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以探讨其发生率、发病规律、病情和预后关系。并由此评价DCG诊断SMI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DCG记录系统,对224例CAD患者连续监测24h,回放分析观察ST段移位值;心肌缺血阈等指标。结果:224例CAD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204例(91.07%),共检出694次心肌缺血发作,而其中589次为SMI(84.87%);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作以6:00~12:00时最为频繁。而0:00~6:00时出现最少;夜间缺血ST段下移持续时间延长,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值增高;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结论:DCG是较理想的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者DCG中SMI发作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SMI占总心肌缺血的86.1%,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SMI占89.1%,在不稳定心绞痛中SMI占84.7%.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06:00~12:00,占45.3%,在这一时间段中,67.1%发生在06:00~09:00.结论 DCG在临床上对SMI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及发生规律。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218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和有症状性心肌缺组。结果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6%,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73%,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较少。结论 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常见表现形式,SMI昼间发生率比夜间高,动态心电图可明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及相伴发的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评价SMI发作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SMI时ST-T改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的关系;受累导联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48例出现SMI,共计218阵SMI发作;上午6:00至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有110阵(50.5%);SMI发作快频率依赖者32例(66.7%),慢频率依赖者5例(10.4%);SMI发作伴发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79.6%;随年龄增长SMI发生率增高,年龄65-75岁患者中发生118阵,(4.3±2.9)次,人,年龄75-85岁患者中SMI发作97阵,(5.2±2.9)次/人。结论SMI是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利于评估猝死风险,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24h对冠心病者进行检测,以期对冠心病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和心律失常早期做出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冠心病者的死亡率,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确诊的336例冠心病者进行12导联DCG 24h检测.结果 336例中有ST-T缺血性变化者302例,属SMI 212例,占70.2%.分布在6:00~12:00时较多,0:00~6:00时较少.发作时心率快频依赖占63.3%,慢频依赖占11.3%.SMI多发生在运动时.结论 冠心病者在日常生活中有70.2%发生SMI,应给予早期治疗,以防止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7例经临床标准确诊的冠心病住院者进行DCG分析。结果 337例冠心病者检测出289例有缺血型ST段改变。敏感率为85.8%。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7.7%(80/289),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检出率为72.3%(209/289)。结论 DCG监测冠状动脉缺血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冠心病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规律,对148例的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发现SMI者占大多数(85.07%);分布在6:00~12:00较多,0:00~6:00较少;发作时心率≥100次/分占54.17%,≤60次/分占2.41%,大部分SMI为快频率依赖性;同时SMI多发生于休息及日常轻度活动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进行临床分析,监测135例冠心病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SMI)92例,占68.1%;伴典型心绞痛12例,占8.8%;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86例,占63.7%。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检出694阵次占57.9%。结论DCG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效可进行详细的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简称为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0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痛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220例中203例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捡出率为92.27%;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77.17%。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12导联同步DCG是捡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一种可靠以及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胸痛主诉的体检者,进行12导联DCG检查,评价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0例中有53例提示有TIB达标,并进行CAG。45例确诊为冠心病,8例CAG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2导联DCG是临床诊断冠心病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TIB的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心肌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CM3、CM2、MaVF监护导联作24h全信息记录,计算机回放、分析、记录、打印、人工判读,结合生活日志和临床分析诊断。结果 300例冠心病检出心肌缺血138例,其中SMI 103例(占74.2%)。结论 DCG是对冠心病SMI诊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动态反映SMI的程度、次数、时间以及与临床、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为制订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9月我院确诊的1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Holter记录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47例(29.4%),Holter检出心肌缺血103例(64.8%),缺血性ST段改变506阵次,其中SMI 351阵次(69.4%),有症状心肌缺血155阵次(30.6%);SMI的发作具有昼夜规律性,在凌晨6:00~12:00发作频率最高;SMI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在ST段下移幅度及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SMI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有症状心肌缺血组高。结论老年人的SMI发生率较高,Holter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80岁以上高龄者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分析568例住院的80岁以上高龄者的DCG。结果80岁以上高龄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较高,在缺血性ST—T改变的3800阵次中,无症状ST—T改变占2852阵次,占发作总数的75.05%。SMI的发作具有明显昼夜节律,凌晨6:00~11:59发作频率最高(50.88%)。结论80岁以上高龄者应常规行DCG检查,可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预防猝死及手术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88例冠心痛者的24h DCG所记录的缺血型ST段进行分析。结果88例中,缺血型ST段下移514阵次,其中SMI365阵次,占发作盛数70%;伴胸痛、胸闷不适的心肌缺血105阵次,占发作总数的20.4%。结论DCG是检测SMI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信丽  沈杰 《心脏杂志》2019,30(1):54-56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及脑钠尿肽(BNP)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 方法 住院冠心病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ECG)、DCG检查以及血浆BNP检测,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情况,并对冠心病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ST段位移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各诊断方法比较,DCG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BNP,且DCG的准确度高于ECG(P<0.05,P<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DCG联合BNP(平行试验)检测的诊断敏感度既高于DCG,也高于BNP,特异度低于DCG诊断,准确度高于ECG和BNP诊断(P<0.05,P<0.01);经过DCG的检查后结果显示,冠心病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ST段位移情况均显著多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P<0.05)。 结论 DCG对冠心病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较BNP诊断更为灵敏,BNP也可以作筛选指标,并可辅助DCG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 对350例冠心病(CHD)患者行24h DCG监测。分析SMI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阵数,时间分布,缺血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检出心肌缺血248例,其中SMI 189例,有症状心肌缺血59例。缺血性ST段改变1 769阵,其中SMI 1 412阵,有症状心肌缺血357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均以6∶00~12∶00为多见,以0∶00-6∶00最为少见。63例发作SMI 633阵,12例发作有症状心肌缺血131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肌缺血发生的比例也明显增高,以SMI更为明显。其中,41~51岁为247阵,而>61岁为763阵。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DCG对SMI的检测率高。SMI发作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SMI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及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206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Ⅰ组)和SMI(Ⅱ组),并与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对比。结果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1%,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81.2%,SMI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最少;各组HRV的特点:SMI时各时域指标依次减少,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Ⅱ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最常见表现形式,心肌缺血改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而SMI的发生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加重有关,SMI缺血程度、持续时间是引起急性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的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患者和医师所忽视,是冠心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动态心电图(DCG)在SMI的发现和诊断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分析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SMI发生规律及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9.
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l)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DCG)。按临床特征分为3组:Ⅰ组:单纯SMI;Ⅱ组:心绞痛患者伴有SMI;Ⅲ组:心肌梗死后有SMI发作。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634阵次,SMI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90.22%。发作高峰在上午6~12点,Ⅰ Ⅱ Ⅲ组的SMI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依次增加,心肌缺血幅度与病情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00—06点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自昼。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而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97例冠心病病人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762阵次,其中SMI 687阵次,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90.16%.HRV的降低与ST段压低幅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SMI相当常见,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