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与膀胱重量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入院患者21例,其中BOO患者16例(BOO组),为住院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对照组5例,为外伤等情况入院并排除有下尿路梗阻病史者,行开放手术治疗。两组术前均行B超检查测定膀胱重量,术中切取膀胱上壁组织,检测膀胱逼尿肌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比较其与膀胱重量的相关性。结果:BOO组与对照组膀胱重量分别为(92.15±34.89)、(56.08±20.35)g,BOO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0.18±0.13)×10^6]相比,BOO组TGF—β1mRNA表达量[(3.60±7.30)×10。]显著增加(P〈0.01);且BOO组中TGF—β1mRNA表达量与膀胱重量改变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结论:BOO后膀胱逼尿肌中TGF-β1表达明显增加,其可能在膀胱逼尿肌的功能改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膀胱平滑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方法:同龄对照组16例患者、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24例患者和BPH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16例患者的膀胱壁逼尿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bFGF在同龄对照组、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患者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与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引起BOO后,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的表达水平增高与膀胱平滑肌细胞的肥大以及平滑肌细胞间胶原纤维的增多有关,但可能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常义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2):144-147,F0004
目的:通过人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逼尿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揭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功能损害,了解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组(梗阻组)34例和对照组(非梗阻组)16例,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梗阻组和非梗阻组NGF均表达但梗阻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明显高于非梗阻组,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增高与逼尿肌不稳定及逼尿肌去神经改变等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木海琦  朱诗建  杨森  南存金  陈映鹤 《浙江医学》2016,38(18):1510-1512
目的探讨肌聚糖蛋白α(α-SG)、肌聚糖蛋白β(β-SG)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67例住院手术的BP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分为尿潴留组31例(>50ml)和非尿潴留组36例(<50ml),并选择同期住院、无BPH且排尿后膀胱内无残余尿的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8例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逼尿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法检测α-SG、β-SG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α-SG、β-SG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质,与膀胱逼尿肌细胞走向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尿潴留组α-SG、β-SG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非尿潴留组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G在BPH患者膀胱逼尿肌中存在异常表达,可能与BPH临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与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A(tyrosine kinaseA,TrkA)的表达变化。方法:前列腺增生症患者54例,分为逼尿肌稳定组(33例)和逼尿肌不稳定组(2l例)。对照组为15例同期在我院因膀胱癌施行开放手术的男性患者,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逼尿肌中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的表达。结果:梗阻稳定组与梗阻不稳定组NGF及Trk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对照组、梗阻稳定组及梗阻不稳定组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致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及TrkA表达水平增高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BPH患者术前进行压力一容积和压力一流率测定。结果150例BPH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102例,无BOO15例,膀胱出口可疑梗阻33例。BOO患者前列腺体积大于无BOO患者,最大尿流率小于无BOO患者。BOO患者中有逼尿肌不稳定收缩(DI)32例,无BOO患者中DI6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BOO的存在,了解BPH患者逼尿肌的功能且预测术后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背景: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 DO)是下尿路症状(LUTS)的重要原因,在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中约50%—75%的存在DO。但是在BPH患者中,与DO发生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却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调查国人BPH患者中与DO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87例临床诊断BPH的患者。每例患者均进行尿动力检查,完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与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QoL)。具有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可能影响逼尿肌功能疾病的患者被严格排除,最终184例患者进入研究。根据尿动力检查中是否出现DO将患者分组。在单因素分析中,应用T检验或 Mann-Whitney检验在DO阳性组与DO阴性组之间进行各项临床与尿动力数据的对比;在多因素分析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各因素进行分析,探求发生DO的独立影响因子。我们还用Linear-by-linear回归分析进行了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等级与DO之间关联的研究。 结果:在184例BPH患者中,76例 (41.3%)出现DO。