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雪辉  王钦习  张通  安丰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83-85,i0002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腰椎动态MRI检查,了解骨质疏松磁共振动态增强特点。方法:选择2004-03/2005-01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腰椎动态增强磁共振者52例。根据资料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20例,骨质疏松组32例,均行腰椎常规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观察腰椎图像的信号特点,测量动态增强曲线的最大对比增强率、到达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和曲线的斜率。结果:51例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松质骨均有不同程度的MRI信号改变。T1WI像20例椎体呈不均匀性斑片状增高。T2WI像12例腰椎信号无明显改变,5例信号轻度增高。②最大对比增强率:正常对照组高于骨质疏松组[(65.32&;#177;45.89)%,(34.87&;#177;19.45)%,F=204.4,P〈0.001]。③到达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动态增强曲线的斜率:正常对照组高于骨质疏松组(2.05&;#177;1.67,1.03&;#177;0.53。P=0.004)。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以观察椎体骨质的血液灌注,骨质疏松者腰椎血液灌注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暂时性骨质疏松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暂时性骨质疏松的MRI表现。6例均行常规轴位MRT1WI和T2WI及冠状位T1WI、T2WI、STIR像。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15—65岁。结果6例均为双髋部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正常信号1例,中-高信号2例,高信号3例。STIR像均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见髋臼受累1例,股骨头受累2例,关节腔积液6例。结论MRI是诊断暂时性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腰椎动态MRI检查,了解骨质疏松磁共振动态增强特点。方法:选择2004-03/2005-01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腰椎动态增强磁共振者52例。根据资料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20例,骨质疏松组32例,均行腰椎常规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观察腰椎图像的信号特点,测量动态增强曲线的最大对比增强率、到达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和曲线的斜率。结果:51例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松质骨均有不同程度的MRI信号改变。T1WI像20例椎体呈不均匀性斑片状增高。T2WI像12例腰椎信号无明显改变,5例信号轻度增高。②最大对比增强率:正常对照组高于骨质疏松组眼(65.32±45.89)%,(34.87±19.45)%,F=204.4,P<0.001演。③到达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动态增强曲线的斜率:正常对照组高于骨质疏松组(2.05±1.67,1.03±0.53,P=0.004)。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以观察椎体骨质的血液灌注;;骨质疏松者腰椎血液灌注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隙感染的MRI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MRI影像学特性,探讨MRI对早期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腰椎间隙感染的MRI表现。结果8例患者中有11个椎间盘感染,其中其中腰3.4椎间隙受累1个,腰4.5椎间隙受累7个,腰5骶1椎间隙受累3个。MRI表现为感染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不同程度的破坏、碎裂,呈长T1长亿信号,12聊上髓核内正常裂隙状短12信号消失,相邻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3例行增强MRI扫描,病变椎间盘及邻近椎体、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结论MRI对诊断腰椎间隙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准确鉴别本病与椎体结核与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常腰椎骨髓MRI信号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正常人体腰椎骨髓MRI信号随年龄,性别变化的类型及其规律。方法 随机选择了436例正常腰椎的MRI照片,以T1WI为重点,进行回顾性观察,将腰椎内出现的信号变化归类总结,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依据椎体内信号的不同将其分为四型(九亚型)。统计学显示信号形态与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 腰椎椎体内的MRI信号随年龄而变化,了解其形态及变化规律对正确认识正常腰椎骨髓及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磁化传递成像(MTI)及多回波Dixon技术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例接受L2~L4定量CT(QCT)及MR(MTI及多回波Dixon定量技术)检查患者,根据QCT所测骨密度(BMD)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BMD<80 mg/cm3)、骨量减低组(BMD 80~120 mg/cm3)及骨量正常组(BMD>120 mg/cm3),比较3组一般资料、L2~L4椎体磁化传递率(MTR)及脂肪分数(FF)。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结果 QCT诊断骨质疏松64例、骨量减低72例、骨量正常70例,3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BMD、FF及M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多回波Dixon的回归方程为Logist(PFF)=0.15×年龄+0.58×BMI+0.04×FF-27.09,基于MTI的回归方程为Logist(P...  相似文献   

7.
