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产地广藿香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藿香是广东省重要的特产药材,也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中药材GAP生产与研究的重点药材之一,为配合我所南药研究室开展的“广藿香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客观评价广藿香药材质量,结合2002版《中国药典》标准及学术界同仁的研究成果,作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药材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部分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广藿香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广藿香遗传上的差异。方法采用46种引物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可鉴别广藿香RAPD图谱引物6条,发现引物S358能较好地反映不同产地广藿香多态性微小的差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有三条相同的扩增带,并且S358、S359、S443能将石牌广藿香与同科属其他药材区分开来。结果将不同产地广藿香进行聚类分析,高要的两个广藿香为一类,湛江和海南、石牌的四个广藿香聚为一类;采芝林的一个样品与附院样品聚为一类,而来自清平药材市场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结论RAPD分析可以作为不同产地广藿香的鉴定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广藿香宏量与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集鹏  吴忠 《中药材》2001,24(12):869-870
应用X射线荧光法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及其种植地土壤中宏量与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作为品种鉴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广藿香花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等方法,对不同产地广藿香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显示各产地之间存在差异,对广藿香的种质鉴定增添了内容,也为品种的培育和繁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产地广藿香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合理用药和开发利用广藿香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对不同产地广藿香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中均含有B、Na、Mg、Al、K、Ca、Ti、V、Cr、Mn、Fe、Co、Ni、Zn、Se、Sr、Mo、Sn、Cs、Ba、Tl、Ga、Ge等元素.结论 不同产地广藿香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且K、Ca、Mg、Al、Fe等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广藿香特征的观测和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薇  潘超美  徐良  徐鸿华  刘乡乡 《中药材》2002,25(7):463-465
利用田间性状和显微观察,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4种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可为广藿香的品种鉴别和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2)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鉴定并标定不同产地广藿香差异性成分,分析产地间差异性成分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方法:应用GC-MS对广藿香进行检测,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得到其特征性的离子流色谱图,标定、指认共有峰。将指认出的所有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离子碎片等信息导入SIMCA-P 1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得出产地分组,同时标定差异性化合物。对各代表产地的气象数据(包括大气压、温度、湿度及降水)与差异性组分相对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气象因子对广藿香差异性成分的影响。结果:确定了5种差异性化合物(β-石竹烯、去甲藿香烯醇、蓝桉醇、百秋李醇、广藿香酮)及9个非差异性化合物,且相近种质间差异性化合物相对丰度与其产地气候条件相关性显著。结论:种质差异对广藿香的成分影响占主导地位,种质相近的前提下,5种差异化合物可用于同化学型的广藿香产地区分,且其相对丰度受其产地气候因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性味辛、甘、大热。主要功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肉桂不单以树皮(桂皮)入药,树枝(桂枝),幼果(桂子)及枝叶蒸油(肉桂油)均供药用,为常用中药。肉桂有企边桂、板桂、桂楠、油桂通等各种成品,但多系产地加工时的外在造形不同,不涉及内在质量。本品主产广西、广东等地,四川过去不产,均从省外购入或从国外进口。为了满足需要,我们对肉桂进行引种栽培,经过十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野菊花质量.方法:应用<中国药典>及其附录规定的方法,对所收集的不同产地的野菊花药材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通过薄层色谱,可解读蒙花苷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类成分的相关信息.杂质含量0.5%~12.7%,总灰分6.56%~9.20%,酸不溶灰分0.44%~3.17%,水分10.1%~14.6%,醚溶性浸出物1.16%~2.12%.蒙花苷含量0.06%~3.55%.结论:不同产地的野菊花药材水分、醚溶性漫出物差异不大,薄层色谱、杂质、总灰分、酸不溶灰分、蒙花苷含量差异较大,尤其是杂质检查和蒙花苷含量,差异悬殊,入药前需要严格控制.蒙花苷的含量高低似有一定的地缘性,以江苏产野菊花的舍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槐角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槐角性苦、寒,归肝、大肠经,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芦丁为槐角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改善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渗透性过高引起的出血症,缩短凝血时间等作用,对致敏动物皮下注射抗原引起的局部水肿及坏死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因此可以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本文应用HPLC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槐角中的芦丁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藿香类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和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 O. Ktze.(又名土藿香),两者由于名称类似,容易造成混淆和混用。从本草考证、现代标准收录、化学成分差异、安全性用药4个方面总结2种藿香的研究现状。本草考证显示,明代以前只有藿香一名,根据植物形态及繁殖方式的描述确定为现今使用的广藿香;温病学派兴起后,土藿香在江浙一带开始使用,具有一定的药用历史。2种藿香曾作为正品藿香来源短暂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但《中国药典》1985年版之后仅收载广藿香。比较其化学成分,2种藿香含有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其临床功效有别的主要原因。广藿香临床使用尚无不良反应报道,而土藿香挥发油中的甲基胡椒酚成分具有致癌性,临床应用需谨慎。综合现代使用和研究情况,为规范药品名称,避免临床使用混淆,建议相关标准恢复传统藿香之名,基原为广藿香,同时以土藿香之名收载藿香属藿香,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越南和中国两地产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及其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藿香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中国和越南两个产地的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运用相似度软件对比分析GC-MS指纹图谱的异同.