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例甲状腺原发性不断发展生淋巴瘤通过临床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观察,经LCA、L26、UCHL、Mac387、A-ACT、K、λ、IgG、IgM标记,结果显示肿瘤多数为B细胞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瘤细胞有IgA、K阳性与桥本氏甲状腺IgA阳性表达相同。瘤细胞浸润甲状滤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为,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起源的恶性淋巴细胞发生的淋巴瘤,属膜膜相关淋巴组织性的淋巴瘤。临床特点生长缓慢,无甲状机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1例甲状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进分析。结果71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侧颈部包块3月,无疼痛不适及吞咽困难。镜下可见甲状腺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伴大量小圆形肿瘤细胞浸润,瘤细胞小,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胞质少,核膜、核仁清晰,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呈弥漫性及结节性分布,并向甲状腺内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20( )、K链( ),不表达CK(-)、CK18(-)、Syn(-)、NSE(-)、λ链(-)、CD45RO(-)。结论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淋巴瘤非常少见,一般见于成年或老年女性。应与类癌及桥本氏甲状腺炎鉴别,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新疆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APK1和RARβ的蛋白表达特点,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APK1与RARβ在新疆地区38例甲状腺乳头癌、2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1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6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DAPK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RAR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在甲状腺良性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DAPK1与RAR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DAPK1可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DAPK1和RARβ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6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非霍奇金氏甲状腺淋巴瘤中 5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经细针穿刺确诊 1例 ,手术后确诊 5例。 6例均化疗 ,2例同时合并放疗。 4例三年内死于肿瘤 ,2例无瘤生存。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可能与桥本氏病有关。可行细针穿刺、活检手术确诊。应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12例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例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其中8全炙老年妇女。8例观察到淋巴上皮病损,有7例看到残太腺组织呈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样变。本组有2例为甲状腺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示10例为B细胞性,2例为T细胞性,分析表明;TL可能与LT时的淋巴组织有关,部分TL可从滤泡旁B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经免疫组化证实的8例B细胞性胸腺粘膜相关淋巴瘤,其特征为胸腺组织结构被中心细胞样小淋巴细胞浸润,但Hassall's小体仍可部分保存,并常形成含有分泌物的微囊,组成典型的淋巴上皮样病变,符合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特征。免疫组化反应显示多数为MB2单抗反应阳性、λ或κ阳性的B细胞,属低度恶性淋巴瘤,对该瘤的组织发生,细胞成份,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应从胸腺瘤淋巴细胞型中单独分出来。  相似文献   

7.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异质性的实体瘤。淋巴瘤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一般首发于淋巴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恶性淋巴瘤(ML)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样组织或无淋巴组织的器官,几乎人体各器官均有发生淋巴瘤的报告。晚期淋巴瘤易侵犯骨髓,甚至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是疾病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现将我院确诊1例左髂骨恶性淋巴瘤并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alpha,ESR1)在新疆地区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甲状腺癌、2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1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SR1基因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ESR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1);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与ESR1蛋白表达相关(P均〈0.05)。结论:ESR1可能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阻断其作用环节可能为治疗甲状腺癌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组织类型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甲状腺淋巴瘤的类型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 WHO2 0 0 0年淋巴肿瘤分类方案 ,光镜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肿瘤进行分类 ,根据类型分为高度和低度恶性两组 ,结合临床和其他病理学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2 2例中 MZBL 6例和 FCL 1例 ;DL BCL1 5例。与低度恶性组比较高度恶性组更常见肿瘤浸润周围组织 ,临床分期较晚 (P<0 .0 5和 P<0 .0 1 )。肿瘤周围组织呈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常见 (1 7/ 2 2 ,77% )。结论 :甲状腺淋巴瘤的类型是异质性 ,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将甲状腺淋巴瘤统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瘤易使临床医师发生误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学形态特征.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例原发性甲状腺NHL的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原发性甲状腺NHL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其中1例为中心母细胞型,1例为免疫母细胞型.另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LCA、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NHL具有多种不同病理形态特征,应与包括淋巴细胞甲状腺炎和未分化癌鉴别等.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亦称为甲状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即为甲状腺 MAL T)是一种罕见病 ,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 2 .2 %~ 5 %。患者 ,女 71岁。发现颈部逐步增粗 2年 ,近二月颈部肿大明显伴颈部胀感 ,气急 ,呼吸困难 ,无发热 ,多汗 ,消瘦 ,外院曾拟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来本院就诊 ,B超 :两侧叶及峡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结节性甲状腺肿 ,右叶下极有腺瘤形成可能 ) ;CT:两侧叶及峡部甲状腺弥漫性增大 ,符合甲状腺肿 ;放射性核扫描 :为“冷结节”。甲状腺针吸细胞学检查 :淋巴性甲状腺肿。颈部检查 :双侧甲状腺 °肿大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原则,评估外科手术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综合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3例,女10例,中位年龄62岁,中位病程时间2个月,均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增大的颈部肿块。9例患者表现为甲状腺功能正常,4例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13例患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明显升高,2例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轻度升高;13例患者彩超均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可能性大;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1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11例患者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1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活检同时行气管切开造口术,10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1例患者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1例患者行“GD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QN”方案化疗1周期,后换为CHOP方案化疗9周期及放疗;1例患者术后未进行任何治疗。1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7~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2例死于肿瘤播散,11例存活至今。结论应积极处理迅速增大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肿患者,手术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中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放、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与该病的早期诊断、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形态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ivison二步法观察胃MALT型淋巴瘤。结果:17例胃MALT型淋巴瘤为B细胞表达。Kappa( )6例,Lambda( )8例。瘤细胞以CCL细胞型为主,淋巴上皮病变13例,滤泡克隆化8例,反应性滤泡增生11例。结论:淋巴上皮病变,滤泡克隆化,反应性滤泡增生及B细胞单克隆性是胃MALT型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有别于胃良性病变引起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4.
