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 ,男 ,6 0岁 ,因反复胸闷 8h ,加重 2h入院。患者于入院 8h始无明显诱因感胸闷 ,并感胸骨后压榨感 ,无胸痛、气紧、心悸 ,持续约 3~ 5min后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数次 ,2h前胸闷再发 ,平卧时加重 ,坐位时稍缓解 ,伴恶心、出汗、无胸痛、气紧、咳嗽 ,自服地奥心血康后无明显缓解 ,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7年 ,长期服用尼群地平 ,血压控制理想 ,入院体检血压 180 / 95mmHg ,心率 72次 /分 ,心律齐 ,未闻及杂音 ,心浊音界正常 ,急诊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Ⅱ、Ⅲ、avFST段水平上抬约 0 .1mv ,V5~V8ST的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7%、8.9%、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②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8%),P<0.05。③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④NQMI组住院病死率为6.7%,低于QMI组(16.5%),P<0.05;而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⑤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12.1%),P<0.05;⑥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NQMI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Q波性心肌梗死(NQWMI)与Q波性心肌梗死(QWMI)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有某些不同,近十几年来已有一些报道,但国内尚未见大组资料报道。本文对9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旨在临床估计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自20世纪末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NQAMI)检出率也逐年增加.本文对36例NQAMI与同期140例有Q波急性心肌梗死(Q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探讨NQAMI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属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之所以称之为“UCAD”,就是UAP或NQMI既可以好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以发展为Q波心肌梗死或猝死。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斑块上纤维帽发生裂隙或破裂出血,导致血小板聚集与激活、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8.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后15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领域的两大进展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和直接PTCA。它们与阿司匹林、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共同开创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时代。每年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尽管有了抗血小板、抗凝和他汀类等稳定斑块的强有力的药物,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仍未获得突破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变率高于QMI,前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差。  相似文献   

12.
32例NQMI LDH1/LDH2皆〉1,平均为1.24,最早在发病后9h出现,平均持续13.5d,认为可作为NQMI诊断指标。心电图按Ogawa分类,Ⅰ、Ⅱ、Ⅲ型CK均值分别为286、406、304U,此分型与心肌酶谱活力升高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3.
王莉 《华夏医学》2002,15(3):352-353
在临床上引起异常 Q波的情况很多 ,多数异常 Q波是由心肌梗死引起 ,但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均能在心电图显示异常 Q波 ;反之 ,心电图产生的异常 Q波又非由心肌梗死引起 ,这些异常 Q波不一定是心肌坏死的反映。现将笔者收集的 1 6例非梗死性 Q波做分析、探讨 ,旨在提高对异常 Q波的认识 ,对非梗死性 Q波做出正确的诊断 ,以免误诊为心肌梗死。1 临床资料1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 995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 382例其中出现异常 Q波 8例 ,急性左心衰 2 56例中出现异常 Q波 4例 ,肺气肿、慢性肺心病 2 51例中出现异常 Q…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Q波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识别作用。方法:研究196例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80例,ST段压低57例,仅有T波变化59例),全部进入CCU病房进行24h二维(16节段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室壁运动异常(WMA),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左室射血功能(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36例预后不良,与预后不良的主要有关因素有年龄,WMSI,ESV,EF和ST段压低,各因素对早期临床事件阳性和阴性的预见价值ST段压低为0.30和0.87;MWA>3节段烟0.28和0.86;WMSI>1.33为0.28和0.87;收缩末容积(ESV)>46ml为0.49和0.91;ST段压低和WMA异常>3节段为0.60和0.88。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资料,有助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识别。非Q波心肌梗死伴有ST段压低和更广泛的WMA的患者高危患者,应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我们观察1998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经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而之前误诊为非Q波心肌梗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心肌梗死分为有Q波心肌梗死和无Q波心肌梗死,临床上发现心电图有Q波的,可能是心肌梗死,但也可能不是心肌梗死,要结合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来确定。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男,78岁,退休工人。主因反复发作心前区疼痛  相似文献   

17.
<正> 心肌梗死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死(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旨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与QMI有很大的不同,几个研究报道NQMI病人患者梗死范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23例NQMI患者血清cTnI浓度,将其阳性率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作比较。结果:cTnI升高共23例,阳性率100%,峰值平均值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界定值的20倍。CK-MB升高16例,阳性率为69.6%,峰值平均值为正常值上限的5.6倍。结论:肌钙蛋白Ⅰ在NQMI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非Q波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6例诊断明确非Q波心肌梗死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监删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闻明显减少(P〈0.01),缺血性ST段下移改善,对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非Q波心肌梗死,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