结果 越南产广藿香挥发油总量高于中国产广藿香;经过对两国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及其指纹图谱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其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成分含量相差较大.结论 越南产广藿香挥发油含量高于中国产广藿香挥发油含量;两地广藿香挥发性成分在组分上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广藿香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广藿香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广藿香为临床常用的芳香化湿药,主要含有广藿香醇、广藿香酮等挥发性成分和黄酮类等非挥发性成分,其具有保护胃肠道、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解热、镇吐、止咳、化痰、通便、抗氧化、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系统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广藿香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查阅了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2001—2022年与广藿香相关的研究文献,应用NoteExpress 3.6软件对文献进行数据清洗、字段匹配及筛选去重,最终得到并纳入中文文献1787篇、英文文献398篇,将所得的文献资料导入CiteSpace V 5.8.R3(64-bit)软件,构建国内外广藿香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显示,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英文发文量总体与中文发文量仍存在差距;核心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高校,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在各相关研究机构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都位居第一,这与广藿香的种植范围及道地产区相吻合;关键词分析显示,广藿香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精油提取、药理作用、质量标准、有效成分等方面,其中质量标准的研究贯穿广藿香研究的始终,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新药理作用的发现及分子对接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半枝莲中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半枝莲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结果云南墨江、江苏南通、湖南华宁、福建永定、安徽利辛、广东蕉岭、江西南昌、广西龙胜、湖北洪湖、浙江庆元等地半枝莲中多糖含量分别为8.12%、7.61%、6.61%、6.07%、5.84%、4.61%、3.15%、2.69%、2.65%、2.34%。结论不同产地半枝莲中多糖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以云南墨江半枝莲中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高要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罗集鹏  冯毅凡 《中药材》1999,22(1):25-28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要产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茎油中分离出107个色谱峰,鉴定了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8.83%;从叶油中分离出50个色谱峰,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6.95%。茎和叶油中主要含广藿香酮(分别为30.99%和21.31%)、广藿香醇(10.26%和37.53%)反式-丁香烯(4.92%和6.75%)、α-愈创木稀(2.27%和6.18%)、反式,反式-法呢醛(2.04%和1.40%)、α-广藿香烯(1.13%和2.71%)、刺蕊草烯(1.56%和1.99%)等。茎与叶挥发油中亦存在一些差异:茎中有27个成分是叶中没有或含量极微而未能检出,叶中亦有11个成分是茎中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7.
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冯毅凡  郭晓玲 《中药材》1999,22(5):241-243
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广东雷州产广藿香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藿香胃肠道药理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陈小夏  何冰 《中药材》1998,21(9):462-466
本实验探讨了广藿香3种不同提取物对胃肠道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提物、去油水提物和发挥油均可抑制离体免肠的自发收缩和乙酰胆碱及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性收缩,以挥发油的抑制作用最强。在整体实验中,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均减慢胃排空,抑制正常小鼠和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肠推进运动,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淀粉酶,提高血清淀粉酶活力,而挥发油则对胃排空和肠推进运动无影响,并使胃酸分泌减少,提高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比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均弱。水提物、去油水提物均能减少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次数,而挥发油则协同番泻叶引起小鼠腹泻。此外,水提物、去油水提物和挥发油均可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内脏绞痛,其中水提物的作用较强。以上结果提示,广藿香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水溶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广藿香的形态组织学鉴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罗集鹏  曾梅华 《中药材》2002,25(3):166-171
目的:深入研究比较广藿香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寻找可用于区别“石牌截香”与“海南藿香”的性状与显微特征。方法:形态学与组织学方法。结果:广藿香茎皮层与叶肉组织和中脉基本组织中有单细胞头、囊状的间隙腺毛,茎、叶表面的腺鳞具有大形的单细胞腺头,囊状角皮顶端下陷成类方形、类三角形、双凸透镜形或类圆形等形状,单细胞柄极短小;茎初生韧皮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极细长,壁极厚,髓周细胞含细小针晶及少数正八面体形方晶。以上特征有别于其它唇形科植物,是广藿香的重要鉴别特征。上述两类广藿香的下述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资鉴别:石牌藿香类老茎基部类圆柱形,分枝角多数小于60°,中上部茎枝和嫩叶带紫色的少见,栅表比小于10(5.05,9.26),海南藿香类老茎类方柱形,分枝角多数大于60°,中上部茎枝和嫩叶多带紫色,栅表比大于10(14.35,13.18,13.84,14.33)。结论:上述形态和显微特征可用于广藿香的品种鉴定及区别石牌藿香的海南藿香。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收期对广藿香产量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集鹏  冯毅凡  郭晓玲 《中药材》2001,24(5):316-317
应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不同采收期对高要产广藿香的产量(平均单株干重)、含油率以及茎和叶中14个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份采收的全株含油率较高,与传统采收期相符。叶油中广藿香酮以7月和9月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广藿香醇含量则以9~11月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茎油中,广藿香酮含量以7月、10月和1月为高峰期,11月最低,而广藿香醇含量全年变化不显著,11月份之后含量较高。其它成分未显示其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