泌胃泌素功能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为胃液、胃酸分泌过多,高胃泌索血症,多发、非典型部位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腹泻等综合征群.  相似文献   

3.
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胰岛细胞瘤,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溃疡病。本文报告7例胃泌素瘤,均为中青年男性患者。临床特征为高胃泌索血症、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三联征,并有严重的并发症: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胃大部分切陈术后很快出现吻合口溃疡时要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性。测定基础胃酸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可获得定性诊断,术后血清胃泌索含量的测定还可作为判断手术效果和预后的一项指标。对术前肿瘤定位明确者行肿瘤切除术,定位不明者行手术探查,未发现肿瘤者行胃切陈术。病死率与肿瘤的良恶性无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胃泌素瘤是一种少见病,误诊率较高.该文对十余年来国内报道的有关胃泌素瘤病例的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有效的诊断路径,尽可能减少误诊,缩短诊断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方法 使用Excel对资料进行录入和整理.结果 诊断路径:出现上腹不适或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胃镜检查诊断为溃疡,经药物治疗或手术后效果不佳的病例,应考虑胃泌素瘤可能.结论 作者认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应常规与胃泌素瘤鉴别,提高胃泌素瘤的诊断应有合理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5.
何双梧 《重庆医学》1993,22(2):111-113
胃泌素瘤是一种胰岛非β细胞瘤,以高胃酸分泌和顽固性溃疡病为特征。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次报告2例,故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1960年Gregory等从病人胰腺肿瘤中分离出胃泌素,而于1964年定名为胃泌素瘤。关于本病的诊治有不同观点,现将近年新进展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泌素瘤长期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泌素瘤长期误诊1例贾兆通病人,女,47岁。因上腹痛7年,发现腹部包块30d,黑便1d入院。7年前病人感上腹部烧灼样疼痛,饭前及夜间明显,进食后缓解,伴泛酸、嗳气,有时腹泻,多为水样便。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予制酸药及甲氰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泌素瘤在临床治疗中的用药方法. 方法化疗中链佐星(Streptozotocin)、5-FU、多柔比星、干扰素-α、达卡巴嗪(Dacarbazine)都起到很好的疗效,给药前后以及给药期间应连续进行尿分析、血尿氮、血浆肌酐、血清电解质和肌酐清除率的测定以监测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人尿表皮生长因子(hEGF)与某些胃部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检查244例胃部疾病患者和66例正常人,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随意尿hEGF的水平。结果①胃癌组患者尿bEGF水平明显升高,与消化性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②消化性溃疡组和慢性胃炎组尿hEGF水平明显升高者中76.5%的胃粘膜伴有间变或肠化,且随着hECF水平升高胃粘膜间变或肠化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结论尿hEGF水平升高与胃癌及胃部癌前病变可能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56例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6例中除有两例中转开腹外,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5min,住院时间3~5d,平均4d,均未发生皮下气肿、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具有损伤轻、操作简单、干扰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胃溃疡与幽门螺旋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3组不同病理取材的消化性胃溃疡病例,经HE、碱性复红及W-S染色,回顾性检查幽门螺旋菌。检出率分别为:粘膜活检组65.0%;胃切除常规组84.6%;胃切除粘膜席卷组100%。其结果说明HP与消化性胃溃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516例有消化道不适症状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情况。总感染率为37.9%。活动性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及复合溃疡HP感染率分别为86%,62.3%,63.6%和64.3%;而非动性慢性胃炎及胃癌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和24.2%。两组的HP感染率有明显差别(P<0.01)。结果提示HP感染与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亦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影响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质量 (QOUH)及复发的因素 ,对 2 5 3例胃镜确诊的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患者进行 1年随访。结果表明 :完成治疗及随访的 2 2 9例患者溃疡愈合率 10 0 %。Sa期溃疡瘢痕较Sb和Sc期更易复发 ( P <0 .0 5 ) ,Sa期无一例复发。溃疡复发者HP( +)显著高于HP( -) ( P <0 .0 5 )。溃疡直径≥ 2 .1cm、线状和深凹陷溃疡治疗后溃疡瘢痕保持在Sc期者较溃疡直径≤ 2 .0cm、类圆形及星形、霜斑样、浅凹陷及凹陷的溃疡明显增多(P <0 .0 5 ) ,其复发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且短期延长抑酸剂治疗时间并不能改善QOUH而降低溃疡复发。提示对HP( +)、线状的、深凹陷的或直径≥ 2 .1cm溃疡患者 ,应长期用抑酸剂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与胃粘膜的菌谱构成。方法:对75例消化性溃疡和57例胃癌患者胃液与胃粘膜进行菌谱分析。结果:(1)胃粘膜细菌阳性检出率溃疡组为94.23%,胃癌组为100.00%,胃液细菌检出率溃疡组和胃癌组分别为36.00%,78.95%。(2)细菌阳性检出组胃液pH均值为4.77±2.44,阴性组为2.05±0.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H值升高与细菌检出率呈正相关。(3)胃液菌谱主要由四联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氏菌等构成,胃粘膜菌谱以厌氧菌为主。(4)溃疡组与胃癌组菌群构成不同,后者亚硝化菌株、类杆菌及梭菌等检出较前者多。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 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 pH 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 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中测定铜、锌、镉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其锌较正常人为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抗酸及抗胆碱能药的应用,还应补充锌制剂,从而为拓宽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另外,本文还对锌制剂加速溃疡愈合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国华  谢玮琳 《现代医学》1989,17(3):134-135
对113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胃粘膜活检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后查找幽门弯曲菌(CP)。结果各种胃部疾病患者CP检出总阳性率为62.8%(71/113),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分别为77.5%(31/40)、65.2%(15/23)、64.3%(9/14)及72.2%(13/1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活动性慢性胃炎的CP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慢性胃炎(P<0.05)。提示C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胃癌与胃溃疡病人头发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测定55例胃癌、13例胃溃疡病人头发中锶、铅、锌、铜、镍、铁、锰、铬、钛、钙等1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同期苏州地区115名正常成人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相比结果,胃癌组发 Sr、Zn、Cu、Ca 含量明显下降,符合多数肿瘤病人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胃癌组发 Sr、Zn、Cu、Ca 的下降明显高于胃溃疡组,胃癌组 Sr 的下降和胃溃疡组 Fe 的升高也均有临床意义,有助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而胃癌组发 Zn 的下降和胃溃疡组发 Zn 的升高,对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