例1,女,72岁.左下肢痛2月余,进行性加重.腰椎平片示退行性变,CT扫描示腰5骶1椎管左侧肿物,临床疑为神经源性肿瘤.MR平扫示腰5骶1椎管左侧椎小关节内前方囊性肿物,硬膜囊及左侧神经根受压,并椎小关节明显退行性改变.增强扫描见肿物壁不规则强化,肿物直径为1.5 cm.MRI诊断:椎小关节滑膜囊肿.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滑脱前期腰椎弓峡部裂(SPL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PLS患者69例,对照组69例,由3名资深的影像科医师盲法阅读每个患者的MRI图像。结果 SPLS组中在MRI旁矢状面图像均可见椎弓峡部骨质连续性中断,63例显示断端间可见不同程度分离、错位、成角,与上位腰椎椎弓峡部对照可见失去叠瓦状走行规律,60例显示远侧断端向后下移。SPLS组中显示L5间盘退变6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P〈0.05)。SPLS组可见脊柱发育畸形3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1,P〈0.05)。结论 MRI对SPL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SPLS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椎弓后部的移位,与上下位椎弓峡部对照失去叠瓦状走行,为诊断椎弓峡部裂的重要的间接征象,当峡部裂直接征象未能显示时,看到此征象应想到本病可能。可为临床评价提供正确、全面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0例患者分别按腰椎和髋部骨密度T分数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所有患者均行MRI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MRI化学位移成像中同反相位图像上腰椎1-4椎体的信号强度,计算椎体信号下降指数,分析3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的差异,并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59.73%(21.84%-72.35%)、59.64%(21.55%-78.42%)、57.04%(34.77%-77.30%),通过两两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685)。按照髋部骨密度分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信号下降指数中位数分别是62.41%(21.84%-77.63%)、58.39%(40.96%-78.42%)、54.76%(21.55%-77.30%),通过两两比较,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髋部骨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p=0.351,P=0.004),腰椎信号下降指数和腰椎骨密度值无显著相关(P=0.379)。结论:MR化学位移成像通过测量椎体信号下降指数能够反映椎体骨髓脂肪含量变化,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MRI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的食管MRI。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常规行矢状面扫描:视野 23cm×23cm~36cm×36cm、层厚 3. 5~4mm,横断面扫描:视野 20cm ×20cm~26cm × 26cm、层厚 6~10mm,矩阵192×256, 3~4次采集。结果:正常节段食管在 T1WI上显示为低到等信号;在 T2WI上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均呈高信号而肌层呈低到等信号,两种信号对比明显,矢状面上可以看到高信号的粘膜线,在横断面上粘膜线呈环形。对于发生肿瘤的节段,矢状面上T1WI可见食管不规则增粗形成肿块,T2WI肿瘤呈低到等或不均匀信号并可看到高信号的粘膜线中断。在横断面上食管壁非对称性增厚形成以管壁为轴心的软组织肿块,食管管腔不规则狭窄,T2WI上环形高信号的粘膜线中断。结论:MRI有很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尤其是在 T2WI上可以清晰地区分食管壁的粘膜层和肌层,结合MRI能够矢状面成像观察食管长轴全貌的优势。MRI在食管癌的诊断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人腰椎静脉系统在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MRV)的显示率,初步确定正常人腰椎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范围。方法 志愿者62例。采用3D-FFE序列三维MR增强扫描,分别观察不同年龄组间各段椎管内、外静脉显示情况。选择椎管内静脉显示良好者测量各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结果 除L1、L2水平左右吻合静脉外,41岁以上组的静脉显示率均低于40岁以下组。椎管内前静脉的平均宽度L1~L5逐渐增粗。年龄、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能满意地显示椎管内静脉各分支及椎管外静脉的全貌,有利于对腰椎静脉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Continued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穿刺点的解剖学依据和提高引流效果。方法选择64例行腰椎MRI检查的成年人,正中矢状面扫描进行穿刺点解剖学测量分析,即从L3-4和L4-5椎间盘的中点做一与椎管垂直的直线,命名为H1和H2线;该线与椎管前后径交点的中点即为两椎间隙的测量点(A点为L3-4,B点为L4-5)。分别测量A、B点到脊髓圆锥和硬膜囊终点的直线距离,H1和H2线与皮肤的交点S1和S1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结果S1和S1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分别为(51.3±7.4)mm,(53.3±8.4)mm。A、B点到脊髓圆锥的距离分别为(90.1±16.4)mm,(121.9±17.3)mm;A、B点到硬膜囊终点的直线距离分别为(91.1±14.4)mm,(61.6±13.0)mm。比较A、B点到脊髓圆锥的距离及B点到脊髓圆锥和硬膜囊终点直线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首选L4-5间隙穿刺头向置管;若选择L3-4间隙穿刺,头向和尾向置管都可行,但头向置管有利于引流。  相似文献   

13.
椎基动脉病变多种多样,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需通过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近年来,超声、计算机断层影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日臻完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然而,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与缺陷,通过了解这些新技术的优缺点,并合理搭配使用,能使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肺吸虫脑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例肺吸虫脑病的MRI表现并就MRI的诊断价值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5.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MR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MR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室管膜下瘤MRI表现。结果室管膜下瘤特征性表现为:①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侧脑室和透明隔;②肿瘤有光滑清楚的边界;③MR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示肿瘤呈高信号;④MR增强扫描,肿瘤多数无强化征象。结论 颅内室管膜下瘤有较为持征性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这些MR影像特征有助于室管膜下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6.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I表现及其生长特点。材料与方法:搜集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使用GE Vectra 0.5T MR扫描机,行SE序列常规矢状位T1WI、冠状位T1WI、T2WI及质子加权成像,必要时再作轴位扫描。42例作了增强扫描。结果:实质性肿瘤T1WI为中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质子加权像为稍高或高信号。囊变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为T1WI、T2WI均高信号。增强后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其生长特点多向鞍外发展:鞍隔突破,视交叉、三脑室受压;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棉窦受累等。结论:MRI具有对不同组织有较好的分辨率和三维成像的特点,可以反映肿瘤向各个方向的生长情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作者对40例皮层脑梗塞的磁共振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5至78岁,平均60、7岁。结果;磁共振检查40例均能清楚显示皮层梗塞的存在,其中27例累及皮层,13例同时累及皮层下。梗塞区域具有长T1长T2信号特点,以T2加权像显示梗塞形态及范围最好,是高信号。单纯累及皮层岩是脑回样,而同时累及皮层下白质者呈三角形或扇形。合并有出血者T1加权病变区皮层内可见细线样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脑回样强化。结论:作者认为磁共振是诊断皮层脑梗塞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对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研究MRI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及分期诊断的能力,讨论对诊断准确性有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328人次行前列腺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178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的MRI表现及分期,并与临床病理分期对照。结果:MRI能显示83.1%的前列腺癌,分期的准确率为82.0%。前列腺活检后3周内、内分泌治疗后,既往患前列腺炎的患者定性诊断准确率稍低,注意观察前列腺尖部,神经血管束及包膜轻度不规则的情况可提高定性和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对中央带病灶MRI诊断效果不好,结论:MRI是评价前列腺癌的一种很好的影像学方法。对病史资料全面了解。根据情况运用多种MRI检查方法及不断总结提高诊断者的经验会提高MRI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