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汤出自《伤寒论》,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笔者常用此方加味,治疗呕吐、呃逆、嗳气等病,均获良效,现举例三则,以供同道参考。一、呕吐(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李××,女,38岁,社员。1979年8月13日就诊。自诉胃脘闷胀三年,呕吐酸臭,嗳气,食不下半月。屡治无效,经X线胃钡餐透视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诊其脉弱,舌淡红,苔薄白腻。辨证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逆不降。处方:旋复花15克代赭石18克党参15克法半夏10克大枣10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养阴和胃、降逆止呕法治疗妊娠恶阻 3 6例 ,收到止呕快、胃纳功能恢复迅速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 6例中 ,年龄 2 1~ 2 5岁 18例 ,2 5~ 3 0岁 15例 ,3 0岁以上 3例 ;初孕 2 9例 ,孕 2次以上 7例 ;孕期 42~ 65天。均有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唇干舌燥之症。妊娠免疫试验均呈阳性反应 ,尿酮体呈阳性反应 6例。2 治疗方法药用苏叶、竹茹、麦冬各 12 g,黄连、陈皮、砂仁 (后下 )、人参各 6g,乌梅 10 g。每日 1剂 ,清水煎汤 ,分 2次温服。形体干瘦 ,口干舌燥 ,阴液亏耗明显者 ,用 5%葡萄糖盐水滴注 ,补充体液一般每日 2 0 0 0…  相似文献   

3.
杨书侠 《山西中医》2005,21(5):37-3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缓慢,病势缠绵,系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伤后导致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一种病证.在临床上可归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发病原因多系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逸太过或药物毒副作用,导致胃失和降,气机郁滞,郁而不通,不通则痛.笔者临证学习郦永平教授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体会颇多,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每日口服2次,20 mg/次,莫沙必利每日口服3次,5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胃四合汤加减口服(药物组成:姜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甘草5 g,党参2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吴茱萸5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柴胡10 g,茯苓20 g)。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8.9%和66.67%(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5 a复发率治疗组为19.05%,对照组为35.7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食管炎疗效显著,复发率底。  相似文献   

6.
浅谈“胃不和则卧不安”河北省涞水县医院 (074100)刘兴武关键词胃失和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  相似文献   

7.
胃气动力理论与临床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蔚文 《新中医》1998,30(1):3-5
文章温习《内经》对胃气的生理和病理论述。认为胃气的下降运动是一个中医的食管胃肠动力概念,指出相地于目前胃肠动力西药的临床疗效和范围欠理想来讲,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证论处理食管胃肠动力异常的病症上有较明显的优势。作者列兴起个中医胃气上逆证伴食管收缩传导异常,经辨证论治后痊愈的典型病例,对中知胃气动力概念的理论认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认为胃不和的原因有四:水气上客、痰火宿滞、饮食停积和燥尿内结;卧不安,是指不能平卧、展转不宁。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临床诊治中体会到 ,胃脘痛的辨证治疗 ,首先须辨明虚实。治疗上胃宜降则和 ,“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 ,而“滞”是胃的病理特点 ,所以治疗胃脘痛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通则不痛”,胃实者宜导滞祛邪 ,胃虚者宜补虚行滞 ,灵活运用 ,方可收效。以下是本人辨治胃脘痛的一点体会。1 肝胃郁热本证以胃脘灼痛 ,嘈杂呕吐泛酸 ,口干苦喜饮 ,大便干结 ,小便色黄 ,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主症。治宜降逆通便 ,疏肝和胃。方用生大黄、吴茱萸、制香附、延胡索、广木香、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川朴、砂仁、白豆蔻、青皮、陈皮、半夏、炒枳实。此…  相似文献   

10.
宣降肺气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宣肺法、降肺法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给予口服宣肺方或降肺方治疗;西药组给予静滴喘定治疗;中西药组中药和西药并用。10 d为一疗程,用药1疗程,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和中西药组均能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以宣降肺气法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消化不良即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这是必备的一项,还可包括下列症状中的一项或数项: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从这个定义可以理解,消化不良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分别,前者能找到器质性疾病,系由器质性疾病所引起,后者则除外器质性疾病。这里讨论消化不良,便以之为前提。1 病证归纳上溯《金匮》从病理来说,中医对消化不良的认识是一致而确切的,那就是运化失其常度,至于症状和证候的归纳,就显得涣散了。当代的中医内科分…  相似文献   

12.
胃排空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排空检测的临床应用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10)赵荣菜,王立关键词胃排空,胃动力障碍,胃失和降胃排空障碍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常见有糖尿病性胃轻瘫。手术后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慢性胃炎常有胃排空延迟,临床上出现胃脘胀满甚或早饱、暖气等消...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门诊诊治2例急性神经性呕吐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范平  陈革妃 《河南中医》2011,31(3):267-267
目的:观察温胆汤治疗慢性咳嗽胃气上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慢性咳嗽胃气上逆证患者采用口服温胆汤治疗,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分服,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30例患者痊愈8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结论:温胆汤治疗慢性咳嗽胃气上逆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杜文森 《中医研究》2014,(12):37-39
邱保国教授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的第三批师带徒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采用中医、西医两种方法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在辨证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方面,学验丰富、造诣颇深。邱老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脾肾阳虚,胃阳衰败,痰湿内阻;或因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病。临床治疗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补益脾胃、温阳祛寒、降逆化痰,滋养胃阴,降逆宽中为治则,治疗各种疑难性胃轻瘫症,效果明显,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中医称为妊娠恶阻.由于频繁的恶心呕吐,反复发作,常引起体液平衡失调及新陈代谢障碍,以致孕妇营养受到严重影响,极少数患者可因剧吐并发酸中毒,或肝肾功能衰竭等.笔者应用健胃降逆法治疗本病6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胃舒宝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灵、吗丁啉、胃舒宝;对照组单纯应用奥美拉唑、阿莫灵、吗丁啉。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及胃镜改变。[结果]治疗组51例中,痊愈20例,有效25例,无效6例。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显著,胃镜检查结果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3年来,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治疗贲门炎,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观察。现将资料完整的59例治疗情况作一小结。1 临床资料两组共59例,均为门诊病人,依照就诊日期,双日为治疗组,单日为对照组。治疗组31例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2~69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7年,平均8年。对照组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2年,平均7年半。两组病例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贲门炎。2 治疗方法治疗组基本方药用:法半夏12g,黄连10g,黄芩15g,干姜5g,党参、枳实各15g,煅瓦楞子、乌贼骨各30g,白及10g,白花蛇舌草30g。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胃舒宝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灵、吗丁啉、胃舒宝;对照组单纯应用奥美拉唑、阿莫灵、吗丁啉。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及胃镜改变。[结果]治疗组51例中,痊愈20例,有效25例,无效6例。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显著,胃镜检查结果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夏晨 《四川中医》2011,(6):8-10
胃病胃气上逆证为各种胃病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呃逆、噎膈、呕吐等病证。盛灿若老师认为,其病机除胃病外,和脾最为密切,还涉及其它脏腑病变。针灸以和胃降逆、运脾升清为大法,以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同时兼以辨证施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