在单因素分析中,我们发现DO阳性组具有较高的年龄 (P=0.000),较小的膀胱最大容量(MBC) (P=0.000)与较小的排尿量 (P=0.000),较大的最大逼尿肌压(P=0.000)与投射等容逼尿肌压(projected isovolumetric pressure PIP) (P=0.005),较高的AG值(P=0.000)与膀胱梗阻程度(P=0.000),较高的IPSS总分 (P=0.000) 与储尿期评分(P=0.000)。.在多因素分析中,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IP(OR=1.012, 95% CI: 1.002-1.023, P=0.019),年龄(OR=1.030, 95% CI: 1.005-1.067, P=0.059),与 MBC(OR=0.993, 95% CI: 0.990-0.996, P=0.000 ) 是BPH患者发生DO的独立危险因素。Linear-by-linear回归分析显示BOO的等级与DO存在关联,DO的发生率随BOO的等级而升高(P=0.000)。 结论:在国人BPH患者中,PIP、MBC与年龄是发生DO的独立影响因素。DO的发生率随BOO的等级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多种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51例前列腺增生者膀胱逼尿肌标本,其中30例逼尿肌功能正常(稳定组),21例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组)。同时选择非尿路梗阻者15例为对照组,取膀胱逼尿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情况,同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T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6.67%、90.48%及40.00%,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bF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93.33%、90.48%及73.33%,稳定组、不稳定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73.33%、85.71%及53.33%,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中TGF、NGF表达的增高可能是其收缩功能改变导致膀胱不稳定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BPH)膀胱逼尿肌功能与收缩蛋白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51例BPH患者,按尿动力检查结果分为逼尿肌功能正常组30例,逼尿肌不稳定组21例.选择同期15例非尿路梗阻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膀胱逼尿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逼尿肌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肌球蛋白在对照组、BPH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6.67%、66.67%和95.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动蛋白在对照组、BPH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73.33%和85.7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中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其收缩功能改变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及膀胱功能改变的相关问题。方法对59例BPH患者进行必要的尿动力学检查,膀胱等容收缩试验测最大逼尿肌等容收缩压(Piso),排尿期尿道测压(MUPP)诊断BOO,以压力下降梯度(MUPPG)计算梗阻程度,另外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经腹壁B超测前列腺体积(V)。结果其中43例BPH中38例存在BOO(88%),梗阻位于膀胱颈部28例(77%);MUPPG与IPSS、V、Piso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47,0.887);V与IPSS也呈正相关(r=0.365);Piso随膀胱充盈量增加而显著下降(P<0.001);当残余尿量≥100mL,逼尿肌储能显著下降(P<0.001);不稳定膀胱组的Piso显著高于稳定膀胱组(P<0.01)。结论BOO和不稳定膀胱是BPH的病理基础,临床症状、逼尿肌代偿与其相关;膀胱等容收缩试验和MUPP应用于BPH患者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的意义。方法对55例BPH分别进行术前、术后的残余尿测定、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55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行BPH手术后,症状改善率为92%,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梗阻得到解除,膀胱功能得到改善。不稳定性膀胱和低顺应性膀胱分别由术前的14例降至术后的6例,2例术前逼尿肌无力(高顺应性膀胱)术后无改善。结论BPH患者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有无BOO,了解膀胱顺应性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及尿道压力,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尿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适应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压力-流率测定研究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及逼尿肌功能状态.结果96例BPH中逼尿肌收缩无力(ACD)7例(7.3%),无BOO21例(21.9%),BOO68例(71.8%),BOO伴逼尿肌不稳定(DI)29例;术后获随访的BPH中,5例非BOO、4例ACD术后1a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最大尿流率(Qmax)无明显变化,25例BOO术后3~6个月Qmax正常或显著增加、残余尿显著减少(P<0.01);9例未手术的BOO1a后Qmax进一步下降,残余尿增加,IPSS升高,其中3例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ACD.结论应用尿动力学检测BPH有无BOO及逼尿肌功能,对合理选择手术病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3例BPH患者分别按逼尿肌收缩力分收缩力正常组与减弱组,按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按有无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阳性与阴性组,分析逼尿肌不同特性的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收缩力正常组的膀胱出口梗阻(BOO)和DI发生率明显高于收缩力减弱组,在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改变和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低顺应性组在BOO和DI发生率上明显高于高顺应性组,两组在逼尿肌收缩力受损(DUA)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DI( )组的BOO和低顺应膀胱发生率高于DI(-)组,DUA发生率低于DI(-)组.结论:反映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各尿动力学指标相互影响,并与BOO密切相关,在无法进行压力/流率测定时综合分析DI、BC等非压力/流率指标有助于判断BOO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对BPH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逼尿肌功能和膀胱顺应性检测对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尿动力学检测 3 8例BPH患者膀胱逼尿肌功能和膀胱顺应性。结果  3 8例患者中 3 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 (BOO)。逼尿肌功能稳定 17例 ( 4 4.8% ) ;逼尿肌不稳定 14例 ( 3 6.8% ) ;逼尿肌低活动性 (Pdet≤ 3 5cmH2 O) 7例 ( 18.4% )。 