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苍白球内侧部 (Gpi)、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联合同期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PD)的疗效 ,以及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① 5 0例患者分为以震颤为主伴肢体僵硬者为AB型 ,肌僵硬为主伴震颤者为BA型。术前后开、关状态采用UP DRS评分和HoehnYehr分级。②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采用CRW定向仪 ,应用PhilipsGyroscanNT 1,0teslaMR扫描仪解剖靶点定位。术中靶点微电极纪录及行电刺激验证靶点。制作毁损灶达 4~ 6mm圆柱体。结果 :术后 1~ 2周开、关状态UPDRS分别改善为 13.2± 5 .1和 15 .2± 2 .5。随访 6~ 14个月 ,UPDRS分别改善为 14.2± 3.1和 16 .2± 2 .5。HoehnYehr分级为 1.4± 0 .5 ,震颤完全消失 ,肌僵硬及运动迟缓改善 ,肢体活动灵活 ,步态和身体姿势进步显著。无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结论 :本方法未增加手术危险性 ,两个靶点作用互补 ,“开”“关”状态改善显著。对Gpi、丘脑Vim核的毁损的先后次序、毁损范围、毁损的程度应该依据患者的症状而定。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实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γ刀和X刀的结构、物理剂量特性及照射技术。采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非共面多弧聚束照射及动态旋转照射的X刀技术,其剂量分布可以与γ刀的剂量分布媲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放射生物学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精确定位、精确照射对病变靶区实施单次大剂量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的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1)对240例PD患者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2)30例PD患者在术后3~12个月(平均6·5个月)CT扫描,观测脑内核团毁损灶33个(其中3例患者为双侧手术):右苍白球腹后内侧核(Gpi)毁损灶14个、左Gpi核毁损灶6个,右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灶2个、左Vim核毁损灶11个,对毁损灶最大层面积、术侧CT值(任意值)、健侧对应点CT值(标准值)测量,并算出毁损灶与健侧CT值的差值。结果(1)PD的CT表现主要为中央型弥漫性脑萎缩,以脑室系统扩大为主,轻度脑萎缩46.67%(112/240),中度脑萎缩40%(96/240),重度脑萎缩3.33%(8/240),正常10%(24/240)。(2)33个毁损靶灶之圆形占27·27%(9/33);类圆形占60·61%(20/33);片状不规则形占12·12%(4/33)。毁损灶的面积Gpi核平均(28·01±2.15)mm2,Vim核平均为(14.03±1.24)mm2,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毁损灶Gpi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1.80±0.87)HU,Vim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0.80±1.28)HU,两者亦有差异性(P<0·05)。结论PD患者术前CT扫描对掌握手术适应证较重要,重度脑萎缩患者提示不宜做外科手术治疗。术后CT扫描观察毁损灶之形态、面积、密度变化等影像学改变,有利于对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评估提供一定证据。  相似文献   

4.
伽玛刀治疗帕金森病在MRI图像上靶点坐标标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伽玛刀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坐标标定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在17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测量和比较前连合(AC)和后连合(PC)的坐标。推导靶点坐标计算公式。比较在不同情况下公式法和划线法标定靶点坐标的差别。结果:4例AC和PC处于同一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上,划线法和公式法标定的靶点坐标值相同;13例AC和PC处于不同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上,前者标定的靶点坐标要比后者标定的靶点坐标偏后、偏高或偏低。结论:在AC和PC处于不同层面时,公式法可纠正划线法在标定靶点坐标上的偏差,主要是Shot 2的Y值。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毁损手术的疗效因素。方法分析20多年来我院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组病例症状完全控制950例(74.21%),症状控制伴有肢体麻木、发音、情感、智能障碍270例(21.09%)。无效50例(3.9%),恶化10例(0.78%)。结论CT及MRI靶点定位法与脑室造影定位法无显著差异,而靶点定位、毁损范围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中间核(Vim)的电生理特性,寻找应用微电极来确定丘脑腹中间作为核毁损术靶点的方法。方法 在对2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微电极引导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比较Vim与其周围结构背景放电、放电幅度和放电频率的差异,比较运动觉神经元和震颤细胞对微刺激的反应。结果 腹中间核与腹外侧核、腹后核和内囊的背景放电和放电幅度不同,根据神经元在主动和(或)被动活动对侧肢体时放电是否变化,将震颤细胞分为两类,两类震颤细胞的分布及微刺激时引起对侧肢体震颤的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运动觉神经元和震颤细胞在微刺激时引起对侧肢体震颤的变化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微记录能确定Vim前界,联合应用微刺激和微记录才能迅速、准确的确定Vim后界及手术靶点内外侧界。毁损靶区应包括在主动和(或)被动活动对侧肢体时放电变化的震颤细胞和运动觉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 (PD)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 6 9例PD患者实施脑立体定向术 ,采用UPDRS评分量表及Schwab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病情评分 ,分析手术对PD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对震颤和强直的改善率达到 10 0 % ,并发颅脑出血 1例 ,占 1 45 %。结论 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D的综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放射治疗颅脑疾病时照射颞区和听区易使听通路及脑干受累。为避开此照射野并探讨脑干功能放射损伤的情况,笔者选择猫右侧丘脑为照射靶区,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即X刀,以20,80Gy照射该区,并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o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为指标,检测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的脑干功能情况,同时进行耳蜗毛细胞铺片光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袁桔华  刘娴 《武警医学》2002,13(4):247-247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常见病 ,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现在我院采用脑内苍白球侧部和丘脑腹外侧核区联合靶点毁损术治疗 5 0例帕金森病 ,达到较好的效果 ,现将 5 0例该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自 2 0 0 1年 3月~ 7月 ,共 5 0例PD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39例 ,女性 11例 ,年龄 4 5~ 78岁 ,病程 1~ 2 8a,术前有高血压史 8例 ,糖尿病史者 3例。2 护理2 1 术前护理2 1 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 ,我们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对待患者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10.