胃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bcl-10和bcl-2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46例胃肠MALT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10和bcl-2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46例MALT淋巴瘤男女发病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53岁。组织学以单核样B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伴淋巴上皮病变,少数有大细胞转化。免疫组化bcl-10在不同临床分期,恶性度及复发转移组中胞核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28.13%,70%,75%;72.5%,83.3%;33.33%,71.4%。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l-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60%,50%;77.5%,50%;77.78%,46.43%。除不同临床分期组外(P〉0.05),其表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病理组织学形态。MALT淋巴瘤中bcl-10胞核及bcl-2的表达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附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刚  马东白 《肿瘤》1995,15(2):94-95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附17例临床分析孟刚,马东白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200032)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临床较少见,国内报道也不多。本文就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以及与淋巴滤泡性甲状腺炎的关系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76~19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免疫表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LCA、L26、CD79、UCHL-1、CD3、CD30、CD68、免疫球蛋白κ及λ轻链、S-100蛋白及GFAP在14例PCNSL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PCNSL的肿瘤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基本一致,但无淋巴滤泡形成。瘤细胞有明显围绕血管现象,呈“袖套”样分布。免疫组化标记所有病例LCA、L26及CD79阳性,5例λ轻链阳性,其余抗体标记阴性。结论 PCNSL均来源于B细胞,瘤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围绕血管浸润,免疫组化检测LCA阳性、GFAP阴性可作为PCNSL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区胃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下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胃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组化S-P法作下列抗体染色:HP、LCA、CD3、CD5、CDIO、CD20、cyclinD1、lgM、κ、λ及BCL-2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6岁。7例位于胃窦部,7例位于胃体。临床分期为:Ⅰ期8例(57%).Ⅱ期6例。14例均表现为溃疡型病灶,病灶周围黏膜呈息肉样增生。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母化的细胞及浆细胞,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7例(50%)可见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区。免疫组化染色:HP阳性7例(50%),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IgM;表达单一的轻链κ阳性5例、λ阳性9例;CD3、CD5、CD10、cyclinD1均阴性,中小肿瘤细胞BCL-2阳性,大细胞BCL-2阴性。结论:胃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易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细胞TCR基因重排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PCR法检测10例T淋巴瘤细胞TCR基因重排,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10例TI林巴瘤细胞有2例重排阳性,均为高度恶性晚期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结论:TCR重排可作为恶性淋巴瘤疗效监测和估计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误诊原因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 8例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确诊率为12 .5 % (1/8) ,病理误诊率为 37.5 % (3/8)。 8例中 2例为结外 MAL T型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 ;6例为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 6例伴有 Hashimoto's甲状腺炎。 2例 MAL T型淋巴瘤分别随访 12年、2年零 8个月均存活 ,现健在。 6例弥漫性大 B细胞性淋巴瘤平均存活期为 35 .9个月。结论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致病因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及病理均易误诊。其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及治疗方法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上皮型钙黏着蛋白1(cadherin 1,CDH1)和Mut L同源基因1(mut L homolog 1,MLH1)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旨在探讨CDH1和MLH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甲状腺癌(65例)、甲状腺腺瘤(24例)、桥本甲状腺炎(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和癌旁正常组织(12例)中CDH1蛋白的表达,以及甲状腺癌(56例)、甲状腺腺瘤(17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和癌旁正常组织(12例)中MLH1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DH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83.33%)、结节性甲状腺肿(100%)、桥本甲状腺炎(93.33%)、甲状腺腺瘤(79.17%)及甲状腺癌(47.69%)中表达水平基本呈降低趋势。MLH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83.33%)、结节性甲状腺肿(75%)、桥本氏甲状腺炎(76.92%)、甲状腺腺瘤(52.94%)及甲状腺癌(42.86%)中的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CDH1和MLH1蛋白表达水平在甲状腺病变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甲状腺病变恶性程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同时CDH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PTC和FT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甲状腺癌中,CDH1和MLH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CDH1、MLH1蛋白低表达可能与甲状腺癌发生、转移有关;在甲状腺癌中,CDH1与MLH1蛋白表达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