5 5 .2 %的BPH患者伴有逼尿肌功能异常。结论 逼尿肌功能和膀胱顺应性对BPH患者手术与否及判断术后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测定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预测手术疗效的价值及能否用于选择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有完整尿动力学压力-流率测定资料的67例BPH患者手术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最大尿流率进行调查。结果:67例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BOO)65例,2例患者为可疑BOO。存在BOO的65例患者行标准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16.4±2.6)分较术前(26.3±6.8)分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11.3±3.5)ml/s较术前(5.9±1.8)ml/s明显提高(P〈0.05)。对于逼尿肌功能不同类型患者术前、术后行国际IPSS和Qmax比较,术后恢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具有直观、准确、量化及可比性高等优点,对BPH患者BOO确诊、判断逼尿肌功能、选择术式及预测疗效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逼尿肌功能,预测术后疗效。方法对23例合并AUR的BPH患者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功能(包括逼尿肌稳定性、顺应性、收缩功能),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3例患者中,16例(69.6%)发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DI),幅度5.0~168(98±33)cmH2O(1.0cmH2O=0.098kPa);19例(82.6%)可见有逼尿肌随意收缩;所有病例均明确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4例(17.4%)患者术后不能排尿,需要留置导尿。手术前后患者年龄、DI的发生率、DI幅度、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逼尿肌收缩力强弱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AUR的BPH患者留置尿管1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以预测术后的疗效。术前尿动力学检查DI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术后疗效越好;术前膀胱顺应性及测压容量异常增高,无DI出现者术后疗效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态尿动力学监测(ambulatory urodynamics monitoring,AUM)在男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诊断、评估膀胱功能、选择有效治疗方法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70例BPH患者,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包含轻度11例、中度37例、重度22例.分为AUM组和传统尿动力学检查(conventional urodynamics,CUD)组,各35例,分别行AUM和CUD检查,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的差异.结果 AUM组患者均检测出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其中2例IPSS评分为重度症状者评价为中度BOO,CUD组33例患者检测出BOO,2例IPSS评分为轻度症状者评价为可疑BOO,1例IPSS评分为中度症状者评价为重度BO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AFR)及排尿量(voided volume,VV)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UM组检测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overactivity,DO)8例,CUD组检测出DO 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M组最大尿流率时Pdet(PdetQmax)及尿流中最大Pdet(Pdetmax)均高于CUD组(P<0.05),而残余尿(residual volume,RV)在AUM组明显低于CUD组(P<0.05).结论 AUM可以诊断BPH患者是否有BOO,评估逼尿肌受损程度,选择治疗方案更为精准.尤其是CUD检查结果不理想的患者可用AUM补充检查,进行疾病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前膀胱功能评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BPH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有关资料。结果:120例患者中不稳定膀胱(DI)63例(52.5%),逼尿肌活动低下19例(15.83%),膀胱功能正常38例(31.67%)。120例患者中低顺应性膀胱38例(31.67%),高顺应膀胱15例(12.5%),其中21例患者伴有DI。120例患者中54例(45%)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尿。结论:BPH术前尿动力学检测,能客观准确评价膀胱出口梗阻(BOO)导致的膀胱功能异常,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指导选择手术时机,预后的判断以及围手术期膀胱痉挛的预测和防治,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前列腺增生(BPH)合并高血压患者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住院的高血压合并BPH患者58例为观察组及同期单纯BPH患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残尿量、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取最大尿流率值)及两组患者前列腺组织TGF-β1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前列腺体积及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F-β1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BPH患者其IPSS评分、血尿发生率、尿潴留次数、前列腺体积、尿流率及前列腺组织内TGF-β1阳性率明显增高,及早控制血压对于BPH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豚鼠膀胱流出道梗阻(PBOO)对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ICC)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豚鼠PBOO模型。并根据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将模型分为PBOO后逼尿肌不稳定(DO)组和PBOO后逼尿肌稳定(DS)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饲养4周后取膀胱组织,制成全层组织铺片和冰冻组织切片,c-kit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各组膀胱肌层和黏膜下IC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结果PBOO4周后,DO组豚鼠膀胱出现排尿频率、排尿压力的增加(n=12,P〈0.05),并且观察到明显的储尿期膀胱不稳定收缩。对照组、DS组和DO诅豚鼠膀胱均观察到c-kit染色阳性且呈典型长梭形有突起的ICC,主要分布于平滑肌肌束间和黏膜下层;在DO组豚鼠的膀胱中c-kit染色阳性的ICC分支突起增加且互相连接呈网络状,而在对照组和DS组中ICC呈散在分布,细胞之间联系较松散。结论在PBOO所致DO豚鼠膀胱中ICC发生了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络状,ICC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逼尿肌不稳定的重要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