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的预后因素,为改善患儿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淮南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 SVE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1~4级患儿作为预后不良组,将第5级患儿作为预后良好组。记录所有患儿入院时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VE患儿临床常表现出意识障碍、惊厥持续状态、呕吐、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预后良好组的GOS评分、发热、脑电图、头颅MRI、脑损伤部位、呼吸衰竭惊厥持续状态、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及应激性高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毒感染、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GOS评分[OlR?=1.071(95% CI:1.001,1.245)]、是否存在惊厥持续状态[OlR?=1.010(95% CI:1.008,2.341)]、合并脏器功能损伤[OlR?=2.348(95% CI:1.024,4.357)]及应激性高血糖[OlR?=1.101(95% CI:
1.028,3.647)]是SV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OS评分、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合并脏器功能损伤及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SVE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对出现上述症状的SVE患儿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9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临床特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各危险因素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进行分析。结果:90例中有4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出现心律失常65例次,发生率46.7%(42/90),包括各类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或Ⅱ度AVB)等。单因素分析显示:频繁抽搐(抽搐反复发作时间超过3 d)、意识障碍、低年龄、心肌肌钙蛋白(cTnI)升高、低血钾与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相关联(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频繁抽搐、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与病毒性脑炎并发心律失常显著独立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频繁抽搐与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r=0.250,P=0.027),心肌肌钙蛋白I与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r=0.382,P=0.001)。结论:频繁抽搐、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是病毒性脑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4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差的患儿意识障碍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惊厥时间明显长于预后好的患儿,预后差的患儿多合并低钠血症,预后差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低于预后好的患儿(P〈0.01)。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的因素为:发热、意识障碍、惊厥时间长,脑脊液白细胞低及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按预后的结果将64例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预后好组(A组)和预后差组(B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组发热时间、意识障碍时间和惊厥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B组入院时伴有肢体障碍和颅神经麻痹的比例显著高于A组;B组脑电图重度异常、CT或MRI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血清钠浓度明显低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惊厥时间、脑电图重度异常、意识障碍时间、低钠血症持续时间和发热时间。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的相关因素复杂多样,应引起足够重视,进行积极有序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以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59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79例)和预后良好组(180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偏瘫、发热、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住院时间、发病至住院时间、脑电图情况、脑膜刺激征、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清增殖诱导配体(APRIL)、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血清T细胞正常表达和分泌刺激因子(RANTES)、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CN3)、血清陷窝蛋白1(Caveolin-1)、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PRIL、BlyS、RANTES、FCN3、Caveolin-1、MMP-2水平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清APRIL、BlyS、RANTES、FCN3、Caveolin-1、MMP-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预后的结果将15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分为预后好组(A组)和预后差组(B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组病程进展速度较A组快、意识障碍程度即Glasgow评分较A组低,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发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较A组长,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者比例较A组高,脑干颅神经损害比例较A组高,脑电图重度异常、MRI异常的比例均高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的相关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引起足够重视,进行积极有序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脑炎(下称病脑)为小儿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致残率皆较高。为了解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治疗,我们将1987年6月~1999年6月收治的72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卫星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4):384-386
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分为继发癫痫发作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颅高压、脑电图中-重度异常、头磁共振异常3个危险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头MRI异常与继发癫痫发作的关系最为密切(P=0.032,OR=2.585)。结论头MRI异常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122例,分析一般情况、癫痫发作频率、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热以及脑电图、头颅MRI和(或)CT、脑脊液、病原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22例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26例(21.3%)在平均随访(4.01±1.84)个月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最终14例(53.8%)发展为难治性癫痫。脑炎急性期癫痫反复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昏迷、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检测阳性为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出现癫痫反复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时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结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与脑炎急性期癫痫反复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密切相关。昏迷、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促进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笔者自 1993年至 2 0 0 0年工作中接触了 7例病毒性脑炎病人 ,符合黄如训、梁秀玲、刘焯霖 临床神经病学 1996[1] 邝贺龄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1995 [4 ] 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在 19~ 4 3岁 ,平均年龄 2 8.5± 3.2岁。1.2 临床表现 :5例发病 1~ 2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例发病一周前有腹泻病史 ,1例发病一周前有受精神刺激病史 ,7例病人均有发热 ,3例低热 ,4例高热、咽痛、头痛、乏力、多汗或大汗、面部油脂分泌增多 ,4例肌张力增高 ,5例有尿失禁 ,7例病人均在起病 1~4周内出现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病程早期的临床资料,比较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患者(包括后遗症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早期意识障碍、EEG 异常、颅脑MR 异常、CK升高等因素在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是病毒性脑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大、存在早期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异常多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处理方法。方法选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脑干脑炎患者50例,对这50例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并且进行临床分析,总结脑干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处理方法。结果通过对脑干脑炎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均能看到脑部明显病灶,并且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腰椎穿刺检查,能够发现患者脑部异常情况,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痊愈15例,占临床总人数的30.%。好转34例,占临床总人数的68.0%,无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0%,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脑炎的病因未明,推测是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损伤所致,及时采取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临床病理特征对继发癫痫的发生、控制情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回顾性分析其继发性癫痫控制情况,运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价患儿预后,对急性期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脑电监测、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癫痫控制差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共纳入50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1.5年以上随访,继发癫痫58例(11.46%)。②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期反复抽搐发作(标准偏回归系数=3.602)、脑电监测到临床发作(标准偏回归系数=3.061)、癫痫持续状态(标准偏回归系数=2.711)、精神行为性格改变(标准偏回归系数=1.850)为病毒性脑炎患儿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③继发性癫痫患儿中40例控制好(74.07%),其中37例(92.5%)使用≤2种抗癫痫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未提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癫痫控制差的危险因素。④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示24例预后不良(41.38%),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落后(20例,83.33%)。单因素分析提示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在继发性癫痫患儿不同预后组间存在差异(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未提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期精神行为性格改变、多次抽搐发作、癫痫持续状态、脑电监测到临床发作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但急性期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控制差和临床预后不良无关。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肠道病毒RT-PCR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了解脑脊液肠道病毒(EV)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3年进行了脑脊液EVRT—PCR检测的4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及其他病毒病原体检查、头颅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脊液EVRT—PCR阳性者18例,占41.9%,男性较多,多发病于7~9月。脑脊液EVRT-PCR阳性者的临床症状与阴性者无明显差异,但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较高,可同时合并血中其他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结论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发病率高,并可合并其他病毒感染,EVRT-PCR检查结果可指导临床诊断和针对性用药。 相似文献
15.