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技术与伽玛刀结合治疗颅内病变患者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2-72岁,平均41岁。病变部位:鞍区21例,大脑半球10例,基底节区9例,小脑半球5例,脑干4例,多发6例。治疗方式为立体定向活检和(或)囊腔穿刺抽吸囊液+伽玛刀治疗。结果47例活检中44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阳性活检率为93.6%。囊腔穿刺抽出囊液1-30ml,穿刺后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说明该联合治疗技术在可在病人接受伽玛刀治疗的同时做出病理学诊断,利用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囊腔穿刺可迅速降低颅内压力,改善病人症状,减少病变体积及周围 脑组织放射性损伤,扩大了伽玛刀治疗适应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实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γ刀和X刀的结构、物理剂量特性及照射技术。采用等中心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非共面多弧聚束照射及动态旋转照射的X刀技术,其剂量分布可以与γ刀的剂量分布媲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的放射生物学反应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精确定位、精确照射对病变靶区实施单次大剂量致死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量表评估帕金森病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良Wsbster记分量表评价电生理引导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病人与方法:应用改良Webster症状评分表,对帕金森病人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10组症状记分,1~10分为轻度障碍;11~20分为中度障碍;21~30分为重度障碍;术后改善25%以下为无效,26%~50%为有效,51%~75%为显效,75%以上为特别显效。结果:术前评分为19.90±5.27,术后评分10.57±6.10,平均改善(8.95±3.37)分,差异非常显著,但无1例症状完全消除:其中特别显效4例(9.5%);显效17例(40.5%);有效16例(38.1%),总有效率为88.1%,单靶点毁损34例,改善8.59±3.53,双靶点8例,改善(10.00±4.14)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组统计结果表明,症状轻者术后改善的百分比较高。讨论:电生理引导脑内核团毁损术尚不能完全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但可使其明显改善;单侧双靶点毁损与单靶点毁损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症状较轻者术后改善明显。本文对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以及手术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讨论。结论:对于药物疗效降低以及出现毒副作用的帕金森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主要以症状控制的药物治疗为主,但仍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细胞治疗可通过神经移植来替代和修复PD中丢失或损伤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改善或逆转疾病的进程,为P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作者主要介绍PD细胞治疗的背景,并对目前不同细胞来源的治疗进展和利弊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畸形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近下来伴随计算机、现代影像学和现代放疗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临床应用治疗肿瘤和一些良性疾病具有靶区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特点。本文就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动静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脑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用于治疗脑肿瘤已多年 ,对治疗后肿瘤的病理变化报道甚少 ,且多为动物实验[1~2 ]。我们收集经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又行手术切除的脑肿瘤标本 ,观察这些肿瘤的病理学改变。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又手术切除的脑肿瘤标本 2 4例。经常规石蜡制片 ,HE染色。美国产Varian 60 0c直线加速器和德国Fisher公司ZD立体定向手术系统 ,准直器直径 10~ 2 3mm ,以等中心剂量的 80 %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边缘 ,并以此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 ,总剂量 16~ 3 6Gy ,分次剂量 :8~ 12Gy…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剂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伽玛刀为代表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数万例病人的良好疗效已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怎样的剂量才最安全、最有效 ,仍值得探讨。本文结合文献和实际就此谈谈体会。1 等效剂量与脑损伤发生率的计算公式常规放疗中为了量化治疗的生物学效应 ,人们一直在探索。 Ellis分别在 1 967年和 1 969年提出了 "名义标准剂量 NSD( Nominal Standard Dose)”和“部分耐受剂量 PT( Partial Tolerance)”。 Ortan于 1 973年提出了“时间剂量因子 TDF( Time,Dose,and Fractionation Factors)”[1,2 ] …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6-羟多巴胺损伤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基础上,应用放射配基结合方法及Scanchard作图,测定不同时间点模型鼠及对照鼠尾壳核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结果显示,模型鼠毁损侧尾壳多巴胺D2受体Bmax显著升高,KD值显著降低,在1个月模型组达到高峰。D1受体除了2周模型组Bmax轻度升高,KD值轻度降低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表明帕金森病模型鼠毁损侧尾壳核存在D2受体上行调节,受体亲合力增高,D1受体活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自行编制的不可见靶点计算软件STZ确定脑内靶点坐标与实际手术靶点坐标的一致性.方法应用STZ软件对手术效果良好的7例8组帕金森病苍白球/丘脑Vim核切开术靶点坐标进行计算.并与实际靶点进行比较.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均数t检验法对两组坐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坐标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TZ计算软件计算脑内不可见靶点与实际靶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准确、迅速、易于使用的优点,且不要求AC、PC两点在同一影像平面上.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形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造成帕金森病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通过脑内移植未分化的多巴胺神经元,替代帕金森病患者坏死的多巴胺神经元,可以使患者症状好转和功能恢复。本文描述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新的临床试验前景,简要讨论和总结这些在动物实验和人体上进行的试验所得到的结论和新发现,并讨论移植引起的运动障碍、伦理、肿瘤形成等问题,以期解决干细胞移植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外科手术中放射技术的应用(附38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