伴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及脑电图(EEG)检查对其诊断、治疗有效性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伴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EEG改变,并对部分患者进行EEG随访;结果 2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以癫痫形式起病的有9例(占39.1%),其中病程中伴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者有19例(占82.6%),19例GTCS患者中有3例(占15.8%)为简单或复杂部分性发作所继发.患者发病初期EEG均出现异常,6例患者在发病后4周复查EEG,其中5例临床症状未完全恢复的患者EEG异常程度没有改变,1例病情完全恢复的患者EEG由重度异常变为轻度异常.3例患者出院半年后复查,EEG异常程度均有所减轻.结论 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 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患者的诊断、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对所有入院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积极行影像及EEG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49例CD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单中心型CD(UCD)患者中透明血管型的比例为88.2%(15/17),明显高于浆细胞型和混合型的5.9%(1/17)(P均<0.05);多中心型CD(MCD)患者各病理分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CD相比,MCD患者发病年龄大,临床症状、合并症及实验室异常更多见.20例UCD患者手术治疗后均达完全缓解,相关合并症也在术后1个月内随之缓解.29例MCD患者中有23例行全身化疗,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有效率仅为65.2%.2例对常规化疗反应欠佳者加用利妥昔单抗后取得完全缓解.结论 CD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UCD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预后较好,MCD患者化疗效果欠佳,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尝试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13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首先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性别组、家庭收入组、住院次数组、病程组及疾病分期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次数、病程、疾病分期和家庭收入均为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下降,受年龄、家庭收入、住院次数、病程及疾病分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Ping Wang Zuo-jun Xu Wen-bing Xu Ju-hong Shi Xin-lun Tian Rui-e Feng Yuan-jue Zhu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2009,24(4):202-207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pectrum of causes,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ces between disease phases, and prognosis of 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 (EAA). Methods Patients with EAA diagnosed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August 1983 to May 200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ir medical records were examined to gather clinical, laboratorial, rad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data. Patients were divided to three phases (acute, subacute, and chronic) according to clinical presentations. Follow-up data regarding treatment response, subsequent radio- logical and pulmonary function studi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A total of 21 cases were enrolled. Among them, 11 were subacute, 10 were chronic. The most common exposure was pet birds (6 cases, 28.6%). The primary abnormality of pulmonary function was restriction and/or reduction in diffusing capacity (12 cases, 63.2%).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 were ground-glass opacities (13 cases, 68.4%) and centri- lobular nodules (8 cases, 42.1%). Airway obstruction in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emphysema, hmg cysts, and fibrosis on HRCT were more frequently seen in chronic than in subacute patients, 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showed lymphocytosis. The total'cell count and 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bacute than in chronic patients (P〈0.05). Nonnecrotizing granulomas were seen in 8 (47.1%) cases. Improvement or normalization in symptoms, radiography, and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after treatment were seen in all 18 patients with avail- able follow-up data. Five patients recurred. Conclusions The characteristic abnormaliti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findings on HRCT, and pa- thology are essential for all phases of EAA, and the atypical manifestations such as obstruction and fibrosis can also be present frequently, particularly in chronic cases. Differential cell counts of BALF are related to the phase of the disease. The treatment response and prognosis of EAA are good.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目前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儿复发比例较高,而相关研究较少,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 目的 对复发和非复发的抗NMDAR脑炎患儿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抗NMDAR脑炎及其复发相关因素的认识,进而为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个性化治疗及降低复发率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抗NDMAR脑炎的54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复发情况分为非复发组和复发组。分析抗NDMAR脑炎患儿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和年龄分布、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脑脊液常规检查情况、影像学检查情况、脑电图检查情况、免疫学检查情况、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54例患儿男女比为1.16∶1,学龄期组(≥7岁)占比较高为51.8%;发病时间以夏季(6—8月)占比较高(33.3%);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发作,占61.1%;38例(70.4%)患儿出现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脊液白细胞升高和蛋白轻度升高;25例(46.3%)患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异常,异常信号最常见于额叶,其次为基底核及丘脑;6例(11.1%)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2轮,5例(9.3%)给予激素冲击治疗≥2轮,7例(13.0%)给予二线免疫治疗,31例(57.4%)给予抗癫痫药治疗;26例(48.1%)达到完全缓解。两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发病时间、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颅脑MRI检查结果异常比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CD8+T淋巴细胞、CD4/CD8、总B淋巴细胞、IgA、IgM、IgG比较、治疗前病程、免疫球蛋白治疗≥2轮比例、激素冲击治疗≥2轮比例、二线免疫治疗比例、应用抗癫痫药比例、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完全缓解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总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较未复发组降低(P<0.05)。 结论 抗NMDAR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但早期临床症状较重、入院后总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给予规范免疫治疗后不易达到完全缓解的患儿应警惕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